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文青懷舊路線「臺北篇」

2021-02-06 臺北知事

     

醫療/旅行/拍攝/美食

向之前已經收藏本攻略繁體版的朋友說聲抱歉!因為很多朋友向我反聵,雖然很想幫我轉發這篇文章給想去臺灣自助遊的朋友看,但由於對繁體字有閱讀障礙,無法普及。

這篇攻略原本是為武漢的一位朋友寫的,他計劃過年期間帶著妻女一同來臺進行一次懷舊之旅,預計用10天時間只走臺北、臺中、臺南三個地方。

結果,想寫的內容太多,能用的時間又有限,他們人都到臺北了,我才寫好,所以根本無暇校對錯別字或斟酌句子是否通順。

感謝阿米在百忙之中幫我整理編輯出了這版簡體字的新攻略,麻煩大家再次收藏並關注我的公眾號,也歡迎來臺灣旅行。後續我還會寫臺中,臺南,希望能幫到喜歡懷舊之旅的朋友們。

人生很短,且行且看。

這裡說的「臺北」包含了新北市,因為新北市以前叫臺北縣,臺北市被新北市包圍在其中,形成一個盆地。

確切地說,臺灣人說的「大臺北地區」泛指臺北、新北、基隆,還包括一部分的桃園地區。

比如大家飛臺灣降落的桃園國際機場(以前叫中正機場),明明在桃園,但往往大家會說「飛臺北」。

西門町應該是「臺灣自由行」的朋友在臺北的住宿首選,這裡民宿多價格便宜而且逛街最方便。不過,因位處精華地段,所以房間普遍比較小。

臺北車站到西門町僅有一個地鐵站的距離,走路約20分鐘也能到,所以也不少人選擇住臺北車站附近。

臺北的捷運(地鐵)和公車系統都非常完善,所以出行建議以搭捷運為優先,全省的7-11、全家、萊爾富在便利商店都能買到地鐵卡,悠遊卡或一卡通,全省通用。

交通:臺北車站到大稻埕約1.6公裡路程,走路、打車、搭公車都可以。

看點:大稻埕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最初來此經商的人叫林藍田,這段故事挺有意思。

林藍田是泉州同安人,原本一家子在雞籠(基隆)經商好好的,可後來海盜猖獗,為了保命,在1851年攜家帶眷來到大稻埕重新開始生計。

兩年後,下郊人跟同安人為了爭碼頭的泊船權,大打出手引發械鬥(早期移民來臺灣的漢人先民們之間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

同安人不敵,於是帶著他們的霞海城隍神像敗逃到大稻埕。大稻埕逐漸熱鬧起來,而今霞海城隍廟也成為臺北市香火最鼎盛的三座廟之一,另兩座是行天宮跟龍山寺。

又過了幾年,1860年,因清政府無能,第二次鴉片戰爭又被英法聯軍打趴,被逼籤下天津條約,結果淡水港反而撿到便宜,直接升格為通商口岸。

大稻埕也因此成為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開啟了它很長一段時間的榮光歲月。

被海盜逼走的林藍田,還有打架打輸了的同安人,因禍得福,反而先一步奔小康,致了富。

日治時期,這裡已繁華到成了市中心,除了千帆競發商賈雲集外,政商名流也都在這一帶活動,包括向日本政府爭取臺灣人權的臺灣民主運動啟蒙者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都經常在這裡活動。

後來大稻埕碼頭因泥沙淤積而逐漸失去商業中心的地位,生意也從早期的茶葉批發,逐漸演變成以賣南北貨為主。至今,這裡都是全臺北最有年味的地方。

 

大稻埕有很多日治時期的西式洋樓建築,地標是清代就有的、很氣派的巴洛克建築:「屈臣氏大藥房」。

大藥房旁邊有一家很特別的獨立書店叫「小藝埕1920書店」(Bookstore 1920s),書店不大,名氣卻很大,想研究臺灣歷史,來這裡買書準沒錯。

交通:大稻埕到龍山寺約3公裡,走路到北門捷運站,搭松山新店線到西門轉板南線到龍山寺站。


看點:艋舺是萬華的舊地名,前幾年因同名電影賣座(阮經天主演),所以很多人喜歡叫回這個舊地名。

艋舺是最早定居在臺北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語言「獨木舟」的意思,可見這一帶早年確實是可以行船的。

西門町也屬於艋舺的一部分,但提到艋舺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歷史悠久的龍山寺(不是剝皮寮哦)。

早期泉州三邑:福建泉州府晉江(又名泉安)、惠安、南安三個縣移民至此,因這裡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所以大家合資興建了這座龍山寺以祈平安。

香火鼎盛的寺廟周圍容易形成市集,於是這裡就漸漸熱鬧了起來。龍山寺也是外國人最喜歡來參觀的寺廟之一,特別是日本人。

什麼原因我也不清楚,反正每次來,我都會碰到一堆,可能是旅行社安排的吧?我覺得他們肯定不是來拜月老的,雖然龍山寺的月老聽說很靈。

龍山寺旁邊有個青草巷。臺北夏天又潮又熱,特別容易讓人上火。在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裡,買些青草自己回去熬煮成青草茶就成了生活必需。

