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著國產電視劇投資的不斷加碼,應該說電視劇在特效製作方面的投入也是水漲船高,過去常常被調侃的「5毛錢特效」,也大約上漲到「1塊錢」的水平。更有不少國產劇特效藉助「外力」,通過外聘國際特效團隊,為國內電視劇特效行業帶來了一些新變化。
而從觀眾的反饋來看,單純的技術增值,並無法保證電視劇特效的口碑穩定,幾部曾讓大眾萌生改觀的古裝劇特效,往往片花驚豔,實物卻好比買家秀,與「賣家圖」依然有不小差距。李玲對此深有同感,在她看來,單就技術而言,國內具備一定規模的特效技術團隊所掌握的軟體和技術都差不多,所以電視劇特效最終能否出來一個滿意的效果,絕不僅僅只是在技術上做文章就夠了。
江蘇衛視《香蜜沉沉燼如霜》播到現在,古風意境的特效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不乏特效人員的用心。比如花界裡的主要花色,選擇了牡丹和荷花,淡粉色調,空氣中有光影浮動,還運用blingbling的粒子來增加畫面的奇幻感。《香蜜沉沉燼如霜》》在特效上的精細感,引領了螢屏古裝神話劇的一個新高度。
「我們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用一個邏輯合理的方式展現故事,所有特效一定是為劇情服務,為豐富人物性格服務。」就拿天界「布星臺」的場景來講,李玲稱,為了表現潤玉的孤寂,他們在偌大的蒼穹裡設計了只有他一個人的臺子,同時用枯山水融入到設計細節中,以突出人物在劇中的孤獨無依。「氣氛輔助情緒,情緒對了,戲就對了,戲對了,觀眾的體驗就對了,我們的設計就是對的設計」。
李玲認為,技術是讓所有創意和想法落地、輸出的手段,而在《香蜜沉沉燼如霜》如此一個特效量龐大的項目裡,最難的肯定不是技術,而是如何將特效品質與特效風格前後一致地貫穿始終。「從我們第一支片花曝光起,我就在思考,如果我的藝術風格能夠被觀眾,被市場所接納,那麼我就要把這個風格和品質貫穿全劇,包括海報、物料等所有環節的美術呈現,都要做到畫風統一。」
第一版片花公布後,李玲特別留意觀眾的評價,有網友表示部分畫面的色彩略顯濃鬱,所以在後面的製作中,團隊有意調整了特效畫面的色彩飽和度,「《香蜜》的主題是愛情,雖然有甜有虐,但總體基調是歡脫的,是小清新的。因此我們對幾界有各自的色彩設定,花界明媚而飽含生機,天界光明而神聖,魔界神秘而瑰麗,每一界的顏色都在傳達自己的特點」。
不得不說,在江蘇衛視《香蜜沉沉燼如霜》期間,全劇從場景特效到服化道,始終被行業內外一致肯定。而目前看來,《香蜜沉沉燼如霜》的播出成績,值得如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