澎湃新聞記者 楊偲婷
2020-10-19 13:01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第13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金鷹論壇圓桌對話在長沙舉行,本次活動的主題為「新時代 新視界 新力量」,邀請到了媒體與影視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們,聚焦電視劇、綜藝、紀錄片等行業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創作發展現狀,共話未來,探索新路徑,發掘新動能。
圓桌對話現場
活動伊始,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龍一句話總結了他對於當下影視劇創作的看法:「我們的創作就是基於中國文化來和當代中國對話,找到當代中國的底色。」他認為,要找到當代中國的「底色」,重在不能忽視年輕人的力量、年輕人的需求。
傳統的影視劇題材如何通過網際網路贏得年輕的觀眾呢?這個問題,《破冰行動》的製片人徐蜜給出了她的見解。她坦承,拿下《破冰行動》這個項目以後,她一直在思考怎樣既能讓傳統公安劇的固定受眾喜歡,又能吸引網際網路上的年輕受眾觀看。「我們不能一味地去模仿韓劇、美劇的風格,又不想拍傳統意義上的公安劇,所以我們要在安全的範圍內創新,既保留傳統受眾喜歡的元素,也融入年輕受眾喜歡的元素,用年輕觀眾喜歡的敘事風格和視聽語言去講述一個傳統的故事核,新瓶裝舊酒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破冰行動》。」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副主任、知名編劇梁振華,既有《澳門人家》這樣的原創作品,也帶領團隊創作過《怪你過分美麗》這樣的IP改編熱門作品。他開門見山,聊到了對網際網路時代的「IP熱」的看法。「網際網路帶來了新的審美趣味,我認為IP是流量變現+網絡審美趣味。」他犀利指出——IP與創作其實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只是平臺站在流量變現的基礎上鼓勵IP。」
「我客觀地說,在今天一線平臺裡面受歡迎的網劇九成以上是IP。在今天的市場上,原創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所以,今天談原創,我認為有兩個角度,一是我們作為編劇真的要拿出合格的、優秀的原創作品來證明我們是有價值的。二是我特別懇請所有的平臺放原創一條生路,真的不要只在口頭上尊重原創。其實IP和原創並不衝突,是有時候我們人為地讓二者對立了。」梁振華呼籲,網絡平臺能給予原創編劇和作品更多信任與機會。
除了影視劇,在融媒體興起的形勢下,紀錄片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中國教育電視臺的陳宏副臺長表示,在融媒體生態發展的背景下,紀錄片發展的態勢有三個。「一是大的更大;二是小的更小;三是實的更實。」「大的更大」就是大製作、大投入、大片化,甚至走向院線,把紀錄片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極度彰顯,讓觀眾的觀看體驗得到極致滿足。「小的更小」,是指人們參與製作,用手機等行動裝置隨時隨地傳播紀錄片視頻,短視頻的紀實性體現了紀錄片的形態。「實的更實」,「實」既是現實、真實,又是指紀錄片與實業相結合。比如,把美食產業和紀錄片結合起來。還有讓紀錄片長在行業品牌上,讓品牌價值得到傳播,讓紀錄片為實業插上翅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原創三組製片人劉鴻彥,既有多年傳統紀錄片的創作經驗,也熟悉網絡紀錄片的創作。劉鴻彥表示,不管在什麼年代,不管是網際網路媒體還是傳統媒體,作為紀錄片創作者,必須隨時關注時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去研究為什麼,去反哺到創作中。「我們經常講的話就是,要了解當下的一種民眾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它有可能的走向又是什麼?這對紀錄片創作者來說是很好的素材和引領。」
在本次活動上,影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動畫片的從業者們紛紛從自身創作經驗出發,從各個角度講述了網際網路時代對創作帶來的種種新影響、新態勢。在活動末尾,嘉賓們總結了一個觀點:在網際網路時代,不要拘泥於一種創作類型。在綜藝節目中,我們能看到紀錄片的內涵,影視劇的故事呈現方式,動畫片的元素應用。「這說明融媒體時代的內容創新發展,相比過去類型細分的單元化創作已經有巨大的改變。」在網際網路時代,對於眾多電視行業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來說,提高創作思維的廣度深度高度,兼容並蓄,融匯創新,才能推進電視產業實現新突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