臺灣人喝青草茶,跟廣東人喜歡喝涼茶是一個道理。漸漸地,這裡也就成了一些中藥材的集散中心。

隨著醫學跟科學的進步,人們或許不再需要自己煲青草茶來降火,對中藥的依賴也逐漸式微,青草巷的繁榮不再。

但這條有著特殊氣味的巷子,已經傳承了幾百年。青草散發出來的獨特的清香,至今還聞得到。

交通:龍山寺到剝皮寮很近,從廣州街走過來260米就到了。廣州街跟附近的華西街是上世紀80年代前臺北最有名的風月街。

看點:看過電影《艋舺》的朋友,對「剝皮寮」這個乍聽之下有點駭人的地名應該不陌生。為何這個地方起名叫「剝皮寮」,有三種說法:

A、剝樹皮。相傳福州衫曾運至淡水集散,但文獻上找不到這裡有剝樹皮的行業曾經存在過,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B、剝獸皮。臺北製革工業初始於清代,皮箱、枕、鼓皆用牛皮製成,相傳附近的蓮花池就是當年洗皮革的泮牛池,但這說法也因證據薄弱而無法被證實。

C、日語發音「福地寮」,用閩南語讀音類似「北皮寮」,第三種說法的可信度高一點。

哈哈,反正不是剝人皮就好。如今走在剝皮寮歷史街區,雖然已經看不到清代的歷史遺蹟,但倒是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產物可以觀賞,走走逛逛也不錯。

反正在臺灣,參觀歷史景點都不用花錢。

交通:從剝皮寮走到西門町約1.4公裡,步行可達。

看點: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在臺北由於沒有商業娛樂場所,決定在西門町現址仿造日本東京淺草區建造一個商業娛樂區。

所以,從日治時代一直到今天,西門町都是臺北最熱鬧的商業步行街,也是臺灣人接收美日流行文化的最前沿。

交通:就在西門町成都路旁,捷運1號跟6號出口就可以看到。

看點:日治時期1908年日本人所建,舊名叫八角堂,當年就是建來做為演藝廳的,現在內部主要販售文創商品。

節假日,樓外面有文創市集或藝人表演,很多歌手的新唱片發布會也會選在紅樓外面的廣場舉辦。

二樓是展演空間,有活動才開放。

交通:西門町有好幾家,如果沒有提前預約的話,得排隊。

推薦:馬辣火鍋店是這幾年突然於西門町發跡的臺灣熱門麻辣火鍋店,人均消費約750元臺幣,因推行「頂級食材吃到飽」的策略而崛起。

該火鍋性價比超高,吃過的肯定會上癮……因此短短兩三年間,已經擴展到十幾家。雖然強調是麻辣鍋,但其實也不是很辣,而且也有不辣的鍋底可以選擇。

臺灣的麻辣鍋跟大陸最大的不同在於,湯底是可以喝的,而且很好喝,來臺北,不可不品嘗哦。

交通:西門町武昌街。

推薦:武昌街全盛時期,出現過八家電影院連成一排的有趣場面。

來臺灣就得體驗一下看電影跟大陸同胞的觀影習慣有何不同。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臺灣的洋片經常比美國本土還要早上映。

臺灣被好萊塢視為口碑測試地,用來調整媒體投放力度。因為在臺灣的口碑跟賣座情況經常與全球票房相吻合,所以被當作票房風向球。

比如2月5號在臺灣上映的《艾莉塔:戰鬥天使》(同檔期好萊塢電影的最大製作,由阿凡達導演詹姆士·柯麥隆編劇監製)在美國上映時間為2月14日,而中國大陸定檔時間為2月22日。

交通:從西門町搭捷運松山新店線(往新店方向)一站就到了。

看點:論歷史人物得看他一生的功過,臺灣人對於老蔣的評價跟大陸人的看法還是有極大出入的。

他去世的那個年代,還是臺灣威權時代,所以得以在臺北市的精華地段蓋這麼一座規模宏偉的紀念堂而沒人敢反對。

中正紀念堂1976年開始興建,1980年建成開放。撇開政治因素不談,這麼大的廣場加上兩邊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也算給臺北市民提供了一處廣大的活動空間。

這裡沒有跳廣場舞的大媽,當然了,如果你想來跳也沒人反對。

1990年臺灣最重要的皿運「野百合運動」就在這裡聚集,後來就漸漸變成了學運的首選場地。一來因交通方便而且空地大,比較不會吵到附近居民,二來還帶有強烈的挑戰威權的意思。

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整點時間有憲兵交接換哨的「表演」。很多人以為這是故意表演給觀光客看的,其實從中正紀念堂建成就有了。

在軍中,臺灣的憲兵交接儀式就是這樣一板一眼的,除了中正紀念堂,還有慈湖陵寢跟忠烈祠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表演」。

紀念堂內時不時有一些藝術展覽,外頭廣場也經常有一些免費的戶外演唱會,或大型表演,這也是我經常到這裡的理由之一。

交通:距離中正紀念堂約2.3公裡,可在中正紀念堂站搭淡水信義線到臺北車站,轉搭板南線到善導寺站步行約160米到。或在中正紀念堂站搭松山新店線到西門站轉搭板南線到善導寺也行。

