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批當下茶道亂象和日本茶道之「小道」

2021-02-19 贏和茶頻道

導語:了解蔡瀾,是從他的美食節目開始的,自然、親切,不做作。據說,他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稱。蔡瀾,不僅對吃及其專業,也是愛茶成痴,但一說起「中國茶道」,卻是牢騷滿腹。

蔡瀾眼中的中國茶道誤區

臺灣人,發明出所謂的「中國茶道」來。最令人討厭了。茶壺、茶杯之外還來一個「聞杯」。把茶倒在裡面,一定要強迫你來聞一聞。你聞、我聞、阿貓阿狗聞。聞的時候禁不住噴幾口氣。那個聞杯有多少細菌、有多髒,你知道不知道?

內地也把這一套學去,到處看到茶館中有少女表演。固定的手勢還不算,口中念念有詞,說來說去都是一泡什麼、二泡什麼、三泡什麼的陳腔濫語。好好一個女子,變成俗不可耐的丫頭。

臺灣茶道哪來?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50年,日本人有些什麼,臺灣就想要有些什麼;蘿蔔頭有日本茶道,臺灣就要有中國茶道。把不必要的動作硬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國茶道了,笑掉大牙。他們完全將陸羽的《茶經》搬了過去。不過我們嫌煩,將它優化簡化,日本人還是保留罷了。現在臺灣人又從那學回來。

唉,羞死人也。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於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樣。別以為有什麼繁節,其實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來的基本功罷了。一些喝茶喝得走火人魔的人,用一個鍾計算茶葉應該泡多少分多少秒,這也都是違反了喝茶的精神。

蔡瀾對中國茶道現狀的牢騷,說明了一個茶界的亂象,茶藝作為一個茶葉衝泡技藝,本來是很簡單、實用和隨性的,茶藝的基本程式包括選茶、備器、衝泡等內容。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一種神叨叨的感覺。

什麼是喝茶的精神?何謂茶道?

蔡瀾認為,答案很清楚,舒服。

茶是應該輕輕鬆鬆之下請客或自用的。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媽的三七二十一。純樸自然,一個「真」字就跑出來了。真情流露,就有禪昧。有禪味,道即生。喝茶,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就是道。喝茶,不要規矩,要真性情。

有人問我:茶或咖啡,選一樣,你選茶還是咖啡?我回答:當然是茶。我對飲食,非常忠心,喜歡茶就不肯花精神研究咖啡。

翻看雜物,發現家中茶葉:普洱、鐵觀音、龍井、大紅袍、大吉嶺、錫蘭、富遜、靜崗綠茶和茶道粉末,加上自己調配的,應該這一生一世,飲不完吧。茶的樂趣,自小養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們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園去。向著花朵,用手指輕彈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後滾水沏茶的印象猶深。

喝茶,形式上簡潔,心境和情趣卻可以燦爛。讀一讀古人茶詩就知道。好茶配好詩,才完美。

白居易說: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蔡瀾先生是真性情的人,喜歡隨性、舒服地喝茶,看不慣有些人用茶來裝神弄鬼,才一頓怒批。日本人學習唐朝和宋朝人喝茶,以此裝點自己的島國寡民的門面;臺灣人學習日本茶道,被大陸吹上神壇,是在中國經濟起步,文化缺失狀態下的權宜之計,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全面復興,中國茶學將回到自己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主導地位,我們將重新回歸大道至簡、尋找茶之本味、真性的主流茶學價值觀。

老子的「大道」和日本茶道的「小道」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國人天性謙和,不重形式。唐代陸羽的《茶經》,宋代徽宗的《大觀論茶》,或明代朱權的《茶錄》,寫的都是通論和技術,帝王和民間百姓喝茶也是情趣使然,飲茶是生活的一部分,儀式感和宗教色彩在茶中的色彩很淡,大家高興怎么喝,就怎么喝。茶葉對中國人來說,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古來今傳的禮俗。

