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陳主席:賽制若調整怎樣合理分區保障公平?不等外援外教到齊就開賽?國青及中超二隊踢中乙「板上釘釘」?降薪擠「泡沫」是否現實?國足目標卡達?再「畫餅」的職業聯盟足協真能放手?
5月7日晚間的央視《新聞1+1》節目,主持人白巖松連線採訪了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陳主席就國字號備戰任務、聯賽重啟時間和賽制以及球員降薪等話題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和解釋,意猶未盡的陳主席還想多談一下國少隊的情況無奈時間不允許被白巖松打斷,不過僅僅前面的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中國足球圈「炸鍋」了,下文從陳主席透露的信息裡歸納總結一下,分六個部分展開探討,當然探討不出結果,因為腦子裡全是問號。
Part 1 賽制若調整怎樣合理分區保障聯賽公平?賽制變化或致中超懸念迭起。
我們知道中國足協原先制定的聯賽原則是「不空場、不縮編、不跨年」,現在看來僅僅是堅持了「不跨年」這項,恰恰這一項是最沒有必要堅持的,2021年日本東京舉辦「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那麼我們在2021年的前幾個月踢「2020年中國足球超(甲、乙)級聯賽」又能怎樣?「不空場」的選擇放棄大家都能理解,視疫情逐步恢復觀賽人數也能夠使俱樂部和球迷接受,畢竟門票收入並非是中國足球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源,「不縮編」這個原則放棄則成為「重磅炸彈」,馬德興老師直接稱其為中國足球的又一次「歷史大倒退」,筆者甚為贊同,不要用直接結束聯賽的那些例子來比較,人家那是賽季進行中,我們的賽季尚未開始。
倘若中超分區勢在必行,如何分區才能保證公平性?按照上賽季的成績分的確相對公平,卻無法有效避免短時間內的舟車勞頓,如果按照地域南北分區,那麼球隊的確能夠縮減聯賽間的旅途,卻又不可避免的面臨強弱不均之難題,比如恆大、上港和蘇寧這3家中超4強集中在南區,足協杯冠軍申花也在南區,再就是重慶、卓爾、富力和深圳(天海宣布解散深圳)北區的國安和魯能對手是誰?兩支升班馬黃海和永昌,正在復甦的大連和正在墜落的華夏,中遊的泰達和建業,其實無論怎麼分都不公平,這是破壞聯賽完整性規則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果這個保障不了聯賽公平性的分區制中超成真,那麼今年中超必定懸念迭起,冠軍和亞冠資格的爭奪不一定依然是前些年我們熟悉的那些球隊,保級戰役也會添加更多的不確定性,對於原本目標就是保級的球隊來說倒是平添了幾分趁亂突圍的機會,依然希望中超能夠完整踢完新賽季,哪怕稍微跨年亦無傷大雅,至少賽程再密集就算是一周三賽對所有球隊來說都是公平的,現在考慮賽程並不能確定的亞冠以及世預賽有點想得太多,倘若這兩項賽事因為國外的疫情延期到明年或改為賽會制(大概率事件),我們卻把自己的聯賽給平白無故的「犧牲」了,中超聯賽的商業價值會再一次縮水。
Part 2 不等外援外教到齊就開賽?再改規則會倒退回專業化時代。
