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周末,國家級媒體、新華社旗下《瞭望東方周刊》發表長篇專題報導——《韓國〈爸爸去哪兒〉王牌製作人來中國創業》。作者全面採訪了藍色火焰及被譽為「韓國綜藝教父」的金榮希和他的團隊。該文發布後24小時,新華社APP客戶端閱讀量超過100W➕。今天,我們轉載這篇文章,以饗讀者。
這個代表著韓國綜藝核心生產力的「夢之隊」,希望跳過以往中國綜藝「引入韓國模式,加以本土化」這個過程,直接以豐富的「韓國經驗」嫁接中國市場需求。
桌子的最北頭是金榮希,曾供職韓國MBC電視臺29年,韓國頂級PD之一,一手打造《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節目。
所謂PD,即Program Director,韓國綜藝節目製作流程中的「導演兼製作人」,是綜藝節目製作的靈魂人物。韓國綜藝節目實行「PD中心制」,確定故事大綱、劇本闡釋、鏡頭表演、財政預算、設備技術監督等,都由PD一人拍板。
緊挨金榮希的是餘玹典,韓國頂級編劇,從業20餘年,《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中金榮希的左膀右臂。在金榮希的數次邀約下,她終於在團隊成立前一天飛抵北京,決定加入。
金榮希「夢之隊」的全部12位成員,依次按從業資歷圍坐桌邊。來到中國這幾周,每天下午2點至午夜12點開會,是工作常態。
這個代表著韓國綜藝核心生產力的「夢之隊」,與中國老牌綜藝製作公司藍色火焰合組公司,正在籌劃研發出適合中國本土需求的綜藝模式。
他們希望,跳過以往中國綜藝「引入韓國模式,加以本土化」這個過程,直接以豐富的「韓國經驗」嫁接中國市場需求。
如此嫁接長出的果實,將在2016年第一季度亮相。
韓國綜藝最初在中國崛起,當屬湖南衛視從MBC購買版權、引進的《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一個戶外真人秀,一個棚內真人秀,成為中國最早的現象級節目。
那時一手操持這兩檔節目的金榮希並未想到,3年後,他會離開韓國來到中國創業。
PD和作家
2011年3月20日,《我們的星期天晚上:我是歌手》在韓國橫空出世,頓時大火。
2012年夏天,韓國MBC電視臺金牌PD金榮希正在籌備《我是歌手》第二季,湖南衛視的高層管理人員到來,希望購買《我是歌手》的版權,並請求金部長「多多幫忙」。
2012年秋天,湖南衛視組成包括導演、編劇、攝像、後期等在內的15人的團隊,赴韓國學習,「實地看我們怎麼排節目。」
為期一周的學習,讓金榮希第一次意識到「中國和韓國的節目體制完全不一樣」。
「韓國的綜藝節目製作以PD為中心。」金榮希告訴本刊記者, PD麾下,配有FD(Floor Director,即現場執行導演)、AD(Assistant Director,即助理導演),按等級明確分工。
和PD同等重要的綜藝工種,就是作家,即中國慣常所說的「編劇」。「韓國的編劇人員,和PD的工作內容非常相似。」餘玹典介紹說。PD和作家每周開會確定節目構成、創意內容,作家側重於出點子、整理臺本,工作性質可用「Creative Director」(創作總監)概括。
她打了個比方:「如果節目是一個小孩子的話,PD是爸爸,作家是媽媽。PD做大的框架、最後的決定,作家則提供各種點子,一起完成整個節目製作過程。」
湖南衛視到韓國取經的團隊正是由《我是歌手》的作家餘玹典接待。她語速飛快、有條不紊地介紹情況,兩小時過去後,中國團隊大眼瞪小眼,「好像沒怎麼聽懂。」
一頭霧水的中方人員不停發問,上到「編劇到底是幹什麼的?你說的這些不是導演的工作嗎」,下到「採訪某個明星要用什麼方法」。
而金榮希還需要不厭其煩地告訴中方團隊「從一到十」的整個過程。
比如技術層面,細化到攝像機要擺放幾臺,拍攝要分幾個人、什麼角度、怎麼拍,照明如何操作讓畫面更好看,麥克風要配置幾個,嘉賓移動時如何說話效果更好,以及最後非常關鍵的提取音頻環節如何編輯。