歷史上的日本仰慕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奉行全面拿來主義,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文化影響最深,唐時佛學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風由中國傳入日本。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徑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日本人把茶葉和佛學搓到一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從佛學的意義來說,茶道毫無意義,因為佛教從印度東傳而來,他們根本就沒有茶,印度有茶的歷史,也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茶苗、茶種的結果。茶道繁雜的儀式,完全違背佛學至簡禪悟的本意。日本茶道,流派雖多,但對茶聖陸羽頂禮膜拜,《茶經》在儀式器具布置上的要求,也基本奉為信條,對茶本身研究較少,屬於捨本逐末。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學習禮儀、維護傳統兩種功效。

中國知老子「大道」而不輕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小道」,(日本人是典型的的小島國民心態,狹隘,偏激,愛走極端,將全盤抄過去的中國茶文化,囫圇吞棗,和自己的禮法結合,神秘的安了一個道字,稱之為日本茶道,帶進詭秘的境界。中國人大道至簡,不流於形式,一切順其自然;日本畫蛇添足,追求各種境界而流於形下而不自知。

泡茶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兩個動作而已,放茶葉、注水。大道至簡,一切回歸茶之本味、真性,是正道。

贏和小秘書  18530089022(同微信)

贏和君        15103715118(同微信)

贏和茶藝     15237110800(同微信)