看點:臺灣第一座化廢為寶,由舊工廠改造成功的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的前身是臺北酒廠,再前身則是日治時期的芳釀株式會社造酒廠,建於1914年,後來被國民政府接收。

臺灣從70年代起經濟起飛,由農業社會成功轉型成工商業社會,因臺北市水質變差,所以酒廠於90年代初被迫遷廠,這裡因而廢棄。

1997年一個叫金枝演社的劇團在這裡騎機車表演舞臺劇,因事先沒有提出申請(也沒法申請),所以被警方以竊佔國土罪名逮捕。

當時在現場觀看的李國修(演員,屏風話劇團創辦人)見狀,急電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趕至警察局交保,這事才沒鬧大。

但這事開始引發藝文界人士聲援及聲討,要求高層開放更多的表演及展覽空間。後來臺灣掌權的高層從善如流,於1999年將這座廢棄酒廠改造成文創園區,成為兩岸甚至東南亞國家大搞文創園區的濫觴。

交通:從華山文創園區步行約260米到忠孝新生站,搭板南線經四個站到市政府站,再步行約650米到達。

看點: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廠,建於1937年。

當時這裡生產的香菸臺灣人抽不到,是專供給在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參與太平洋戰爭,侵略別國的日軍將士享用的。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變成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煙廠,直到1988年停廠廢棄。

華山文創的成功,讓臺北市政府決定將原本已規劃成「大巨蛋體育館」用地裡的部分老建築保留,轉型成為現在的文創園區模樣。

跟華山文創一樣,這裡隨時都有一些藝文活動跟展覽,以及一些固定的商店,比如「松煙小賣店」、「琉璃工坊」以及很有日式味道的老建築裡的「樂閱書店」等等,這裡也是全臺灣最大的設計人才孵化基地。

松山文創旁有還在興建中的「大巨蛋體育館」,對面有臺北文創大樓,分別隸屬不同單位管理。

臺北文創大樓裡主要是誠品生活館,以及誠品集團經營的第一家五星級酒店「誠品文旅」可以順便過去逛逛。


交通:從松山文創園區步行約700米回市政府捷運站周邊。

看點:臺北市的CBD.臺北市政府、臺北101、一堆百貨公司及誠品生活館信義店都集中在這裡,夜晚比臺北美麗。

如果不是放假日,我通常會建議大家到臺北市政府去逛一逛,感受一下沒有警衛森嚴的政府是怎麼辦公的。裡頭有個臺北探索館也可以自由參觀。

在臺灣行走如果突然想上廁所,建議去一些政府機關或警察局派出所上,保證你對臺灣的好印象會瞬間增加不少。

臺北101建議到四樓去看看就好,不建議花錢到最頂層去看,全世界的摩天大樓站在最高處看其實都差不多一樣。

如果你想看夜景,我也不建議,因為臺北的夜景肯定沒有上海或廣州的好看,臺灣比較重視節能減碳,夜晚很多大樓都是暗的,喜歡從大樓看夜景的,建議您去上海東方明珠塔,或者廣州小蠻腰去看。

誠品生活館信義店會比松山文創那個好逛一點,樓上都有誠品書店,不過真要逛誠品書店的話,我更推薦那家因24小時營業而讓誠品聞名國際的誠品敦南店。

在臺北的第二天,走完這些地方,其實已經很多了,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中,微信運動裡你已經走了一兩萬步了。

這幾個景點都是適合慢慢逛的,更確切地說,臺灣本來就是一個適合慢慢逛慢慢看的地方。在乎細節,你才會發現臺灣真正的美。

今天要跑到淡水,行程比較遠,所以建議不要太晚出門。

士林官邸上午九點半開園,從臺北車站到士林官邸搭捷運加上步行時間約40分鐘,所以請自行斟酌出門時間。

交通:臺北車站到士林官邸約7.5公裡,搭淡水信義線經6個站到士林站下,再走850米可到達。

 

看點:「士林官邸」的前身是士林園藝實驗所,因為蔣夫人喜歡花花草草,所以這裡從1950年開始便成了蔣家的官邸。

士林官邸被與世隔絕了46年,直到1996年才局部對外開放。陳水扁執政時期又繼續開放了老蔣跟他夫人住的房子,從此完全揭開了士林官邸的神秘面紗。

一開始蔣家是住在陽明山上的官邸,因一次司機的疏忽,下山時發生了車禍,老蔣一家人才搬到士林來住。

士林官邸分成「官舍」、「招待所」、「凱歌堂」、「慈雲亭」四處。其中蔣家人做禮拜的教堂「凱歌堂」是蔣家三代人受洗的地方,還有老蔣懷念母親所興建的「慈雲亭」。

裡頭最醒目的一座紅色中國式建築叫「新蘭亭」,題字人于右任。從1950年起,這裡就是每年專門給老蔣祝壽的場地,所以又稱「壽亭」。

官舍跟招待所是蔣介石及夫人宋美齡的生活起居處,得購票才能入內參觀,而且不允許拍照,這裡是臺灣旅遊景點中少數不允許拍照的地方。

 

士林官邸還有分內花園、中庭及外花園,也經常有一些花卉展覽,特別是蘭花。

 

