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來,「愛臺灣」是盤旋在臺灣上空多年的陰影。綠營或其支持者,透過單一、窄化的定義,用以檢視一個人是不是「愛臺灣」,來決定此人是敵是友。現在,第二位民進黨籍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因擁有龐大文青團隊,可以「想想」淬鍊語彙,已將「愛臺灣」進一步提升為「臺灣價值」,作為全新的檢視敵我標準。
在過去「愛臺灣」的檢驗標準,馬英九可稱得上是頭號箭靶。他先是從被陳水扁攻擊為「香港腳」,到八年「執政」被民進黨打成「親中賣臺」。可以說,馬英九是前一階段定義「愛臺灣」認定的最大敵人。
現在,被蔡英文點名「必須再次確認臺灣價值」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則有成為下一個最大敵人的雄厚潛力。
問題是,「臺灣價值」到底是什麼?不只柯文哲反問,民進黨大佬林濁水也譏諷蔡英文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從臺大校長管中閔遲未能赴任,到「婦聯會」被「黨產會」開鍘,臺灣社會與民眾看得很清楚,蔡英文口中的「臺灣價值」,其實定義很單純,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是自己人,就是敵人,這就是蔡英文的「臺灣價值」。
因此,在蔡英文與民進黨推出的「臺灣價值」全新卷標下,所有反對力量(除了側翼或附隨政黨),都是反改革,都是敵人,必須徹底殲滅。因此,日前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進一步闡釋,年底選戰最重要、最大的意義,是「要讓國民黨再輸一次,讓臺灣再贏一次」,「反改革的力量才會死心。」
按照洪耀福的邏輯,等於把蔡英文內心不肯明說的話,給明白翻譯出來了。只要是國民黨或非民進黨自己人者,一律打成反改革,全都不符合「臺灣價值」。因為這些人(包括尚未定性定調的柯文哲),不符合「臺灣價值」的標準,所以就不愛臺灣,是臺灣的敵人,必須被排除出去。
這就像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與「羅剎人」賭骰子,「羅剎人」問「按照中國規矩,這一次是點子大的贏,還是點子小的贏?」,韋小寶道:「按照中國規矩,是中國人贏。中國人的點子大,就算大的贏;中國人點子小,就算小的贏。」十足賴皮「非我贏不可」的邏輯。我們若把「中國」換成「臺灣」,不就是民進黨「臺灣價值」與「愛臺灣」的玩法?沒想到成天排斥「中國價值」,強調「本土意識」的民進黨,玩起「中國規矩」,這般樂此不疲!
可笑的是,堂堂「執政黨」的操盤手,low到必須把話講得這麼直白,等於在2018選舉還有十個月的階段,就迫不及待地做意識形態動員,提前倡導區分敵我,而非用政績來吸引中間選民。在戰略意義上,不啻承認未戰先敗,某種程度上,凸顯了蔡英文及其「政權」目前低支持度的窘迫局面。
問題是,這樣有用嗎?
先講蔡英文最在意,也最得意的「改革」。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從無視程序正義追討國民黨黨產,「轉型正義」一片肅殺,到挑起階級對立不安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公廣集團綠化惡鬥,「監委」陳師孟揚言以色彩辦法官,再到「勞基法」一休再修,農田水利會改官派,到現在核食即將進口、幹預臺大校長選舉,這些「改革」真的都能獲得全臺多數老百姓支持?
如果說這些真是確確實實的「改革」,理應贏得多數民眾支持,無奈蔡英文的民調卻直直落,看起來還未觸底。伴隨著蔡民調低迷的,還有民進黨認同度也大幅下滑。可見多數民眾並不認同蔡英文的所作所為,是真正福臺利民的改革。 從最近的臺大「拔管」事件,更坐實了所謂的「蔡式改革」,基本是上以文青語言包裝的拙劣鬥爭手法。更糟的是,從前的文青語言還有包容與感動的風味;現在的「臺灣價值」其實是在鬥爭抹黑,把一切批評者都打成「不合臺灣價值」,同時獨佔「臺灣價值」的定義權——我說的話就是「臺灣價值」。
問題是,你配嗎?
蔡英文「執政」以來,已經讓「改革」變成了一句髒話。如今,「臺灣價值」也快要淪為下一個負面語彙了。
本文原載於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