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電影,最先想到的是《素媛》、《熔爐》之類的電影。為什麼這些韓國電影能讓觀眾深受觸動,可能是因為這些電影反映了韓國社會最黑暗的一面,真實存在的一面。而這樣的電影,是現在我們拍不出來的。
《素媛》聚焦幼童性侵事件,《熔爐》聚焦殘疾孩子的保護,甚至韓國因為這部電影,促成了「熔爐法」的誕生。
最近上映的一部韓國電影《蚯蚓》用最真實的畫面聚焦在校園暴力上。我們新聞裡無數次看見校園暴力的視頻,無數次滿腔怒火,而這部電影把校園暴力的整個黑暗展現在觀眾面前。
子若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的父親是一個腦癱,她和父親從小生活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
但因為子若成功考取了首爾的一個音樂高中,她和父親來到這個陌生的大城市。父親靠著自己擺攤賣衣服,供子若上學。生活似乎在一點點變好,子若學習優異,父親雖然腦癱但自食其力,生意也在慢慢變好。
可當子若從第一天到學校開始,就因為展露了音樂天賦,引來以惠善為首的三個女生的嫉妒。
她們是學校的「強勢」群體,強勢不在於她們本身,而在於她們的家長。比如惠善的母親就是學校的運營委員長,而另兩個女生的家長也是一個個有錢有勢的大人物。
而子若的父親甚至在首爾的街道擺攤都會被其他陌生店家看不起,被城管驅趕,被警察歧視,只因他是腦癱。
子若不願把她父親的真實情況告訴自己的同學,她也有自尊心,怕被人瞧不起。聲稱自己的爸爸是做服裝生意的,開著一家店鋪。只有她的一個最好朋友,敏京知道真相。
在學校,子若也有一個自己喜歡的學長,佑正。但佑正的背景身份和她也不同,他是校董事的兒子,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被伯克利音樂學院錄取。這樣一個「男神」受到校內很多女生的喜歡,其中也包括惠善。
佑正在一次學校野外聚餐時,向子若表白,並且在野外蘆葦蕩裡和子若發生了關係。
可偏偏不巧的是,這一幕被三個女生其中之一看見並拍了下來,告訴了惠善。
惠善威脅子若的好友敏京,從初中開始就被惠善一伙人欺凌的敏京出賣了子若,告訴了惠善子若的父親是腦癱。
萬萬沒想到,知道這一真相後的「男神」佑正怒氣衝衝地來到子若家裡,上來就是一個巴掌。他覺得子若是為了他的錢,所以高攀他。在佑正眼裡,家裡沒錢的子若就好比一個婊子一樣下賤。
當佑正最後用菸頭燙子若時,才發現,原來人前人後的轉變居然這麼大。原來子若眼裡的「男神」,才是校園暴力的罪魁禍首。
不願屈服的子若找到惠善,兩個人在爭執中,子若打傷了惠善。
但惠善的父母不會善罷甘休,他們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發生這種事的第一反應不是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利用自己的職權把子若永遠趕出了學校。無奈的她只能去便利店打工。
可子若一直以來不願服輸的性格,讓她決定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
她向教育部寫了一份校園暴力的請願書,正是這一份請願書讓在學校的惠善和佑正對子若的欺凌更進一步。
他們一幫學校的「公子哥少奶奶」在子若過生日之際,威脅著敏京來到子若的家裡。以幫子若過生日的藉口,三個男同學對子若進行了強暴,並且拍攝了視頻。
從此子若的生活不再屬於自己,強暴過她的男同學一次又一次來她家裡侮辱她。
惠善利用拍攝的視頻,逼迫子若去做援交。
直到兩個月之後,無法忍受的子若選擇永遠地離開這個骯髒不公的世界。從樓上跳下的她死前說了一句「一死百了」。
影片最後一段,子若的父親看到了子若生前的日記本,裡面記錄了子若遭受校園暴力的所有過程。他拿著日記本來到公安局,卻因為日記本不能成為證據而無法為女兒伸冤。他想向著女兒曾經經歷過的一切屈辱,用自己的行動對所有欺凌過子若的學生進行復仇。
看完《蚯蚓》,大概所有的觀眾都會內心激動,為子若的不公而憤慨,為欺凌她的同學的舉動而憤怒。
但我們已經過了只會憤慨的年紀。憤慨過後,我們已經想的是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孩子能對子若做出如此邪惡的事?
校園其實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只不過它看的不是每個學生的地位,而是學生背後家長的地位。
子若的父親是腦癱,她家庭貧寒,沒有背景,所以她被父母都是有錢有勢的同學欺凌。而這些處在高位的父母做的,不是去了解真實的情況,而是庇護自己的孩子,顛倒著黑白。在他們眼裡,這個校園就是比較自己社會實力的地方。有錢就依舊可以霸道橫行,無論是非。他們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可子若只是一個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單純女孩,她堅持自我,不願服輸。所以當她爸為她下跪求情時,她反問她爸,「沒有錢可以,但能不能挺起胸膛呢?難道連最後一絲自尊心也要拋下嗎?你願意這麼活著嗎?像蟲子一樣。」
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也正因為子若的不屈,才最後導致了悲劇。但如果真的屈服,那又要屈服多久?
校園暴力還依舊在社會中存在著,江西永新校園暴力事件、河南伊川校園暴力事件.不知道這樣的事件何時才會從本應和諧的校園裡消失。但我只想說,不管身在何處,別讓自己成為校園暴力的一員。無論是你作為施暴者,還是助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