老蔣在臺灣各地的官邸和行館非常多,都佔用了當地風景最秀麗之處,但他在士林官邸居住的時間最長,一直到1975年在此逝世。

 

傳說士林官邸地下挖了條給老蔣逃亡專用的秘密通道,一路通到松山機場,不過這事至今還沒被證實。

交通:士林官邸到故宮博物院2.2公裡,建議搭公車或打車。


看點:臺北故宮博物院盛名遠播,早已成為境外觀光客來臺必看的景點之一,原因是因為中華文明的最經典文物大部分都在這裡。

許多大陸朋友不了解故宮文物搬遷史,以為國民政府故意竊走這批國家寶藏到臺灣作為私藏,其實我倒覺得身為中國人,應該感謝當初辛苦遷走這批文物的人。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佔領東北,國民政府就意識到關東軍下一步要染指北平,於是就開始著手故宮文物搬遷計劃。

計劃付諸行動,是在國共內戰期間,這批文物經四川歷盡輾轉來到臺灣。如果當初沒搬走這批故宮文物,經歷兩次大型戰爭浩劫之後,它們的遭遇會是什麼樣就很難說了。

而且,這批文物並沒有成為老蔣或國民黨的私產,他們把外雙溪的山全挖空,還拒絕了美國用文物換建設的條件……

在臺灣財政還相當緊張的年代自力建了這麼一座博物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還是值得肯定的。

交通:臺北故宮博物館距離淡水紅毛城約20公裡,建議打車到捷運士林站搭捷運淡水信義線到淡水站步行1.6公裡到達。

 

看點:1624年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建立政權,在此處建了「聖多明哥城」。

20年後荷蘭人北上搶地盤,西班牙人寡不敵眾被打跑,連城堡都被毀了,只留下一句「Ilha formosa」(美麗的島)給臺灣。

這也是臺灣被稱「福爾摩沙」或「寶島」的由來。

1644年成功佔領全臺的荷蘭人在毀壞的聖多明哥城原址上大肆重建,取名「聖安東尼堡」,不是大亨堡也不是勁辣雞腿堡,就叫聖安東尼堡。

當時的漢人叫荷蘭人為「紅毛仔」,所以這座城又叫「紅毛城」。

再後來鄭成功打跑了荷蘭人,開啟了漢人治臺的歷史。再再後來,清政府結束了明鄭王朝的統治,臺灣正式納入清國版圖,1724年開始拓建紅毛城,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1867年,清政府把紅毛城租給英國當領事館。再再再後來,清政府因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在後來發動太平洋戰爭對英美宣戰,強制收回英國領事館,但戰敗後又回到英國人手中。

1972年英國跟臺灣斷交,才停止領事館的運作工作。故事還沒完……英國人並沒有把它還給國民政府,而是先後交給澳洲跟美國代管,直到1980年才還給臺灣。

這就是今天我們到淡水紅毛城會看到九面國旗同時飄揚的原因,因為這裡前後經歷了九個不同的政權。

 

所以,想真正了解臺灣歷史,這裡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交通:從紅毛城走真理街400米即到。

看點:淡水小白宮的原名就叫「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建於1870年,也就是建於清朝時期。

然而,對歷史沒太多研究的人會覺得很奇怪,這棟清朝官員的官邸為什麼會是英國洋樓的建築風格?事情是這樣的:

大家都知道,原本鎖國實施海禁的清朝,在被八國聯軍打趴後,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也就等於完全對外開放貿易。

既然正式跟外國做生意了,可是當時真正懂關稅的中國人猶如鳳毛麟角啊!這可如何是好呢?於是福州總務就建議朝廷延聘外國人來當稅務官。

所以淡水港開港後,迎來了首任外國人擔任的稅務司官員是英國的威爾爵士,後來由美國人斯甄克接任。

這兩位外國來的「中國官」上任後,竟然把關稅徵收的工作做得出奇地好,所以大陸本土的其他港口就通通延聘了老外來管關稅工作。

雖然今天看來有點難以理解,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也是不得已的折衷方式了。

 

淡水小白宮還有一段往事,就是日本政府在1896年在臺舉辦「臺灣始政周年紀念」活動時,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親自來臺主持,來到淡水時就下榻於此。

臺灣當時已是日本國土,所以首相親訪是件大事。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的策劃者,但他也沒有得瑟太久,1909年在哈爾濱火車站被韓國獨立運動軍人安重根刺殺身亡。

還有就是淡水小白宮因為曾閒置太久,雜草叢生,被隔壁淡江中學的學生戲稱為「鬼屋」。

當時的臺北縣政府嫌它太老舊,差點把它拆了,幸好有一群文化界人士跟學者聯合發起「搶救小白宮」運動,在媒體跟輿論的壓力下,它才得以倖存並在整修後重見天日。

至於當時臺北縣政府為何要拆它?我沒有細細研究過,可能是因為周邊有太多類似的建築,覺得少一個也沒什麼吧。

反正現在這裡變得很美,每次來到這裡,都會見到一群扛著長槍短炮帶著美眉或拍攝婚紗的新人到此卡位,想拍景卻往往只在旁邊偷拍人。

交通:淡江中學就在淡水小白宮隔壁,走過來便是。

看點:淡江中學成為熱門景點主要是因為這裡是周杰倫的母校,加上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以這裡為主要拍攝場景,遂成了追星族朝聖之地。

