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爭議聲浪中成長成熟起來的電影人,王晶已經對聚焦在他身上的爭議近乎充耳不聞:「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我戲拍出來就證明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而已,並不是說我努力跟不努力,我敢說每一部戲我都很努力。」
實際上,王晶並非對文藝片毫無興趣,1999年王晶導演的文藝片《笨小孩》讓葉德嫻獲得了香港金像獎影后的提名,但該片票房不佳,之後王晶就再未執導過文藝片。
但王晶並非放棄文藝片,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在最艱難之時,王晶主動聯繫了她,給了她100萬元投資。這部電影囊括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王晶本人曾自嘲道「想不到它是我相關拿獎最多的一部電影」。
之後,王晶還投資了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投了700萬,賠了。
對於自己的電影風格,王晶曾表示:「傳達思想的電影讓教育界去做,我只拍觀眾愛看的電影,不拍電影給自己。」
其實或許很多觀眾和批評王晶的人沒有想到的一點是: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讓電影投資人賺錢,才是香港電影行業能夠生存、壯大的基礎,而王晶做的工作就構築在這個基礎上。
香港電影導演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中,宮羽田說:「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在香港電影行業中,絕跡於文藝片的王晶或許就是那厚實的裡子。
想要了解更多熒幕下不為人知的王晶,敬請關注本期PP視頻的《影人》節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