現在中超球隊的外援和外教僅有永昌和大連兩家俱樂部全部回歸,蘇寧的外援和主教練甚至一個都沒回來,恆大「雙核」保利尼奧和塔利斯卡沒能歸隊,國安原本回來一個金玟哉,卻又回國結婚還捅了一個大婁子,現在跟蘇寧一樣成了「全華班」,上港只有阿瑙託維奇未歸隊,魯能則少了格德斯、佩萊和新援卡達爾,費萊尼感染新冠肺炎已痊癒但尚未結束隔離,卓爾兩名新援卡裡索和納索爾未歸隊,泰達的華格納和巴斯蒂安斯以及主教練施蒂利克滯留國外,建業的功勳外援巴索戈沒趕回來,重慶返回的只有主帥張外龍,外援一個沒到,華夏僅有馬爾康「壓哨」歸隊,富力則只有託西奇沒趕上「末班車」,申花的莫雷諾和姆比亞以及黃海的克萊奧、米納拉和主教練利略未能返回,天海的倆外援倒是都在,不過球隊不在了,等待遞補的深圳缺少馬裡和新援哲馬伊利。
陳主席說不能等到全部外援到齊才開始比賽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國內的疫情進入收尾階段可國外沒有,倘若有些外援身處疫情的「風暴中心」可能回來還要好幾個月時間,中超聯賽不能因為等某幾名外援或外教使賽程一拖再拖,不過一個外援都沒有的國安與蘇寧恐怕意見很大,主帥沒能到位的黃海和泰達以及「光杆司令」的重慶也不會太願意,不等外援到齊開賽的受益者是誰?永昌和大連自不必多說,爭冠集團而言僅缺少了阿瑙託維奇的上港是受益最大的,國安和蘇寧不必多說,魯能只有一個健康的莫伊塞斯,恆大缺少巴西「雙核」保利尼奧和塔利斯卡,陳主席這樣的「操作」恐怕又會授人以柄。
有聲音說調整外援出場政策相對公平,那麼調整到幾個名額算公平?對於外援齊整的球隊來說豈不是另一種不公平?一邊降薪一邊支付著不能踢比賽的外援薪水,這叫什麼規則?更有甚者提出「全華班」比賽,這是迫不及待的想退回專業化時代?職業聯賽的衡量標準之一便是外籍球員的加入,甲A時代的第一名外援效力申花的瓦洛嘉、全興人氣極高的「花蝴蝶」馬麥羅、萬達的捷克國腳內梅切克和直接導致中國足協禁止引進外籍守門員的魯能門將薩沙,他們的到來讓我們的足球聯賽多姿多彩,恆大進入中超後帶領中超諸強掀起「金元風暴」,雖說不應提倡這種不健康的投入,但是誰能否認孔卡、奧斯卡、保利尼奧、胡爾克、佩萊、扎哈維和沙拉維等大牌外援給中超聯賽帶來的「品質」 提升?凡事都有兩面性,「休克療法」會將中超近些年的進步毀於一旦。
Part 3 國青及中超二隊踢中乙「板上釘釘」?不尊重既定規則惹眾怒。
01年齡段國青由成耀東掛帥徵戰新賽季中乙聯賽以及中超組建U23球員為主的二線隊加入「中乙大家庭」傳聞已久,筆者前面也曾經寫過這樣的聯賽組織方案面臨的挑戰與隱患,一是國青踢中乙為的是奧運出線的「政績工程」,二是中超二隊踢中乙面臨一些列的準入政策與「默契球」問題,三是對現有中乙俱樂部的投資人不尊重恐會導致中乙投資人大規模撤資,但從陳主席接受採訪時表達出來的態度來看,這事已經是「板上釘釘」。
01年齡段國青的主教練成耀東自己也表示國青踢中乙為的是快速提高國青隊的競技水平,原本計劃參加中冠聯賽,但其賽制和競技水平似乎不符合要求,成指導坦言這不是一個長期行為,長期需求是提高青少年比賽的場次、水平和參賽人數等等,問題是為了一屆奧預賽的成績是否有必要損害正在成長的職業聯賽「底座」,雖然中乙還不是很「健康」,可這幾年的提高也是有目共睹,我不對一支連亞青賽決賽圈都沒進去的球隊衝擊奧運會抱有信心,更覺得為了這樣一個目標而打破既定規則、破壞聯賽結構組成是得不償失。
陳主席說對中超二隊踢中乙做了廣泛的調研,大多數中超俱樂部願意參賽,不過您只考慮到中超俱樂部?對於中乙聯賽的參賽俱樂部是否做過調研徵詢意見?就在陳主席接受採訪的前一天,一些中乙俱樂部聯名寫公開信給足協想探討具體方案,「我視之若珍寶,而視之如草芥」這幾個字十分扎眼,卻充分體現出中乙俱樂部的無奈,「塔基」不牢將使中國足球舉步維艱,不尊重既有規則並且在不更改規則的情況下肆意踐踏現有規則是知法犯法。
Part 4 降薪擠「泡沫」是否現實?俱樂部現狀各異恐難執行。