但這裡畢竟是學校,原本也是對外完全開放的,可2015年臺北發生過一起「文化國小被一精神病患闖進校園隨機殺人」事件。

校方為考量學生安全,於是規定,平常日要參觀得預約,假日才開放給外人參觀。

淡江中學建於1911年,比民國還早一年誕生,那年的十月中國發生了辛亥革命,把清政府送入歷史。

臺灣這邊則在許多洋傳教士努力來臺傳教順便興學的風氣中,先於內地接觸到西式文化跟教育方式。

建立這所學校的人,正是與淡水跟臺灣近代史密不可分的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叡廉。

偕叡廉子承父業也成了傳教士,是臺灣少數擁有四國國籍的傳教士,在他父親馬偕逝世十年後,他創立了這所學校給父親作為紀念。

馬偕博士的墓園也在校園之內,時不時會跑出來跟學生打招呼(這句是我胡說的,不要當真哈)。淡江中學也出過不少名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李登輝跟胡德夫都是周杰倫的老學長呢。

交通:淡江中學距離真理大學約500米,循著路標過來即可。

看點:說到真理大學就不得不再次提到馬偕博士。1872年,26歲的年輕牧師馬偕告別加拿大的鄉親父老直奔北臺灣的淡水而來,在這個異鄉一待就是一輩子,是真正把異鄉待成了故鄉的人。

在淡水的前八年,他除了傳教外,因為還精通醫術,所以免費幫當地人義診,這是臺灣人第一次接觸到西醫。

除此之外,他還教當地的農民用當時最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農藝耕作,所以他也是頭一位把西方農業技術引進臺灣的人。

第一次返回加拿大的故鄉,他只有一個目的,回去籌錢回來淡水建學校。沒想到,八年沒回家的他竟然成功地籌到了錢。

他回到淡水幹的第一件事兌現對加拿大鄉親的承諾,用他們捐獻的這些錢建了一所學校,取名為(Oxford College)牛津學堂,這名字的用意就是感恩他家鄉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County)鄉親們的無私奉獻。

學校建好開始招生那一年是1882年,清光緒8年,還招收女學生……什麼概念?

就是大清國的女子還在裹小腳,已經屬日本國的臺灣女人竟然可以上外國人辦的學校念書了。同為漢人,臺灣女人比中國內地的女人要早了幾十年可以上西式學堂去讀書。

後來這所學校變成了神學院,又變成淡水工商專校,1999年響應臺灣教育部的教育改制,成了現在的真理大學。

這是一所非常具有古典美的大學院校,雖然校園並不大,但美得無與倫比,不進來逛逛,枉費來了一趟淡水。

馬偕博士這個洋人對於臺灣的貢獻早已載入史冊,後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了感念他,陸續籌辦了馬偕醫學院跟馬偕醫院。

交通:從真理大學循路標走回淡水捷運站。

 

看點:歷史書上記載淡水開港通商時間是1860年,原因是天津條約的關係。

但實際上從1629年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開始,到後來的荷蘭人再佔領,這裡早已經車水馬龍了。

如果不是為了海上貿易,你以為這些來自歐洲的老外,千裡迢迢跑來佔領臺灣是準備移民還是從事農耕?

淡水港就這樣默默扮演著北臺灣最早開埠的商港角色長達兩百多年之久,才因後來被納進清國版圖,拜天津條約所賜,頭一回榮登中國的歷史舞臺。

結果這商港才用了40年就掛了,這才輪到基隆港粉墨登場。當然啦,基隆港還是很給力,至今都是臺灣最大的天然商港。

前後將近三百年的積累,已經讓淡水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跟古蹟供後人參觀了。除了上面介紹的那些景點外,來淡水是一定要順便逛逛老街的,還好,捷運站就在旁邊,很方便。

逛老街可不要吃了淡水阿給,買了阿婆鐵蛋就走了,從淡水碼頭到中正路以及周邊的幾條小街都去鑽一鑽,會有意外的驚喜哦。

當然啦,「淡水夕照」是臺灣八景之一,如果剛好碰到太陽下山的時間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只是,最佳觀賞夕照的地方在淡水漁人碼頭那邊,不過,離淡水碼頭還有點遠,如果沒時間,就在淡水碼頭這邊觀看也可以,碼頭就在老街旁邊。

對馬偕這位大鬍子叔叔有興趣的可以去老街附近的「滬尾偕醫館」跟「淡水教堂」看看。一個是他當年行醫的地方,一個是他親手設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他傳教的地方都很古樸風雅。

今天又要走到新北市比較遠的地方,一樣是懷舊路線,景點不少,所以建議要比較早起,否則一天玩不完。

交通:臺北車站到猴硐約38公裡,建議直接搭火車約50分鐘可抵達侯硐車站。

看點:2009年,一位以貓為拍攝主題的女性攝影師貓夫人(簡珮玲)來到瑞芳鎮光復裡尋貓,發現這裡聚集了上百隻的流浪貓,於是興起了把這個早已沒落的煤礦聚落改造成「貓村」的計劃。

