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東北,夜。
一名「警察」現身中共地下黨員秘密聯絡點,與蘇聯情報人員見面,告知他已經被盯上,必須趕快撤離。這名警察正是潛伏在日偽警察局的中共地下黨員唐飛……
近日,諜戰劇《勝算》開播,久違的柳雲龍化身唐飛,再現隱蔽戰線上的抗戰英雄們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獻禮片,《勝算》雲集柳雲龍、梁冠華、李立群等一眾「硬核」戲骨,開播前已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截止目前,該劇收視率穩定破1,csm59城衛視黃金時段排名穩居前五。
事實上,《勝算》這一路走來的波折,充滿戲劇性。它拍攝於2015年,距離播出整整五年,考慮審查要求及當下觀眾收視習慣,許多劇情做了刪減處理,由原定的51集刪減為40集。
五年磨一劍,《勝算》劇情漸入佳境,諜戰劇的熱度也隨之攀升。7月30日,烹小鮮(pengxx01)聯合幕後學院推出主題為「多維度重塑諜戰劇的創作觀」線上座談會,邀請到《勝算》主創人員——慈文傳媒創始人、首席內容官馬中駿,著名出品人、製片人鐵佛,作家、編劇程琳,分享劇集拍攝播出過程中的寶貴創作經驗、創作方法和創作觀。
《勝算》根據史實改編,其素材取自塵封多年、首次面世的蘇聯軍事檔案。它以1944年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為背景,講述了中共秘密情報工作人員唐飛在中國地下黨林河省委書記和蘇聯遠東情報局局長的領導下,執行蘇軍遠東情報局局長的「穆丹烏拉」謀略行動的故事。
有別於以往諜戰戲中的英雄人物,唐飛說話結巴,還有點痞氣、幽默,充滿喜感,完全不見刻板精英的標籤,如此行事作風被腦洞大開的網友戲稱「劉能附體」。談到這樣的處理方式,程琳透露,「結巴特工」源自柳雲龍的自由發揮。「按照劇本設定,唐飛說話語速很快,比口吐蓮花的方廳長還要快。柳雲龍覺得,人物要立得住,必須有特點,所以開拍前做了結巴的設定。這件事也帶給我一些啟示,當演員的人設出現變化時,編劇要順勢調整劇本,保證劇情銜接的連貫性。」
如何塑造一位能被觀眾記住的英雄,程琳分享了自己的訣竅。「英雄人物一定是有血有肉,生活在普通人之中的,具有真實感,拒絕臉譜化。英雄人物的崇高,正是不斷在兩難選擇之中塑造的,這樣的英雄才不違和。所以,看《勝算》時,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這不是我單位的某某某嗎?「
回到《勝算》裡的人物,馬中駿認為觀眾能夠看到特工在這樣一個潛伏的危險環境下,怎麼樣生存下來。「《勝算》劇作非常成熟,劇情描寫更多的是敵我之間的鬥智,而不是鬥勇。那種緊張感不僅來自於鏡頭的營造,還有演員表演的傳達。」鐵佛則直言,「諜戰劇在人物塑造上早已突破了樣板戲,要知道每一個角色都是多維的。」
《勝算》前期劇情,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特別是在人物創作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比如,男主唐飛出場就險些暴露,並屢遭福原懷疑、調查,面對戰友被捕,他也沒有解救辦法,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或赴死或遭受酷刑折磨。這樣的安排,在為諜戰人物「去標籤化」、「去精英化」方面,找到了突破方法。
談及諜戰劇創作過程中,如何平衡人物、情節、節奏三者之間的關係,幾位嘉賓也分享了滿滿乾貨。在馬中駿看來,「人物和情節不是對立的,情節要極致,但人物的動機比情節更重要。先立住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能讓觀眾建立起對人物的信心。這之外,第三是節奏,它也會影響劇集質量。」
程琳以美國諜戰劇舉例說明,「像《諜影》,主要是表達職業和情感,人和人性;中國的諜戰劇主要討論正義和非正義,忠誠和背叛。」在一個固定範圍內進行諜戰戲創作,程琳認為中國諜戰劇需要更多動作化的情節,而不是讓人物在辦公室裡說來說去。他同時強調,「即使是傳統電視劇,也應該加大情節的變化,要有強情節。我也在學習,在跟平臺接觸,如果讓現在的我重寫劇本,節奏會比這個快的多。」
