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絕大部分「通過男人日常行為判斷他有沒有責任感」的標準,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以為「責任感」一定是共通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對一件事有,對所有的事就都會有。
這就像學生時代,有些老師和家長不能理解學生偏科一樣,覺得你某一門功課能學好,沒理由其他功課學不好,學不好,那就是不努力。
很少會有人往下多思考一步——為什麼同樣是學習,學生對某一門課肯努力,對其他課就不努力?
「努力」和「責任感」相似的地方在於,看起來這兩個詞很苦很累,需要不斷付出,但背後都伴隨著強大的驅動力。
努力不用多說了,我們努力都是為了回報,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我們相信有耕耘就有收穫,所以才會努力耕耘。
就像偏科的學生為什麼只對某些課程努力?
因為他發現了,同樣付出努力,有的課程他一分耕耘三分收穫,有的課程他五分耕耘,都沒有一分收穫。
他肯定願意把有限的精力,拿去做收穫更多的事。
責任感這個詞,聽起來是「利他」的,「負責」,「負」的是別人的「責」,對家庭負責,意味著要對家庭成員好,要把自己的錢,時間,精力都分給家人,自己拿不到什麼直接的回報。
但它真的完全沒有回報嗎?
不是的。
最直觀的回報,是「成就感」,或者更準確的詞,「價值感」。
我聽過一種說法,人為什麼要工作?
除了要賺錢,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原因是,工作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需要你,你有價值。
很多公司的管理層工作熱情遠高於普通員工,不一定完全是因為他賺錢多,更可能是因為,管理層更能體會到,手下的人都在等著他指示,整個項目的運轉都靠他把控全局,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個人價值非常高。
那他想不想把這個項目做好,讓手下人更加信任,欽佩他,來證明自己真牛逼?
他當然想。
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管理層對工作格外用心,「責任感」特別強。
所以責任感,行為上可能是「利他」的,但背後的驅動力,依然是「利己」,換一個中性一點的詞,至少是「悅己」。
說回「男人的責任感」。
如何判斷一個男人有沒有責任感?
再看這個問題,我想試著給出一個大部分人可能一時難以理解的答案——除了極少部分與全人類劃清界限的反社會人格,每一個男人,都有責任感。
有的男人是工作狂,別說顧家了,親媽生病他都沒空回家看看,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對工作有責任感。
前面提到爾冬陞導演,拋棄老婆和情人結婚,對老婆來說,他毫無責任感。
但他為什麼娶情人?
他說,因為這樣更方便給女兒一個身份,一個完整的家庭。
那麼換個角度看,他對女兒算不算是一定程度上,負起了父親的責任?
他對老婆沒有責任感,對女兒有責任感——就事論事,沒有說他拋棄老婆對的意思。
說得再極端一點。
有一位叫保羅·高更的藝術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他曾經有老婆,還有五個孩子,過得很不錯。
但高更認為,平凡的婚姻生活影響他追求心靈自由,尤其是他堅信自己作為一個畫家,畫人體是天經地義的,可老婆不能接受,他畫了家中女僕的裸體,老婆就把女僕趕走了。
高更一氣之下,拋妻棄子離家出走,開始流浪。
流浪生涯中,他有過不計其數的女人,包括未滿14歲的少女和別人的老婆,他從她們身上得到靈感,創作出很多傳世名作。
當然,這些女人都會在一段時間後被他拋棄,成為他追求藝術路上的墊腳石。
因為渣得別具一格,毛姆用他的人生經歷為原型,創作了小說《月亮與六便士》。
高更有沒有責任感?
對家庭,對妻子兒女,對所有愛過他的女人,他都沒有責任感。
但對藝術,他有責任感。
同樣沒有說他對的意思,事實上他最後在法國妓女身上感染了梅毒,晚景特別悽涼,也算是某種因果。
我講這些都只是為了說明一點,其實每個男人,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責任感,區別只是在於這個責任感落在了哪裡。
我是個情感博主,這篇文章的開端也是說擇偶的話題,那麼我們討論的責任感,就姑且限定在「婚戀責任感」上,爾冬陞和高更這樣的不太行。
那麼,用一個人對待父母,朋友,工作的責任感,來判定他對家庭的責任感,就很容易不準確,要聊責任感,更明智的做法是一碼歸一碼,專門來看「婚戀責任感」。
既然你選定這個男人,是為了讓他做你的丈夫,做你未來孩子的父親,那他如何對待其他人,其他事,都不是首要的。
最最重要的部分,依然是他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感情。
學習源姨的千聊課程:
1 你可以掌握對男人戀愛心理,讓他迷上你
2 應對各種情感裡的不愉快的事件,比如出軌,劈腿
3 掌握從接觸到戀愛到婚姻的長期關係的要點和心法
4 學習群可以討論
想一鍵暢聽源姨直播間未來兩年的所有課程,可以購買直播間會員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直播間兩年會員購買二維碼)
源姨直播間課程列表
下載千聊app,收聽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