為了讓這群流浪貓的健康跟安全獲得妥善的照顧,她在2012年成立了「臺灣319愛貓協會」,與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合作,定期來此照顧並餵食這些貓,並召集義工給這裡進行了環境美化工作。

隨著網絡的傳播,這裡很快成為網紅地,但這個協會因為經費不足,加上義工難以協調,所以在2014年終止了這項計劃。

當地的居民和猴硐車站嗅到了這塊商機,開始努力接手以貓為主題的貓村改造計劃,終於成功地把一個早已被人遺忘的小聚落,打造成了熱門景點。

美國CNN媒體把這裡評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韓國2018年紀錄電影「我是一隻貓」也來此取景。

逛完貓村別急著離開,穿過猴硐車站你會看到一座漂亮的日式建築,這裡就是煤礦博物館。一個以瑞三礦業選煤廠舊址為主題的博物館。

瑞三礦業曾經是全臺煤礦產量最大的礦產公司,也是昔日帶動整個瑞芳鎮繁榮的主要力量,從日治時期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臺灣的煤礦史跟這家公司脫離不了關係。

但隨著礦產的徹底枯竭,這家公司也走入了歷史,人們只能從廢棄的礦場跟這座博物館去感受一下臺灣煤礦工業昔日的榮景。

交通:從猴硐車站搭往菁桐方向的火車,經三個站約18分鐘到達。

看點:平溪線是臺灣鐵路六條支線之一,由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投資興建,於1921年完工通車。

當年臺灣鐵路支線主要都是為了運送礦產或木材所建,不是以載客為主。歲月流逝,這些支線的沿線景點,現在都成了臺灣鐵道迷最懷舊的文青路線。

平溪線有著名的八景,其中又以十分、平溪、菁桐三個車站最受歡迎,由於時間有限,分別在這三個站下車走走逛逛,可以拍到很多很文青的照片就值了。

其中平溪以「放天燈」最為有名,特別是每年的「元宵平溪燈節」,萬燈齊放,那真是一個壯觀到想哭的景象,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兩百多年。

當然,從前的人放天燈絕對不是祈求平安或向老天許願用的,更不是為了好玩或裝X,這裡是山區。

從前沒有什麼電子預警系統,遇到山賊來襲怎麼辦?放天燈通知大家:「老弱婦孺趕快逃命!壯丁們趕快出來拼命!」

天燈當然要在晚上放才好看,但是啊但是啊,走完平溪線最後一站菁桐之後,我們還得去九份,去九份沒有待到晚上等於白去。

所以,如果只有一天時間,平溪晚上放天燈的行程就只好先捨棄,下次再來。

交通:瑞芳車站距離九份約5.2公裡,可直接打車或從瑞芳車站出站後向左步行260米到祖師廟公車站,搭788往金瓜石(黃金博物館)方向,到九份老街下。

看點:九份是原屬基隆的一個鳥不生蛋的山區。傳說最初住在這裡的只有九戶人家,因交通不便,所以這九戶人家就每天輪流下山採買日常所需。

因為每次下山到瑞芳鎮區買菜都買九份,因而得名。

1892年築路工人在九份發現金礦,隔年又在金瓜石發現,於是掀起了空前的掏金熱。沒想到掏金熱才開始不久,臺灣就落入日本的手中。

光九份金山礦區面積就達6.28平方公裡,與金瓜石跟五丹坑合稱臺灣三大金礦,這三座金礦在1903-1904年被統計出來,年產量超過日本本土。

所幸,遠在北京的大清光緒皇帝當時已經被慈禧太后軟禁在瀛臺了,否則他要是知道這事,肯定早幾年吐血身亡,不用等到1908年才被下毒毒死。

現在的九份遊客雖然眾多,我們都還無法想像全盛時期的九份到底有多繁榮?不過,這裡還保留有一座全臺最早的電影院「昇平戲院」,大致可以想像得到。

隨著金礦越挖越少,到了1957年九份就開始衰退。1971年結束開採,金子沒了,人就走了,加上臺北越來越繁榮,年輕人選擇到城市裡打工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裡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直到1989年,候孝賢以此地為背景拍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拿到義大利影展的金獅獎(臺灣首座在國際影展中獲獎的電影)。

本來《悲情城市》臺灣觀眾是無緣欣賞到的,因為當時臺灣社會還在轉型階段,電影情節恰好碰觸到國民黨政府最忌諱的二二八事件,這是個過去沒人敢碰的題材。

還好時值社會轉型,加上拿了國際大獎,所以就順應了民意允許上映,給國民黨政府添了一份功績。

其實除了《悲情城市》,侯孝賢在1986年就以吳念真的個人真實遭遇改編的故事在這裡拍了一部《戀戀風塵》,當時的九份就已經有點觸動臺灣人的懷舊神經了。

再後來,相傳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千與千尋)的製作團隊來這裡尋找過場景題材,結果吸引了無數以日本為主的影迷觀光客來此朝聖。

雖然後來這個消息被證實是訛傳,不過也確實是一個很成功的營銷,重點是,來了的人也沒有帶著失望回去。

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沒說到九份究竟有什麼魅力?這麼說吧,在大陸有麗江大理可以去懷舊發呆,在臺灣那就是九份了。

