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攝影出版社
私攝影,於當下的中國是一個時髦的詞彙。有人拍私密,有人拍私處,可是這些並不是私攝影。
私攝影,一般認為是「私人紀錄攝影」的簡稱。
在20 世紀70 年代私攝影出現之前,無論是尤金·阿傑特的溫情舊巴黎、奧古斯特·桑德的冷峻德國人,還是聲名赫赫的美國農業安全管理局紀實運動,再到20 世紀60 年代的「新紀實」,照相機瞄準的始終是「他人」,攝影師藉由「他人」的影像來記錄現實、表達觀點。
私攝影則是將鏡頭對準了「我」,通過拍攝自己和周邊人的私生活,並將這種個人的「視覺日記」公開展示出來,用私人影像來構成社會(某個)群體及時代的一個剖面,是一種源自「私人紀錄」的社會文獻和藝術作品。
私攝影的浪潮,與20 世紀中期之後攝影器材自動化的進程密切相關,與個人生活「視覺日記化」有很大關係。
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世界照相機的生產中心逐漸向日本轉移。以佳能、美能達、賓得等廠家為首的日本攝影器材廠商依託大規模集成電路、微電腦等電子科技的發展,掀起了以家用「傻瓜」照相機、35 毫米單反照相機為核心的自動化浪潮,開發出自動曝光、自動過片、自動倒片、自動對焦、自動閃光等自動化功能,並將之應用在各種類型、不同檔次的照相機上。「全自動」大大降低了攝影的技術門檻,使每一個對攝影技術一竅不通的普通人、每一位希望使用攝影為表達媒介的藝術家,都能滿懷信心地拿起照相機、按下快門。
此外,寶麗來攝影的流行,彩色衝印的普及,使得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拍照,形成了家庭和個人依賴照片進行生活「記憶」的習慣,進而產生了私人化的「視覺日記」的概念。
這些因素進入攝影界後,漸漸促成了私攝影的潮流,出現了一大批進行私攝影的攝影師。在這些人當中,我們所熟知的南·戈爾丁和她1986年出版的《性依賴的敘事曲》,並不是私攝影的發端。在這之前15 年,拉裡·克拉克出版攝影集《塔爾薩》,即已奠定私攝影的一系列基礎。因此,拉裡·克拉克才應該被尊為私攝影的鼻祖。
《塔爾薩》的封面。
1971 年,由美國著名攝影師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創立的Lustrum 出版社,獨具慧眼地為年僅28 歲的拉裡出版了個人攝影集《塔爾薩》。
這本薄薄的黑白攝影集在攝影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攝影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自傳體攝影,開私攝影之先河。有攝影評論家甚至將其重要性與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相提並論。
拉裡·克拉克這本從1963 年開始拍攝的影集,卻用簡單質樸的黑白照片,將一群年輕人吸毒、群交、暴力的場景,赤裸裸地擺到了大眾面前,挑戰人們的神經。在這裡,拉裡·克拉克「不是一個窺探者,而是一個參與者」,照相機不受阻礙地出現在現場,真實地記錄了他自己以及那些朋友——沉浸在性、毒品、暴力中的美國中部「問題青少年」的生活,記錄了這群年輕人在精神和肉體上的苦悶,反映了那個年代游離於主流價值觀之外的一代人的面貌。
拉裡·克拉克這本攝影集奠定了私攝影的一系列基礎:攝影者關注的是自己與周圍朋友的私生活,拍攝時是以一個實際「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獲得的影像是一種個人化的「視覺日記」;當這一私人日記以攝影集這種公開出版物的形式出現時,就形成了對自己所處的某一社會群體、身處的時代的記錄和解剖,成為社會文獻和藝術作品。之後的私攝影實踐都具有這些基礎特質。
選自《塔爾薩》。
《床上的南與男友布萊恩》,《性依賴的敘事曲》封面,1981 年攝。
1986 年,美國女攝影師南·戈爾丁的攝影集《性依賴的敘事曲》由著名的光圈出版社出版,成為私攝影的另一座豐碑。
自1979 年到1986 年,她用彩色反轉片大量拍攝自己和周圍朋友們的生活:吸毒、同性戀、暴力、性愛、感情危機……
這些照片於1986 年結集為《性依賴的敘事曲》出版。這個書名取自德國著名劇作家貝託爾德·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代表劇《三便士歌劇》(The Threepenny Opera )第二幕中的一首歌《Ballade vonder sexuellen H rigkeit 》。戈爾丁這批作品最早是以成組幻燈片的形式在紐約一個音樂酒吧裡放映,供自己的朋友圈觀賞,因此選擇了這個比較音樂化的名字。在前言中,戈爾丁將這本攝影集形容為「一本給自己『部落』裡的人翻看的日記」。
選自《性依賴的敘事曲》。
隨著攝影集的出版,戈爾丁挑選了800 張彩色幻燈片,配上音樂,編輯了一個時長45 分鐘的幻燈秀,在1986 年柏林電影節等電影節上放映,受到歡迎。
攝影中一直存在著「被攝者—照相機—拍攝者」這樣一組關係。一般情況下,拍攝者選擇拍攝的主題—被攝者(人或物),通過照相機(或其他成像方式)這個影像轉換裝置,將主題轉化為影像,完成攝影的過程。
然而在私攝影中,「被攝者—照相機—拍攝者」三者關係得到了重新界定:被攝者與拍攝者實際上「同為一體」——拍攝者與被攝者屬於同一群體,在群體內活動,特徵與被攝者一致;拍攝者拍攝被攝者時,實質上就是在拍攝自己——拍攝自己的活動,拍攝自己的狀態,拍攝自己的情緒……因此,被攝者仿佛是拍攝者在鏡中的出現——「我就是你的鏡子」。
更進一步地說,這種對三者關係的重新界定和思考,導致了攝影師使用「自拍」的方式來構建影像:既然被攝者可以是我在鏡中的「影子」,何不直接拍攝我自己?這時,傳統的「拍攝者」變成了「被攝者」,三者關係出現了有趣的、有價值的變化。在南·戈爾丁《性依賴的敘事曲》中,已經出現了一些自拍,例如自己被男友打得鼻青臉腫的肖像。此後的當代攝影中,「自拍」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題。
南·戈爾丁的自拍,選自《性依賴的敘事曲》。
圖文來源《世界攝影美學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