中方團隊極其認真,金榮希說的每句話幾乎都被記錄下來,並且熬夜開會,策劃拍攝。
「他們的熱情讓人感動,所以也希望多教他們一點。。」金榮希說,「PD團隊二三十個人,編劇團隊二三十個人,再加上攝影、燈光等等,整個團隊兩三百人,如何操作,讓他們全部看到。」
Fly PD
湖南衛視和韓國MBC電視臺達成《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的官方合作,韓國綜藝被引進中國。一批韓國「Fly PD」——飛來飛去的PD,由此而生。
金榮希是Fly PD第一人。
中方團隊兩次赴韓學習,一個月後,金榮希飛到湖南,投入中國版《我是歌手》的策劃。
「在湖南呆一周,回到首爾一周,再去湖南。」金榮希穿梭於長沙、首爾之間,記不清起落幾何。
金榮希和中方商議的重點是怎麼能讓《我是歌手》「既有韓國的樣子,又符合中國文化」。在他看來,做Fly PD這3年,韓國節目如何在中國本土化,始終是版權引進的重點。
「《爸爸去哪兒》的本土化更難。」金榮希解釋,最大的難點在於 「中國的小孩和韓國小孩特別不一樣」。
「中國小孩受盡寵愛,韓國小孩一般有兄弟姐妹,父母管教也比較嚴。」所以開拍《爸爸去哪兒1》伊始,孩子們亂作一團,家長也指揮不靈。
《爸爸去哪兒》導演謝滌葵回憶,第一次錄製,現場一片混亂,大家對外場完全沒有信心,不知道走向,每天24小時不停地錄,「找不到北」。
金榮希倒沒有絲毫擔心,「現實是什麼樣,你就拍成什麼樣。」
第一天拍攝結束,晚上10點,金榮希挨個與參與節目的爸爸面談。「你們肯定希望觀眾愛你們的孩子,這就取決於明天開始,拍攝中爸爸們的表現。」
5位爸爸迅速理解了金榮希的想法,親子互動越來越有效,節目也越來越有意思。
如今《爸爸去哪兒》第三季,謝滌葵又請來金榮希分析明星特點,「金PD詳細分析了小孩的性格特點,告訴我們第三季肯定會比第二季還要火。」
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明星
買來國外版權,照搬內容,金榮希說,「模式差不多,但具體細節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他以《我是歌手》為例,「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拖延。」韓國觀眾提前30分鐘到場,7點準時開拍,前後不會差3秒。
而初到中國,金榮希發現,節目錄製說好7點開始,但往往延後15分鐘、20分鐘,還未開始。 「雖然電視觀眾看不到,但是現場觀眾會非常疲倦,他們的現場反應也會受到影響。」
「中方工作人員起初沒有充分意識到觀眾的重要性。」金榮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尤其《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歌手和觀眾同樣重要,觀眾甚至更重要。」
不只是綜藝節目,「所有的韓國電視節目,包括電視劇,整個電視體系都知道觀眾的重要性——觀眾永遠比明星重要,明星自己也知道。」他說。
在中國,藝人的報酬讓金榮希嚇了一跳,中韓兩國最頂尖的藝人價格相差10倍、20倍,這導致中國的節目製作成本巨大。「中國觀眾可能想看到的就是明星,所以製作單位就花巨資請這些明星來出演。」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明星?」金榮希用中文再次重複,「為什麼?」
在MBC電視臺的29年間,他始終把綜藝節目製作的中心放在平凡人身上,「就算有明星藝人加入,也是要折射普通人的狀況,重點並不是藝人本身。」
金榮希的願望是,讓觀眾看到,那些平凡人,馬路邊走來走去的老百姓,也可以上綜藝節目,而且也很好看。
在他看來,「最好的節目,是讓大家看到我們是普通人,回頭反省自己,從而對整個社會抱有希望。」
他覺得,這才是綜藝節目的終極目標。
頂級人才只拿錢誘惑不來
