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納西木雕:遠古的呼喚
木欣榮,其木雕如其名,有渾然天成、欣欣向榮之趣。這位雲南納西族藝術家,自有力氣爬山開始,就與木結緣。「遇上第一根木頭,我一直看著它,這樣看有一張臉,那樣看也有一張臉。」在他看來,每塊木頭,就是一個精靈;每一處觀察角度,都藏著奇妙的生命跡象。老木的言談中,充滿了對木頭的愛慕之心。而二十載光陰的痴迷,讓老木與木頭一同走過了人生的重要階段。
起初,老木試圖從納西文化背景中找到創作根基和靈感來源。他經常翻閱納西族古老的經書,裡面人與自然的關係激起他的層層追問與思索。納西人認為,萬物有靈,皆為人師,人應該向自然不斷學習。這種對天、地、自然的虔誠心態對老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貫穿了他的整個藝術探索歷程。
據老木介紹, 納西木雕源自東巴文化。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會獻上一些木雕,這些木雕線條簡單,但是可以看出是圖騰崇拜中神的輪廓。所以老木早期的作品,深受這些圖騰作品的啟發,題材上也側重於雕刻日神、月神等。仔細觀察老木早期的作品,簡潔、可愛而不失古拙、厚重,仿佛能在刻刀之下,讀到他對生命的摯愛和納西族古老文化的傳承。
老木的作品中呈現一種特有的原始生命張力。這樣的創作持續了多年時間,後來老木逐步意識到,木雕的創作,不應僅局限於東巴文化,而應取材於生活中最有力量的東西。而這最有力量的部分,其實來自自己最真切的生活。
2000年,他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阿俊。阿俊的到來拓展了老木的視野,也帶來了藝術創作上的轉機。熱衷於藝術的兩個人,計劃徒步旅行。路線是沿著絲綢之路走,從成都一直走到喀什。這次旅行,老木第一次由衷感受到世界那麼大。他靈感來襲,滿懷憧憬地創作了新作品《放眼看世界》。作品一改以往風格,向真實的生活靠近。這件木雕造型生動,在一個人的頭頂上,伸出一隻有強而力的手,這隻手託舉著一隻張望的眼睛。木雕中間部分的文字,是東巴文字的太陽,表示男性,充滿陽剛的力量。阿俊說,這件作品對他們夫妻來說太重要了,記錄了全新生活的開始,所以就自己收藏了。這是丈夫創作、妻子收藏的第一件藏品。還有一個作品,是源自老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曲折之後,對愛情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男人在下,女人在上,兩個人手牽手,和諧地融為一體。在老木眼中,一個人其實就是半個人,男人和女人都不完整。但因為男人心中有愛又自信,所以把女人捧得很高。他說:「兩個人的手就這樣牽著,如果掉下來的話,兩個人還是一個整體。」
老木似木而不「木」,他內心湧動的情感,通過木雕來釋放。
老木說,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生活時,會很壓抑和無助。動物還可以通過擬態變色來讓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生存,而人為什麼不能?老木創作了一套系列作品《吶喊》,讓人過目難忘。這不同時期的「吶喊」,與他平日裡溫和的性格形成極大的反差。
老木還喜歡雕刻一隻手握著一顆心的造型,這符合他對人生的理解。他說,一個人如果能把握自己的內心,就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而人的面孔可以從哭泣、發怒替換成微笑、自信。面由心生。藝術家的靈魂與這個世界的衝突和碰撞,鑄成作品打動人心的力量。
最近幾年,老木創作了不少釘子裝置藝術作品,一氣呵成,有些停不下來。被注入靈魂的樹木,在他手中仿佛綻放新生,透露出一股強烈的生命力。老木說:「木頭本身有一種自然的力量,它已經存在在裡面。那是一種很強的生命的感覺,你只能順著感覺去創作。」
如今,在老木的工作室裡,有多年積攢下來的龐大藝術作品群,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內外個人或機構收藏。老木說,經過這十年,我覺得納西的木雕已經不可能在這個地方消失,已經有那麼多人去做它,還有那麼多人去接受它。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把自己本族的木雕技藝傳承下去,這是一輩子的事情。
(責編:魯婧、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