相關焦點

  • 茶道起源之地及茶道的演變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在豐成秀吉統一天下之前的日本是長期無法約束的時代,缺乏社會秩序,就這樣,茶道的秩序應時代而生。長久的戰亂讓人們內心極度渴望和平,茶道的發展讓人們有了精神信仰和寄託,於是千利休能建立規範的茶道精神和茶道標準。
  • 日本茶道中的佗寂之美
    「佗寂」其實是日本起源的詞語。日本佗寂之美,講求自然、樸實、空寂,也就是即發自然的本質美,是一種走向禪,更純粹、更講求本質的極致美學。尊重心靈和自然規律,給心靈以洗滌,講求人性的空寂美還有枯淡美。典型表現在日本的花道、陶藝、建築、茶道。佗寂最開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禪宗,在唐朝時候傳入日本後,中國茶文化便一直是日本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明朝中後期,日本茶文化則從單純模仿中國慢慢的,衍生出了一種自己特有的美學感悟。佗寂便是這其中的代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茶道就有佗寂之美。
  • 日本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繫。
  • 尋訪茶道:中日茶道的碰撞與回歸
    但僅靠鑽研臺灣去尋找中國茶道是不夠的,宋代流行的禪院的點茶方式通過日本僧侶的傳播,一直在日本流傳了下來。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確譜系的,由在宋遊學的僧人榮西禪師在天目山取種,之後帶回日本,交給各處栽種。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葉就此存活,後來又被宇治茶農移栽,成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葉產地。而宋點茶的方式,由榮西帶回日本後,到了千利休時代,才逐漸結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茶道方式。
  • 小關說 第十三期 茶道 之煎茶道東渡日本(圖文版)
    這個和到日本買馬桶蓋是大不相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復古。日本抹茶道來源於中國的唐宋 ,煎茶道 來源於中國的明代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唐宋時期的飲茶方式被日本學習去了,當時日本派來大量的留學生,也就是遣唐使,學了茶道以後,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朱元璋在明代的時候改團茶為散茶, 兩宋時的鬥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的方法,這個飲茶方法,也變成了衝泡,用開水衝泡。
  • 日本茶道電影《日日是好日》評傳
    她是連鎖藝術學校的老總,但是一定會一周一次去學茶道。跟的是日本的師傅。她忙到如同一個陀螺,但一定要去那個茶道課。她說,你不知道有多好,是我忙碌中的休息。你先去看一下《日日是好日》吧。彼時正是盛夏,每年這個時候,我的皮膚頑疾會發作。暑氣進入皮膚,會使我五內煩躁,牽動難過的皮膚病。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唐代日本僧人來中國留學,將佛門茶事學了回去,由於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因而,茶道在日本發展起來。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日本本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在今天的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友人、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
  • 日本茶道的每一個流程裡面,都蘊含著濃厚的等級觀念
    此外,禪文化主張活在當下,唯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堅持修行,才能真正領會其本意,最終達到「悟」的境界。顯而易見,日本茶道對體味禪意與悟方面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因此,可以說佛教是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禪文化是思想的核心。正如前面所提及,日本茶道的每一個流程中都蘊含著濃厚的等級觀念。與此同時,在日本文化中也存在著對強者及等級制度的崇拜。
  • 《日日是好日》:感受電影背後的親情之美、茶道之美和匠心之美
    ——《頌平常心是道》《日日是好日》是一部安靜唯美的日本文藝片。影片於2018年在日本釜山電影節上映,斬獲了日本電影學院獎、藍絲帶獎和報知映畫賞等諸多獎項。電影情節很簡單,講述了女大學生典子從二十歲起,學習茶道二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二十多年裡,典子先後經歷了求職失敗、戀愛失意和父親去世等諸多人生波折。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海老藏表示,「扮演創立了日本人美學原點的千利休,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日本的美學意識和文化能夠被國外理解、讚賞,實在喜不自勝。」該片改編自獲得過松本清張獎和直木獎的日本小說家山本兼一的小說《利休之死》,作品以解開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之謎,成功地以時間倒溯的手法重構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歷經千錘百鍊成為茶道和美學宗師審美的一生,被認為是兼顧歷史懸疑和茶藝美學的傑作。
  • 中國的茶道歷史已經延續了五千年!茶道的特點你都知道嗎?
    首先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交流大家都知道中國是茶葉之鄉,茶葉歷史時間將近5000年。茶道始於中國,但去日本迅猛發展。因而,當大家想起茶道時,她們最先想起的是日本國的茶道。日本國茶道和中國茶道都合乎修真社會學的聰慧。
  • 簡單,就是茶道
    蔡瀾祖籍廣東潮州、出生於新加坡、留學日本、後在香港發展電影和寫作事業,被譽為「才子」、「食神」、「老頑童」。金庸曾這樣評價過蔡瀾:於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達。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
  • 喝個茶而已,別把茶道捧得太高了
    不管是茶葉、茶器、茶藝、茶的歷史、茶的精神,他們當中都蘊含著茶道。茶道也可以分為外在物質和內含精神,例如中國和日本的茶藝上是有區別的,物質上的區別是很好辨別的,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茶道的精神層面。茶文化和茶精神都是茶道上層建築中最為「高尚」的部分。為什麼我強調高尚?
  • 【香道】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足利義政將軍的近侍和同時代的人物中,有三條西實隆、志野宗信、池坊專應、村田珠光。他們在連歌聚會的會所焚香、插花、飲茶的情趣生活,促成了「東山文化」的開花,也成為後世日本香道、花道、茶道的濫觴。足利尊氏(1305—1358,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徵夷大將軍)的親信佐佐木道譽嗜香如命,他生前共搜集了一百七十餘種名香。之後足利義政將軍時期,繼續命側近的文化人進行香木的鑑定和分類。
  • 《秋蟬》裡的茶道,抗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下的遮羞布
    諜戰劇《秋蟬》所處的背景是抗戰時期處於日本軍國主義統治下的香島,高壓統治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展現了以葉衝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為了反抗日本而不斷努力奮鬥的故事,其中茶道在劇中多次出現,每次都伴隨的劇情的轉折,驚心動魄。
  • 日本女星樹木希林遺作《日日是好日》,歷經生離死別茶道中悟無常
    未來的日子,典子在茶道相伴中歷經生離死別人生變幻。這是一部從森下典子同名著作改編的電影《日日是好日》,看似表現茶道生活日常的紀錄片,卻充滿人生深意。在年長的樹木希林和年少的黑木華精彩演繹下,師生兩人仿佛和茶道,自然,四季融為一體感受著無常的人生。那麼典子究竟在日復一日的茶道修習中收穫到什麼人生共通之處?
  • 日本茶道體驗:一期一會,喝一碗一生一次的抹茶
    而說到要體驗日本文化的話,小編認為最不該錯過的大概就是來一場日本茶道體驗,喝一碗只為你一人而沏的茶。▋日本茶道小知識作為日本傳統文化之一的日本茶道經過多年的發展分為各種不同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千家」,即表千家、裡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當中又以裡千家最為活躍。
  • 源遠流長的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有著民族淳樸謙和的特性,追求精神的升華,融入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被賦予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參透道法的深刻內涵。——《茶》(宋梅堯臣)茶道注重將茶事活動從物質滿足提至精神追求,講求形式之外的精神世界。那麼,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何在呢?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告訴我們:中國茶道的四諦乃「和、靜、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