在韓國從業29年,韓國人基本上都知道金榮希。「在來中國之前,我以為這就很好了,很成功了。」往返中韓後金榮希才發現,中國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觀眾。
韓國綜藝模式進入中國並大熱,讓眾多電視臺、製作公司關注到韓國團隊。
就攝影經驗而言,「現在中國可能除了跑男團隊、爸爸去哪兒團隊,通過節目磨練、培養起來以外,還沒有更多真人秀好的攝製團隊。」合寶娛樂董事總經理、資深韓娛專家馬雪告訴本刊記者。
中國綜藝製作人才的短板,是整個電視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
「最困擾我們的三大要素,第一是要有錢。」藍色火焰董事長胡剛說。2014年,華錄百納和藍色火焰併購重組。
「第二,需要很強的經營能力。」他告訴本刊記者,「第三,也是最難受的,最讓我們擔心的,沒有優質的製作團隊。」
藍色火焰和北京衛視合作《最美和聲》,每期北京衛視副總編輯徐滔都要問同一個問題,「怎麼不把《我是歌手》的洪濤團隊請來?」
對於優秀團隊的渴望,在遇到金榮希後有了著落。韓國頂級PD金榮希決定離開供職29年的韓國MBC電視臺,來中國發展。
「中韓同屬亞洲文化圈。」藍色火焰營運長王奕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韓國娛樂和中國的共同性和可借鑑性,在之前的三年已經被證明了。」
「我也擔心過韓國綜藝能否在中國本土化。」餘玹典說,「我一直在追看中國版的《爸爸去哪兒》,比如節目中每一個爸爸的監視攝像頭,這種設置韓國團隊也想弄,還沒有落實,中國團隊已經開始用了,看來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韓國的笑點在中國也是笑點。」
「中國的節目場景會比韓國大很多。」餘玹典告訴本刊記者,「但是從編劇角度看,某個節目雖然畫面拍得像廣告一樣美好,但內容構成、環節設置不紮實,核心空洞,也許是中國沒有好編劇的緣故吧。」
現實是,目前來華的眾多韓國綜藝製作人也是良莠不齊。「80%都是水平很一般的,在韓國沒那麼多活兒。」馬雪基於經驗判斷,「對於頂級人才來說,項目要有吸引力,純拿錢誘惑不來,人家怕把牌子砸了。」
「四份邀約中,雖然金部長的報酬並不是最好的,但我還是選擇了金部長的團隊。」餘玹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報酬不是最重要的,「這個節目會掛著我的名字,這是關乎身份的事情。」
缺乏創新能力是關鍵
「中國在技術層面的落後、或是不成熟,只要掌握方法,很快就可以提升。」金榮希覺得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缺乏節目創新的能力。買來版權,照著做就行了,提到創新,就比較缺乏經驗。」
「原創確實風險很大。」馬雪說,「引進成功的模式是捷徑,所有投資人、購買者、合作方,都不想承擔風險。」
「韓國最可取的就是經驗值。」馬雪介紹說,僅就編劇而言,韓國有一個大約5000人規模的組織——韓國編劇協會,編劇要有5部以上公開發表的作品才可以加入,沒有10年以上經驗,基本不可能挑大梁。
「一個兩人初次見面的情景,他們的經驗中有20種可能。編劇的助理還可以再去搜集到10年內的資料,非常容易,相當於產業鏈中的資料庫。」馬雪說。
「中國的創新問題正在改善。」金榮希如此評價。
湖南衛視在製作原創節目《一年級》和《奇妙的朋友》時也徵求他的意見,一同策劃。「作品想法本身非常有創意,我也非常吃驚。雖然還沒有現象級的節目出來,但是只要不斷嘗試,一定會有下一個《我是歌手》,下一個《爸爸去哪兒》。」
至於湖南衛視以外的節目,「我也看得很多,知道很多,譬如最近的《中國好聲音》。」金榮希說,「雖然是購買外國版權,但是中國本土化做得很好。」
至於具體來說本土化好在哪兒,金榮希沉默幾秒,「唱中國的歌。」隨即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