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華納宣布將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重啟經典美劇《緋聞女孩》,原版製作人Joshua Safran將回歸,這個消息,牽動了不少像我這樣樣把《緋聞女孩》當作初代美劇啟蒙之一的老人家。
也有不少人感慨,這部劇集的幾位主演命運各不相同,比如當年的寂寞男孩佩恩·巴奇利(Penn Badgley)。
在劇集播出之後事業不溫不火,17年默默成了家,以為就此銷聲匿跡。沒想到6年過去,去年他主演的心理驚悚犯罪劇集《安眠書店(You)》就帶給許多老粉驚喜,劇集上線網飛就創下點播記錄。根據Netflix 公布的數據,第一季十集上線後,平均有4000萬訂閱戶看完了每集70%的劇情。
爛番茄93%,IMDB評分7.8,目前已經續訂了第二季。
這部劇集改編自同名書籍,Penn Badgley扮演的Joe是紐約的一家書店經理,私底下是一個精神錯亂的跟蹤狂。
有一天,他偶然認識了一位女顧客Beck,兩人自認都是文青,瞧不起只能看暢銷作家丹·布朗作品的人,Joe因此對Beck一見傾心。令人毛孔悚然的是,他前腳和Beck認識,當天就找到了女方的住處,在窗外觀察她的一舉一動,甚至隔窗對著女方不可描述。
抱著願意做任何事情來確保他和貝克有一個「美好未來」的願望,Joe開始全方位的撒網捕魚,先是偷走了女方手機,獲取Beck的全部信息。
接著,Joe綁架了她的富二代男友Benji,並利用後者花生過敏直接殺死了對方。
一系列的跟蹤和控制仍不滿足,最終他把Beck也綁架了。
據說這部四年前開發的劇集在開播前幾個月從lifetime 被網飛籤下,可以說差點就難產了。
當然,劇情越往後bug也越來越多。Beck丟手機之後為何不立刻用查找位置功能?為什麼Joe偷走了閨蜜筆記本電腦之後就記得找定位了?
以及,殺了富二代,怎麼可能失聯這麼久家人都沒發覺?
當然,劇集的娛樂性和可看性都很挺,也透過Joe的眼光,戳破了當下社會不少扭曲的價值觀。
Beck是一個文學系碩士在讀生,看似有一群欣賞自己才華的姐妹,每天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事實上,她的經濟收入根本擔負不起這樣的生活,必須同時打好幾份工,其中一份還是在教授淫威之下的助教工作;一心想當作家,但四處碰壁;她和男友的關係也只流於肉體,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也不乏對社交媒體時代的深刻諷刺。Beck的閨蜜之一Annika是個不學無術的富家女兼網紅,Joe一語道破她成名的關鍵:想成為網紅,不要臉就行,用展示曲線,激勵女性,挑逗男性,互利共贏。
所謂雁過必留痕跡,在社交媒體上可以輕而易舉人肉到任何人的信息,也讓搜索的人陷入道德上模稜兩可的境地。
「如果你的名字所有帳號都設公開,你想要被看到、聽到,被了解,那我就義不容辭了。」
是不是有點驚悚?
要在一個好人和一個反社會人格之間把握好分界,這個角色詮釋起來還挺難的。Joe擅長調查,切充滿好奇心,而且極度地敏感,在大部分時間裡,你看不到他暴力的一面。但是當暴力事件發生時,也不會覺得很突兀。
反社會的心理變態的根源,來自書店老闆曾經的虐待:擔任學徒時,他常常被無理由打罵,不滿意就關進書店地下儲藏室;他對愛情非正常的痴迷,來自上一段失敗的感情。
在迷戀和犯罪之間的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Penn Badgley的表演有許多有趣的小細節,歲月沒有白白流逝啊。
在接受採訪時,Penn Badgley 就表示,自己在剛看到劇本時,也有不少疑慮:「我喜歡劇本裡的某些片段,但是我真的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真正了解Joe,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在未來六年裡,每年花一半的時間去進入這個角色。」
「扮演Joe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不去評判他,作為一個演員,judge自己的角色等於自殺。」
Badgley的父母在他12歲的時候離婚,作為一個害羞的孩子,他從小就開始表演,加入過西雅圖兒童劇院,還為兒童電臺擔任畫外音。
音樂一直是他的摯愛,甚至為此一開始拒絕了《Gossip Girl》,直到一個半月後劇組帶著推薦信再次找到他,才接下角色。
他說:「當我在《緋聞女孩》中扮演的Dan Humphrey被認為是一個好人的時候,其實我並不喜歡,現在我扮演的是一個惡棍、跟蹤狂,還是殺人犯,這個角色也能獲得人們喜愛。」
33歲還很年輕呢,Badgley 和英國歌手Domino Kirke 2014年開始交往,2017年結婚 。
兩個人的IG風格都超文青的,和熒幕上的形象完全不同。
Badgley 說:「我想成為一名演員,我不想成為名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很多時候人們已經忘記了。」
寂寞男孩不寂寞,這是件好的事。
【愛米粒說話】
周末還看了幾集網飛的美食節目《主持秀The Chef Show》,和《街頭美食Street Food》差遠了!但是一個細節實在值得玩味:其他人都在大快朵頤,妮妮從頭到尾只吃了兩個生蠔一杯蔓越莓汁,自控力太驚人了。
歡迎關注「天使愛米粒」,本訂閱號圖片來自網絡,文字原創,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