陳主席信誓旦旦的要求降薪擠「泡沫」,「不擠掉泡沫中國足球沒有未來」這話不錯,但我想知道陳主席在上港集團時為何大手筆引進胡爾克、奧斯卡、孔卡和艾克森等大牌球員?難道您不是「泡沫」的締造者之一?何況上港是在拿到了徐指導在崇明島締造的「黃金一代」的情況下大肆引援,這與恆大的所作所為不分伯仲,解決降薪不如先解決欠薪,那些至今未拿到工資的已經解散的俱樂部(比如遼足)球員欠薪如何追討?解散的天海球員能不能拿到未結清的薪水?當然臨時降薪是符合現階段的情況的,只是響應者寥寥,大家都在觀望,況且一直參加訓練的球員和滯留國外未歸的球員也理應區分對待。
中甲的新疆早在4月25日便已經官方宣布實施從10%到50%不同程度的降薪,也被讚譽為中國足壇最職業的俱樂部,但是這份所謂「職業」的背後是投資人「錢包」不富裕,中超的豪門俱樂部不在乎這點工資,只有囊中羞澀的小俱樂部才會關注,以恆大為例,投資足球以來恆大集團付出了多少真金白銀人盡皆知,類似國足主帥和歸化入籍球員上的資金投入更是為足協買單,在商言商,恆大不需要回報?當然需要,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回報而已,10年前大家誰知道恆大?但是隨著中超的八次奪冠和亞冠的兩次登頂恆大已是馳名世界足壇,現在就是非球迷恐怕也沒幾個不知道恆大的,這難道不算是回報?更深層次的回報這裡就無法展開了。
臨時降薪的條款看了一下比較細緻,包括月收入不過萬建議不降薪等條款比較人性化,不過足協給出的僅僅是建議,到現在為止響應的也只有大連一家,這個「皮球」被足協巧妙踢還給俱樂部這邊,各個俱樂部其實還在觀望,大連這個「出頭鳥」做得非常及時,相信那些囊中羞澀的俱樂部應該會積極響應,爭冠集團裡的幾家豪門俱樂部就不確定了,話說他們也不差這點錢。
Part 5 國足目標卡達?歸化入籍話題依然敏感不涉及。
國足的世預賽成績是中國足協最看重的項目,這點陳主席倒是說的沒有問題,不能只描繪一個想像中的未來而不要當下,不過對於國足最敏感的話題還是沒有涉及,我們都知道陳主席之前是旗幟鮮明的反對歸化入籍球員,在就任中國足協主席之後有一些改變,可這種口頭上的改變聽起來怎麼都有點「言不由衷」的滋味,這期國足集訓帶上了李可、艾克森和洛國富三名歸化入籍球員,將來隨著阿蘭的回國和高拉特等人手續的齊全還會有更多人入選,那陳主席會不會限定一個入選比例?真如此那便是另一種資源浪費,當然浪費的是恆大的錢。
歸化入籍球員為什麼加入國足?就是為了當下的2022年卡達世界盃,但是至今為止中國足協包括陳主席也沒有在一個公開場合明確國足的目標,羞於啟齒?雖然我們知道希望不大卻還是希望至少敢把目標喊出來,中國球迷不是不能接受失敗,而是不能接受稀裡糊塗的失敗,倘若衝進12強賽後面對必須畢其功於一役的比賽時依然還糾結於最多能上幾個歸化入籍球員這樣的問題,真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當下中國國字號男足的任務一是衝擊2022年卡達世界盃,二是衝擊2024年巴黎奧運會,陳主席對04年齡段國少衝擊2021年秘魯世少賽頗為關注,原因之一是這個年齡段球員質量有所提高,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迫在眉睫的世預賽40強賽必須先拿出優異的表現進入12強,不然成年國家隊失利的負面影響會導致整個足球大環境的坍塌,這時候真的沒有必要對已經付諸行動的歸化入籍球員問題遮遮掩掩,胸前配的是五星紅旗,他們就是中國人。
Part 6 再「畫餅」的職業聯盟足協真能放手?聯賽話語權恐不會輕易旁落。