只是這裡的夜晚很安靜,沒有酒吧沒有豔遇,不過,九份的夜晚真的比白天還美……

喜歡作者 加個朋友

相關焦點

  • 臺灣行-文青懷舊路線 - 臺北篇(原創版)
    因為很多朋友向我反聵,雖然很想幫我轉發這篇文章給想去臺灣自助遊的朋友看,但由於對繁體字有閱讀障礙,無法普及。這篇攻略原本是為武漢的一位朋友寫的,他計劃過年期間帶著妻女一同來臺進行一次懷舊之旅,預計用10天時間只走臺北、臺中、臺南三個地方。結果,想寫的內容太多,能用的時間又有限,他們人都到臺北了,我才寫好,所以根本無暇校對錯別字或斟酌句子是否通順。
  • 臺灣」溫暖行之臺北
    ,到了臺北發現夜市、酒吧更好逛之後,早上根本起不來按攻略走,所以很多打卡地就此略過。△ 臺灣行費用清單而臺灣的冰品,不管是花蓮的包心粉圓,還是澎湖的仙草冰,還是臺北街頭小巷的芋圓冰,吃下去胃都不會有反酸現象,屢試不爽!這才是夏天嘛!在臺最後一天去試了人氣極旺的ice monster,青瓜cream球清甜爽口,芒果冰雹得極細極薄,輕若無物,入口瞬間化開,留下絲絲鮮甜冰爽的芒果味,最重要的是,吃完胃沒有事也!
  • 初哆咪臺灣行!高空餐廳戰!米其林星級團隊「捌伍添第」進駐臺北101
    初哆咪臺灣行!高空餐廳戰!米其林星級團隊「捌伍添第」進駐臺北101 圖/初哆咪 信義商圈高空景觀餐廳大戰越來越火熱,臺北101大樓85樓繼「欣葉食藝軒」在今年二月底租約到期熄燈後,接棒者由米其林星級餐飲團隊「嘉林餐旅」打造全新品牌「捌伍添第」進駐,並特別挖角連續3年拿到米其林一星的「雅閣」餐廳主廚謝文掌勺,料理將以中華料理各菜系特色與臺灣風味融合,打造專屬臺灣風格的中菜,店裝也將臺灣風土、山海景致融入。
  • 「臺北:巷弄的前世今生」
    正是因為如此,臺北算是全世界最適合散步的城市之一,而唯有一路穿街走巷,才能以最美的節奏,看盡一座城市真正的面貌。私享的臺北散步地圖和於其中發生的故事都在這篇寫給臺北的情書圖文裡。大稻埕位於臺北城的西邊,是在民生與南京中間的小區塊。據久居於此的臺灣朋友描述,從清朝末年到日治時期,這裡是臺北最為繁華的區塊,緊鄰著淡水河的地理位置,讓它成了臺北通商最重要的港口,當時的外商五大行先後來這裡設立分公司。
  • 香港「文青女神」移居臺灣多年,大爆自己銀行剩幾萬蚊:賤命一條
    原來Mandy的老公會留在臺北,她就回花蓮本店。她在IG表示︰我哋各有各忙,每個人嘅使命唔一樣,行到某啲位更加唔可以迷失。被問到跟老公分開地方工作是協議嗎?會有憂慮嗎?她說︰該怎麼說呢?嗯…留下來或是你跟我走?
  • 走進臺灣&臺北篇一 迷失臺北,在霧中,在巷弄裡
    永康青田,就是這麼一塊歷史和現代交匯的美妙之地,是品味臺北的最美散步路線。[寶藏巖:隱藏在山裡的藝文社區]2006 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跟 101 大樓並列。消失的城中村落的復活,正是人們懷舊情懷的延續。
  • 跟住 POPEYE 去臺灣(臺北篇)
    但是眾所周知,「POPEYE」不僅是一本穿搭雜誌,更是一本生活雜誌,涵蓋著裝,美食,生活,旅行等各個方面。今年四月,「POPEYE」就帶著他們的模特和攝影師們,來到了臺灣。展開了一場臺灣之旅。我們也找來了一位懂日文的朋友,幫我們翻譯了一下這本書的內容,為了更好的觀看閱讀,我們把臺北和臺南分成了兩個部分,今天我們先來看看臺北部分吧!
  • 在臺灣九份的半山腰,臺北九份旅行攻略
    九份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因臺灣電影《悲情城市》,以及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而名聲大振。獨特的舊式建築、熱鬧的坡地老街,淳樸的世外風情,讓整個小鎮充滿了懷舊的氣息,也使這裡成為全臺灣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九份之行真正讓我烙印於心的,是遠離曹雜街市之外,一眼望去柔和起伏的新綠山丘,延綿海岸線上由巨石堆疊的嶙峋灘涂,還有遠方深邃遼闊的湛藍海面。在九份老街的街口,會有當地的的士兜售周邊的旅遊線路。沖破遊客的戒備心,懷揣著僥倖心理搭上輛之後,你會發現,網絡上幹篇一律的旅行攻略無非是路人以一己之見發表的狹隘見聞罷了,果然只有當地的人才會如數家珍般,把自家最得意的作品展示於人。
  • 【一頁臺北】跟著電影遊臺灣:臺北象徵:誠品書店
