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雲南廣播電視臺推出雲南省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系列專題片《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最美省份 守住清澈長江》,1月6日播出第二集《美麗森林:我們的森林,我們的命脈》。大地增綠、環境增色、林草增效、群眾增收,雲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金沙碧水在紅土高原上清水東流,綠色已成為雲南各族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底色」。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
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重大職責。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雲南省是在長江上遊守護金沙江主陣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為了讓金沙碧水能在紅土高原上清水東流,雲南主動服務和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切實加強金沙江流域森林、草原、溼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 趙喬貴
「
配合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啟動了重要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區和重點生態工程專項規劃,重點在我們雲南省是「三屏兩帶」,實際上我們長江經濟帶也在裡面,涉及到高黎貢山的區域、乾熱河谷區域、喀斯特地貌等等。
」
國土綠化提質增速,綠水青山再添新顏。
「十三五」期間,雲南全省共實施營造林3781.6萬畝,面積相當於德宏、怒江兩個自治州國土面積的總和。其中退耕還林和省級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42億元,安排實施面積1170萬畝,惠及全省177萬農戶、725萬人,成為綠色的民心工程。
在長江上遊的麗江市,玉龍縣油橄欖種植基地裡,一排排油橄欖傲然挺立,將昔日的荒山點綴得綠意盎然。華坪縣原來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毅然決然將支柱產業由「黑」轉「綠」,建成了「百裡芒果長廊」。近年來,麗江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沿江規模化推進經濟林木種植,油橄欖、芒果產業成了農民增收、林業增效、生態改善的重要產業,不僅綠化了山川,更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雲南主動而為,積極消化歷史積帳,把礦山生態修復作為政治責任扛在肩上,大力探索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機制。
過去的礦區種上了水稻,水渠環山流淌,放眼望去,稻浪起伏一片生機,這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蝙蝠洞礦山的現狀。曾經的礦山舊貌換新顏,不僅還綠復墾,還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通過科學規劃、因礦施策、統籌兼顧、開拓創新的保護修復,昔日的 大地「傷疤」變成了一張張綠色發展的靚麗名片,礦區周邊群眾有了看得見青山、聞得到花香的美好生活。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 趙喬貴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按照自然資源部的總體安排部署,在長江主幹線沿線,以及我們雲南省涉及到金沙江兩岸的十公裡範圍內的廢棄露天礦山要實行全面的生態修復。那麼涉及到我們雲南省的有380個礦山,將近有20000畝的修復任務。我們爭取了國家和省級的財政,接近2.2個億。那麼目前來講,應該來說是,基本上主體工程已經完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十三五」期間,雲南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勢,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助推打造綠色「三張牌」。五年間,全省林下經濟年產值超600億元,生態旅遊等年產值超過150億元,森林康養年產值14.35億元。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幅生態和諧,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雲嶺大地徐徐展開,雲南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地增綠、環境增色、林草增效、群眾增收。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綠色已成為雲南各族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底色」。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完整內容
來源/雲視新聞七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