職業聯盟的問題陳主席又一次給出了承諾,兩個月的時間希望不再是「鏡花水月」,不禁想起15年前的「G7革命」,倘若當時的聯盟成功迫使足協做出根本性的改變而不是以閻世鐸的「下課」以及一個不職業的「中超聯盟」成立作為妥協,或許如今的中國足壇是另一番景象,當年的G7成員如今物是人非,國安算是最好的,中赫集團接手這幾年調整得不錯,實德與冠城早已煙消雲散,遼足也在前不久終結歷史使命,深圳在多次更換股東的過程中起伏不定,頤中在中能接手後如今墜落中乙,中遠賣給人和後成為「流浪者」,至於那些投資人就不多談了,容易碰「紅線」。
如今的的中超形勢比起當年更有「革命成功」的動力,畢竟除魯能、泰達、申花和上港之外的中超俱樂部都是民企投資, 投資人的利益是必須考慮的,時代在發展和進步,15年前的那一幕應該不會重演,不過對於陳主席所說的放權問題真能做到「應放盡放」嗎?職業聯盟在賽程賽制的編排、俱樂部的財政收入、球員的出場報名規則和裁判的選拔使用等方面如果不能取得完全的自主權,那麼這個職業聯盟就又是一個敷衍了事的產物,恰恰上面提到的這幾項是不是「應放」的權力恐怕陳主席也不能決定,比如轉播收入分成問題,比如疫情影響下的賽程賽制問題,比如U23球員的出場規則問題,比如中乙聯賽的組成問題,樣樣都是難題,話語權不會輕易旁落。
職業聯盟主導聯賽而足協主導國字號及青訓是中國足球人和中國球迷都喜聞樂見的事,希望這次陳主席不是又一次「畫餅」,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5月8日晚中國籃協主席姚明也接受了白巖松在《新聞1+1》欄目上的採訪,姚主席就疫情下CBA聯賽以及中國男籃衝擊奧運會等問題發表了一些言論,只有一個感覺,零薪酬的姚主席更從容、更專業,使人相信中國籃球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成績將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中國足球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職業聯盟的成立會是一個轉折點嗎?
個人感覺陳戌源主席在中國足協上任以來的確是兢兢業業的努力工作,想改革、想讓中國足球加速前進,不過「千瘡百孔」的中國足球不是某個人、某個團隊能夠在朝夕之間「起死回生」的,需要專業的人在專業的崗位上不問回報的付出,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陳主席作為曾經的國企中超俱樂部的投資人不能說是圈外人,但「專業」二字恐怕也擔不起,韋迪當年沒有做成的事他現在做了,至於後果也要有承受的勇氣和擔當。
對於所提的幾個問題以個人觀點提出一些想法:賽程賽制儘量不修改,聯賽若能在6月下旬重啟,在為亞冠、世預賽讓路的同時取消足協杯,賽程延伸至明年2月底;儘量通過上級部門為中超俱樂部的外援外教申請回國籤證,若外援無法回國也不應輕易更改規則,可考慮減免缺少外援俱樂部的U23球員出場政策或增加其比賽時的換人次數;中超二隊組隊參加中冠聯賽,並且具備升級到任何一級聯賽的資格(不能與一隊同級參賽),國青與中乙聯賽參賽隊踢熱身賽不計成績,但中乙聯賽球隊同分情況下優先考慮與國青的比賽成績;幫助球員追討欠薪,臨時限薪交給俱樂部自行定奪;確定李鐵掛帥的國足衝擊卡達世界盃的目標,把已經歸化的入籍球員全部納入考察範圍,提升國足在亞洲賽場的競爭力;儘快成立並充分放權職業聯盟,中國足協讓出聯賽管理權並做好服務工作,專心青訓建設和國字號隊伍建設,搭配類似於國家鐵路局與中國鐵路集團公司、國家郵政局與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關係,足協監管但無權左右職業聯盟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