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音樂質量而言,我不覺得十幾二十年前最頂尖的那一部分內容有比現在更好,現在的也並不比舊時的質量差,只是現在的音樂大多數傳唱度欠奉,各個渠道做內容把控的人又總唯流量是圖,不夠認真嚴謹地放了很多「水」歌到市場,導致大家很難再有像 90 年代或 00 年代傳唱一時的歌了。
但,這不影響年輕人在曲庫汪洋中找尋好內容,哪怕,是前浪們唱罷留下來給後浪們的音樂舊物。
易烊千璽在 20 歲生日當天發行的專輯《後座劇場》就是一張翻唱了六首「音樂舊物」並以六支聲音小品串聯而成的專輯,除了悅耳的聽感,還有很好的沉浸感——無論你是用耳機聽,亦或是音質尚可的音箱播放。
我相信以易烊千璽之前有過的兩張專輯以及多首優質單曲,他一定還會能繼續推出更好的作品,只是沒想到會是這樣一張企劃的翻唱作品,選的六首歌全部年長過千璽本人,卻由他重新演繹後,絲毫不見千璽他人與歌、與時代、與風格之間的罅隙感,反而流暢到底,悅耳到底,沉浸感伴隨聽者能沉浸到底。
至於為何發這樣一張專輯,背後的故事又是怎樣,大家可以去專輯頁面看文案介紹,而這次,我是想多聊一聊這張專輯在故事之外,在音樂層面上頗優的執行。
而易烊千璽音樂裡的「優」,究其原因,我想是在於他愈發顯著的音色特質,並且製作人們都有抓取到千璽的音樂氣質,並把作品本身和千璽成長經歷巧妙融合,便使得《後座劇場》從產品到作品層面,都有了頗高的完成度。
我在接連聽了全專十二首 Track 之後,才想起要留意去看下製作人是誰。
我的第一猜想是火星電臺,因為從串場音軌中輕電子元素的點綴,到正曲演奏中 Soft-Rock 風格的器樂運用,都是火星電臺很招牌式的內容;加上風格統一又連貫,火星電臺被我以為是「包碟」了全專的製作人。
卻沒想我只猜中了一半,火星電臺除了監製了人聲、環境聲等串場音頻之外,只製作了《野花》、《愛情鳥》以及《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這三首歌——有趣的是,這三首歌分別發行於 1996、1993 以及1994 年,已是專輯裡面世時間最新的三首。
餘下的歌曲,常石磊製作了《親密愛人》和《送別》,荒井十一製作了《愛的箴言》。
石頭和荒井老師,二人分別擅長的,各自是以合成器玩出花樣的電子鼓節拍感,還有花樣百出的打擊樂內容,剛好如果合在一起,就是火星電臺擅長的內容綜合。
於是專輯在編曲和製作聽感上,呈現出了現在總-分-總的結構就有跡可循了;也難怪我誤以為是火星電臺做完了全專。
《後座劇場》中,三石個人以為最精彩的一曲是千璽翻唱林依輪的《愛情鳥》,以 00 後歌手的身份把這首 90 年代的節奏型舞曲唱出了 80 年代 Funk Disco 的味道,音色刻意不做飽滿的合成器鼓點勻速敲打在聽者耳朵裡,是很暢爽的節奏點,甚至有了點 70 年代 Disco 金曲《Y.M.C.A.》的迷人神韻。
千璽這版《愛情鳥》當真有「讓我覺得心在跳」的感受。
另一首發人深思的歌,是《野花》。
易烊千璽版的《野花》至少好在兩處:
第一處,是這首歌以「野」字碰撞本有的寂寞感,「無人採摘」、野蠻生長的詞曲意境,是能令人延展聯想到千璽去年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小北又野又寂寞的那股子勁兒;《野花》的情景無分性別,能唱出這歌中又野又寂寞的味道,原唱田震自然是動人的,易烊千璽全新的演繹也賦予了這首歌足夠有韌勁的全新生命力。
《野花》第二處的好,還在於歌曲中演唱的情境設置,你只聽聲音再聯繫歌曲,便能感受到千璽是以聲音在演繹流浪歌手街頭彈唱《野花》的狀態,所以在一些字句尾音的處理、節拍變奏的呈現中,千璽都是按照很街頭歌手的方式在詮釋,卻並不見一些街頭歌手為了吸引路人駐足而刻意呈現的些許油膩感,千璽的幾處變奏顯得很自然,更貼近歌曲設計情境,尾段加入進來的 Sax 音色仿佛猛地一下提醒了聽者《野花》這首歌生於 90 年代的音樂印跡,是神來一筆。
常石磊的操刀下,《親密愛人》和《送別》呈現了千璽唱慢歌時更具升級意義的暖感,這種升級意義對標千璽之前的慢歌如《恆溫動物》、《舒適圈》還有《陷落美好》而言,是他進入 20 歲之後更具社會視角的一種溫暖。
《親密愛人》中電話語音的融入,千璽成了愛人之間(亦或是父母)相互關心的有心旁觀者;
《送別》輕盈的音樂漂浮在空氣裡,更有著千璽想要以歡快節拍淡化送別時離愁別緒的情商體現,還有他高超唱商的展示。
千璽聲音裡的暖,還延展到了《愛的箴言》中,弦樂之間,千璽的聲音從令人想要保護的慵懶、過渡到主動要保護愛與愛人的擔當感,一首歌的時間裡,他就完成了一次短暫的成長。
還有《孤獨的人是可恥的》,製作人火星電臺設定了千璽迷人的中低音區音色在歌曲中迷離遊走,是一種令人能微醺的甜味,對比原唱張楚前輩比較多在中高音區的演繹音域,二人各自的音色特點都被得以展示。
原曲中最抓人的小提琴演奏在千璽的版本中亦有呈現,這一處精髓就如同我們聽萬青《十萬嬉皮》一定要聽到那段小號演奏似的,必須是保留項目。
最初看到《後座劇場》一整張曲目時,我不免心生「千璽這麼年輕能不能唱好這些內容」的問號,聽完一遍之後,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了,既懂得了這些選曲和環境音 Track 之間的因果關聯,又感受到了千璽在步入 20 歲之後嶄新的音樂體系(儘管這些歌都是他 20 歲之前錄製完成的),甚至聯繫千璽之前兩張全長的專輯作品,易烊千璽的人聲結構體系在這三張完整的作品構架之中,愈發明晰。
再講回到情懷與年代記憶這件事,《後座劇場》同樣有牽引我這樣的 85 後人群頗不會「跳戲」的「入戲」,也就是我前面講到的沉浸感。
因為我並沒想到這些引人共鳴音樂心事,竟然會被易烊千璽這位 00 後重唱地如此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