    >這幾年許多來自內地的親們來到臺灣旅遊,總是會問小編往哪裡可以找書、買書,這次隨著電影《一頁臺北》就想來向各位介紹臺灣赫赫有名的誠品書店。在《一頁臺北》當中,男主角小凱到24小時經營的書店,大家可別以為是虛構的,實際上臺灣誠品的敦南分店就是從早到晚都不關門的一間書店。1989年第一間誠品開在臺北市的仁愛路圓環,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專業書店。1995年,敦南店搬遷到現址,內含10萬種書目、23萬冊書籍,提供愛書人更專業、豐富的閱讀選擇。
  • 小眾玩法 一枚「吃貨+文青」打開臺北的方式(下)
    雲門劇場的廣告語就是:「看樹、看海,看表演,夢的綠劇場」,覺得貼近。設計這個劇場的建築師是黃聲遠。因為喜歡他做的雲門劇場,我查了下他的資料,發現他的建築作品基本都在宜蘭,是個紮根鄉土的建築師。決定下次再來臺灣,為了看他做的建築,也要去宜蘭一趟。▼
  • 臺灣人文自由行小攻略 臺北篇(二)
    (谷歌地圖被牆太久,很多朋友用不慣了,習慣的朋友當然用谷歌地圖更好)上一次的《臺北篇(一)》介紹了【臺北車站以北1500米內】最具代表的人文景點,今天就來說說【臺北車站以南】的典型人文景點。【門票】不要錢【時長】3小時(含歷史博物館)【路線】沿【總統府】東西兩側的小街南行600米,就能看到【臺北植物園】【介紹】植物園佔地約8.6公頃,搜索的植物達1500多種
  • 【花花的臺灣之行--臺北篇 下】
    【花花的臺灣之行--臺北篇 下】旅行對我來說真是件很隨意的事情
  • 臺北真文青散步指南:買鑄字、看展覽、做豬皮手工
    吉卜力動畫手稿展「吉卜力動畫手稿展」世界巡迴歷經十年歲月,最終站來到臺灣,除了可以看到經典作品《風之谷》、《天空之城》、《千與千尋》、《懸崖上的波妞》、《龍貓》等由宮崎駿與高畑勲兩位大師親筆構圖的手稿以外,還有精彩的動畫場景實境體驗區。
  • 得來禮物 * 八天七夜「練習曲」經典路線騎行團
  • 「生活在臺北」之日常篇
    想和你說說臺灣的臺北的生活方式和注意事項,可能不像文章,但是也願意分享給你聽。 1.臺灣的交通不是那麼發達。捷運(也可以說是地鐵、輕軌之類的)只有臺北和高雄有,並且價格不是很便宜,臺北捷運起步是16臺幣(人民幣比臺幣大概是1:5),臺中正在建,並且臺北和高雄的捷運卡也不相同。
  • 聽說,現在來臺北,是踏「春浪」的最佳時機 音樂節
    DAY1 - 北投溫泉來臺北必體驗北投溫泉,北投共有三種溫泉,分別為「青磺」,「白磺」與「鐵磺」 DAY1 -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前身為「臺北酒廠」,是臺北市市定古蹟,1999年後,「酒廠」搖身變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
  • 用體力丈量寶島海岸線 八天七夜「練習曲」路線騎行團
    得來禮物×八天七夜「練習曲」經典路線騎行團_
  • 臺北行下篇|切不可錯過的臺北咖啡館 x10
    聽從咖啡師的推薦,點了巴拿馬「山脈莊園」瑰夏日曬,瓜地馬拉「茵赫特莊園」帕卡瑪拉水洗,一上桌就能聞到香氣,花朵圖案的咖啡杯伴著有花果香的咖啡入口,許是旅行的輕鬆作祟,會在認知上格外認可。這棟滿滿洋和式木造老房子掩映在參天的老樹下,建於1931年,初期是日本教授的居所,後於1945年成為臺灣大學馬廷英教授的家,到2007年一直是馬家,後來被臺北市政府定為「馬廷英故居」。
  • 「KAKAO FRIENDS臺灣旗艦店」8月臺北信義區開幕
    之前總是錯過「KAKAO FRIENDS」快閃消息的你,今後不用再煩惱啦!以各種鮮明角色在韓國紅遍半邊天的「KAKAO FRIENDS」終於要在臺灣開設旗艦店,目前預計於8月底在臺北信義區開設臺灣一號店,是不是超級令人興奮呢?
  • 「吃在臺灣」臺北不夜城的深夜食堂
    被網友譽為「根本就是雞的剋星!」能被一致公認「食材、烤功、調味,通通完美地好吃!」的店家實在也是不多了,也難怪兩隻串烤就要一百四十元的價格,燒鳥還是能天天都賣到缺貨啦!營業時間:24HR作為臺灣國民美食的「摟罵奔」,相信每個人心中幾乎都有一家自己的口袋名單,而現在介紹的金峰魯肉飯不但能大排長龍,還能24小時都大排長龍!你就知道它的厲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