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昌都的10歲女孩熊婉晴被網友們關注熱議。她天生就沒有左手,但她從未因此感到自卑,而是坦然接受了這個事實。包餃子、縫補襪子、抖空竹、照顧妹妹這些事情她都可以一個人完成。生活中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曾嘲笑過她,女孩表示:"管不住別人的嘴,但可以強大自己的內心,大家會做的我也會,大家不會的我還會。"
殘聯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殘疾人數量超過8000萬,其中殘疾兒童為817萬,佔兒童總數的2.66%左右。在這些殘疾兒童中,66%為智障兒童,其中0歲的殘疾兒童有300萬之多。致殘的因素多種多樣,在部分偏遠地區,殘疾兒童多為遺傳、營養不足所導致,胎兒分娩時導致的腦部損傷也有可能導致殘疾。
中國每年順利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殘障人士少於1萬人,而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本科共招生746.61萬人,也就是說,殘疾人佔比僅為0.125%左右。由於無法接受好的教育,他們走入社會很難找到體面高薪的工作,不能和身體健全的人一起在職場上廝殺,由此會導致經濟窘迫,婚戀、生育都成問題。
在殘疾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歧視更是無處不在,在小孩子的世界裡,若是有一個人和大家"不一樣",那就會成為另類被排擠。部分孩子覺得聾啞人不會給老師告狀,所以可以隨意欺負,覺得跛腳的殘疾兒童會拖後腿,所以不帶他們玩遊戲,隨意在眼盲的孩子身上貼有嘲笑意味的小紙條,讓他們被指指點點。
長期生活在被孤立的環境中,殘疾孩子會越來越敏感自卑,變得不喜歡和別人交流,總是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有的時候為了融入大環境,不得不放低自己的姿態,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嘲笑,甚至自己開自己的玩笑取悅其他人,遇到不公平對待時不敢反抗。
但也有很多殘疾的孩子沒有就此消沉,他們雖然遇到了一些嘲笑,也得到了來自朋友、家長和老師的關愛,活出了精彩的人生。安徽的姚俊鵬剛剛出生就被診斷患有腦癱,小時候的行動能力幾乎等於零,但命運還給他留了一扇窗,他的智力並沒有太大問題。
他學習十分努力,因為腦癱導致的痙攣性抽筋,他寫字非常慢,考語文的時候經常寫不完作文。他沒有放棄,在高考時以語文111分、數學130分、外語125分、綜合257分,總分623分的好成績考上了中國藥科大學。
在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存在絕對的公平,有的人努力一生,仍然逃不出貧苦的魔咒,有的人出生在羅馬,享有一切好的資源,對於出生就患有殘疾的人來說,羅馬離他們更為遙遠。但姚俊鵬沒有因為這種差異就沉淪在絕望中,肉體的殘缺沒有打倒他的精神,他仍然用盡全力,讓生命不虛度,這份堅韌,怎能讓人不感動?
同時,提升殘疾人,尤其是殘疾兒童的生活質量,並不能只依靠於他們自己的努力,也要從社會大環境上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便利。要增加更多的無障礙公交、無障礙廁所,給殘疾人們出行提供便利。對於有基本學習能力的殘疾兒童,要鼓勵他們去學校裡接受教育,這是改變他們命運最可靠的方式了。要引導大眾善待殘疾人們,不能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和健全的人不同,就將其視為怪物。
我們還需要在農村地區做好科普工作,讓孕婦們做好備孕、產檢等工作,避免因為先天因素導致的殘疾,同時要給她們適當的生育補貼,讓她們可以去正規的醫院分娩,避免因為分娩時操作不當導致的腦癱等問題。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