鐵佛透露,《勝算》為了推進節奏剪了很多。「以前的觀眾會慢慢細品,但現在的觀劇環境變化了。以後的諜戰劇需要更多的外化情節和故事表現,而不是執著於角色內心的糾結。」
前些年,伴隨著國內螢屏諜戰劇的扎堆,同質化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有人將諜戰劇歸納出「四大俗套」:特務多為美嬌娘,恐怖起來嚇得慌,敵我之間戀愛忙,動作槍戰齊上場。諜戰劇如何考量歷史、信仰與人性的高度?一直是創作者思考的核心問題。
座談會上,馬中駿直言,破解這一難題,必須以歷史真實為基底,才能立的住。「其實歷史中怕死的人比不怕死的多,只有少數人做到不怕死,所以才成為了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不多見。所以,諜戰劇要在歷史的真和藝術的重構(人物、情節的塑造)之中實現匹配。」
程琳表示,諜戰戲裡面,生死考驗是最低級的考驗。「忠誠的共產黨員在生與死中一定是選擇死,但是要看怎麼死更有價值。唐飛滿腦子就在想一個問題:我如何才能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優秀的情報人員不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還放棄了榮譽,因為他們內心根本沒有這個需求,他們覺得為民族貢獻力量是我應該做的,不求回報即是信仰。」程琳強調,諜戰劇創作是有門檻的,要看怎麼把信仰的問題、崇高的問題拔到一個高度。諜戰劇作為行業劇,要從骨子裡為流血犧牲的英雄人物歌功,讚美他。
一直以來,諜戰劇都存在過審難現象。在鐵佛看來,「過審考核的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沒人會犯原則上的錯誤,過審考核的是細節上問題。第一,正義與非正義要明確;第二,歷史態度要端正;第三,杜絕模稜兩可的態度,不能猶豫,不要有中間地帶。」
近年來,諜戰劇的創作也尋求加入新意,此前曾熱極一時的許多諜戰劇,都在懸疑推理之外融入青春、偶像氣質的演員、元素,讓劇目更具可看性。因此,諜戰劇也出現了「偶像化」的說法。
對此,幾位嘉賓也表達了各自不同看法。馬中駿認為,「諜戰劇偶像化」是一個不嚴肅的提法。「諜戰劇裡各個年齡層次的英雄都有,不管哪個年齡,最核心的是真實,接地氣,人物能走進人心。偶像如果能真實的融入角色,就是正確的選擇。縱觀優秀的諜戰劇,一定是在不同的範圍內有所突破,在人物塑造、情節、角度要有特色。」
鐵佛表示,「諜戰劇偶像化」這道菜不太好做。「不要先確立說,我要拍偶像劇,再把它套在諜戰故事的模子裡。用年輕的態度創作諜戰劇才是對的。」他強調,當下觀眾群的界限很清晰,諜戰劇在中部、西南部省份的受歡迎程度更高,在各個網際網路平臺上的熱度也不盡相同,這是觀眾分層的結果。
程琳坦言,不用刻意迎合年輕人,好的劇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需要看。「一個好的作品不要給它帶上符號,老老實實的寫人物、寫故事,把你的三觀表達出來。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擁抱新的平臺,要傾聽年輕人的想法,相信強大的大數據分析。現在的技術手段、實現方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它與傳統一點都不違和。我們要各自發揮強項,好的作品一定是吸引年輕人的。」
座談會上,幾位嘉賓暢所欲言,談戲劇、觀行業,為年輕創作者指點迷津,令聽眾直呼受益匪淺。
正如馬中駿所言,真正高水平的諜戰劇不能只是智力和打鬥的遊戲,那只會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好的諜戰劇必須以有深度的人文關懷為基礎,再推陳出新。我們也期待中國諜戰劇伴隨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衝破創作天花板,部部有「勝算」。
大文娛產業「深鮮」觀察者 烹小鮮微信公眾號:pengx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