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即將於8月30日起每周日19:30播出。節目聚焦精準扶貧,採用&34;的形式,融合採風、表演、訪談、互動等多種元素,來展現新時代青年扶貧工作者們的灼灼青春,呈現最有力的中國故事,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為觀眾傳遞信心和力量。
8月27日上午,湖南衛視《青春在大地》青春點映會在北京舉行。本次點映會由湖南衛視主持人梁田擔任主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處長馬晶,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中國青年報總編輯毛浩,《小康》雜誌社副總編輯張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楊洪濤,湖南衛視副總監、節目監製宋點,《青春在大地》節目嘉賓婁藝瀟,節目製片人楊子揚、劉蕾出席了青春點映會。專家領導們提前觀看了40分鐘節目內容,隨後就節目立意、形式、內容和社會影響力多方面進行熱烈交流。
創新脫貧攻堅主題節目形式 婁藝瀟講述親歷感動落淚
《青春在大地》青春點映會當天提前觀影的是第一期節目的40分鐘片段內容,講述了湖南省民政廳駐江永縣勾藍瑤村前任幫扶工作隊隊長江曉軍的故事。節目邀請到演員婁藝瀟、谷智鑫前往勾藍瑤村進行採風,通過與村民接觸的點點滴滴,了解這位備受鄉親喜愛的扶貧幹部的事跡,最終用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出榜樣的故事。
短短40分鐘的正片提前點映,勾藍瑤寨的淳樸鄉情和扶貧工作者江曉軍的先進事跡,深深地感動到現場每一位專家領導和媒體記者。湖南衛視副總監 、《青春在大地》節目監製宋點在致辭中說道:&34;
隨後,節目製片人楊子揚也和大家分享了團隊的創作感受:&34;對於節目中很多體現鄉親們和扶貧幹部之間深厚情誼的細節故事, 製片人劉蕾也分享了很多幕後花絮,並表示:&39;口碑&34;
和以往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不一樣的是,除了新聞採風之外,《青春在大地》還邀請了很多優秀的演員,用小劇場的形式來演繹扶貧幹部先進事跡故事,用藝術創作的方式生動呈現出當時工作的艱辛和感動。第一期節目的青春演繹者婁藝瀟回憶走訪勾藍瑤寨,聽鄉村們講述江曉軍事跡,感受大家對扶貧幹部的感謝以及想念,這些情感包融在後面的劇場創作中,她總是會不自覺的淚流滿面,被這種樸素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當第一次看到自己錄製的節目成片時,婁藝瀟再次落淚感慨到這檔節目參加得非常有意義,她說:&34;
節目兼顧可看性和主流價值 文藝力量傳遞榜樣能量
對於這個特別有時代意義和社會責任感的主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在觀看正片內容後給予高度肯定,他說:&34;對於湖南衛視在節目主題立意和形式創新上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示&34;
第一期節目中的扶貧幹部江曉軍的故事以及他和勾藍瑤寨鄉親們的深厚情誼,也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處長馬晶印象深刻,在回憶一些小細節的時候他說道: &34;
鄉村氣息和青春氣息充沛 深入生活傳遞真實情感
第一期節目中除了勾藍瑤寨淳樸的鄉土人情和扶貧幹部的事跡,讓專家媒體印象深刻的還有每期節目中演繹真人事跡的兩位青春演繹者,婁藝瀟用最純淨的聲音唱瑤歌,谷智鑫深入鄉村去了解原型事跡,然後用小劇場的形式演繹一段故事衝突,那種為了工作不顧一切的奮鬥精神,讓在觀察室的原型江曉軍也熱淚盈眶。同樣被感動到的還有《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他表示:&34;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特別說到了節目中&34; 在講述江曉軍故事時的細節,&34;所以,在李春利看來,&34;
《小康》雜誌社的副總編輯張凡,他感動於湖南衛視用這種創新的節目形式,將基層幹部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工作這麼生動得表現出來,&34;特別讓人欣喜的是,《青春在大地》選取了脫貧攻堅事業上10個村子的故事,&34;
中國青年報總編毛浩也同樣認為《青春在大地》這個節目在主旋律節目宣傳創新上獨樹一幟,用這種形式破圈破壁,用脫貧幹部最真摯的情感做基底,設計非常用心。
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引領行業內容新風向
《青春在大地》作為湖南衛視脫貧攻堅主題內容矩陣中的重點項目,它之於整個行業也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34;
在聊到節目形式特別是真人秀節目的創新上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給予節目高度肯定,他認為:&34;從節目創新上來看,《青春在大地》的五重融合創新,實現了真人秀徹底的升級。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楊洪濤以自身的專業視角提供了獨到見解:&34;
精準扶貧政策之下,每一個將青春揮灑於祖國大地的扶貧幹部都是時代最好的榜樣。湖南衛視展現時代主題,聚焦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詮釋黨和國家&34;的執政理念,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青春在大地》是一幅畫卷,記錄的是扶貧人物群像,反映的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本周日19:30,讓我們共同關注湖南衛視《青春在大地》,隨榜樣走進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