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這個國家目前來看很偏僻,但在上個世紀下半葉來看,一點兒都不偏僻,反而位置非常優越,位於兩大陣營勢力交界處,可以向兩邊拿錢,美蘇兩國都給了冰島不少優惠,很快就把它給養肥了。加之冰島人口少,人均資源佔有量多,發展起來很快。
冰島目前才35萬人,約為澳門的一半,面積卻超過10萬平方公裡,和江蘇相當。想像一下,江蘇那麼大的地方住著澳門一半的人口,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了,而且冰島確實是歐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只有3.4人/平方千米。很多人覺得冰島緯度高,氣候寒冷惡劣,但是冰島南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西南部和西部年均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非常溼潤,全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西南部。首都雷克雅未克夏季平均氣溫7-13℃,冬季平均氣溫-3-3℃,不算太惡劣。
冰島周圍海域漁業資源豐富,位於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北海漁場,漁業是冰島的支柱產業,2013年水產品出口總值約19億歐元,佔出口總值的45%,其中鱈魚約佔冰島海產品出口總量的38%。為了爭奪鱈魚資源,冰島在上世紀與英國爆發了三次漁業衝突,史稱鱈魚戰爭,令人驚奇的是五常之一的英國居然輸了,冰島獲得了面積約76萬平方公裡的專屬漁業捕撈區,使冰島成為世界第18大漁業捕撈國,僅靠捕魚就能養活幾十萬人口。2016-2017年冰島8種主要魚類的總捕撈量有約47.5萬,平均下來每人超過1噸。
但是受緯度和氣候的限制,冰島的蔬菜、水果和糧食都依賴進口,連種植蔬菜的土壤都需要進口,導致冰島的物價很高。
除了漁業資源之外,冰島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水利資源、旅遊資源,金融業、冶金工業、生物製藥業、建材工業、軟體業都非常發達。種種有利條件,使冰島的人均GDP達到了6.69萬美元,全球前十。
但冰島1944年才獲得獨立,怎麼快速發家的呢?這就要提到開頭所說的兩邊拿錢了。
二戰之後,歐洲大陸一片廢墟,冰島遠離大陸,沒受損失,反而發家致富了。
美國認為,冰島及北歐位於SL進攻美國本土的交通要道上,如果冰島倒向SL,對美國將是極大的威脅,所以美國就向冰島使勁砸錢。上世紀50年代時,冰島人口才10萬左右,美國就一下子砸了4300萬美元,後續還往裡砸錢,到1955年9月僅軍事項目就砸了1.64億美元。
但冰島沒有死心塌地的倒入美國懷抱,而是左右逢源,和SL也關係曖昧,SL大量購買冰島的漁產品,並在1957年向冰島提供高達2500萬美元的國家貸款。有兩大巨頭在背後撐腰,冰島和英國之間的漁業衝突自然是大獲全勝。
雖然2008年冰島差點全國破產,平均每個公民背負了近40萬美元的債務,十幾年過去了,冰島整體已經恢復,但還是有一些冰島人債務纏身,但不影響冰島的整體形象,只要美國和西歐不倒下,冰島的好日子就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