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造還是就業?疫情下高校畢業生的抉擇
「最難就業季」是公眾對今年我國就業形勢的一個形象比喻,而對於高校畢業生而言,當2020屆畢業生還在找工作與繼續求學深造中徘徊時,部分地區2021屆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工作已經開啟。值得注意的是,「最難就業季」已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
全球化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又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根據全球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的全球僱傭率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世界範圍內就業市場的招聘活躍度與2019年相比顯著降低,多數國家和地區僱傭率出現大幅下滑,全球高校畢業生均面臨就業挑戰。隨著疫情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勞動力市場也不同程度地逐步復甦。雖然我國就業趨勢穩步向好,但高校畢業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如何選擇發展方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深造還是就業
畢業生面臨的選擇
世界銀行今年6月期《全球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或將收縮5.2%,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程度最深的經濟衰退。「雖然中國勞動力市場已逐步復甦,在此次疫情中是最早呈現正增長的國家——截至2020年6月中旬,中國僱傭率已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1個百分點,但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挑戰仍不容小覷。」全球化智庫主任、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在近日舉行的《高校校友觀察: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研究與展望2020》發布暨研討會上坦言。
根據教育部最新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人。王輝耀分析,一方面,受疫情持續和國際關係變化等因素影響,眾多行業面臨可持續發展或轉型升級的挑戰,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作為畢業生深造重要途徑之一的出國留學,也受到疫情較大影響,高校畢業生尋求發展的「可選範圍」亦因此受到連帶影響。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的下一步該邁向何方,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領英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我國10所「雙一流」高校超過21.8萬名畢業生的發展情況進行「畫像分析」發現,這些高校畢業生中,過半數本科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超九成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2019年,「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選擇深造的比例顯著增長,一改2014年以來就業比例連續增長的趨勢。全球化智庫人才國際化研究組總監、副研究員李慶分析,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希望通過深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職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就業競爭激烈。然而,繼續深造的需求卻與招錄的比例形成較大的供需矛盾。從碩士研究生錄取率來看,2015~2019年,我國碩士研究生錄取率呈逐步下降趨勢,其中2019年錄取率為28.0%,相對2018年下降4個百分點。「快速增長的報考人數與增速平穩的錄取人數間的供需差,是造成錄取率持續下降的直接原因。」李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近年高校畢業生出國留學比例有所增加,但總體來看,大部分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形成了人才回流的良性環流態勢。「中外經濟發展狀況及留學、就業、移民政策和國際關係的變化,對中國國際化人才流動與人才回流的影響更趨積極。」李慶說。
疫情來襲
就業衝擊與機遇並存
疫情的不期而至在對世界範圍內的經濟運行造成較大影響的同時,也對就業市場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衝擊。李慶表示,從報告中職位發布情況來看,2020年春節前一周的職位發布數量已開始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在節後一周下降幅度最大,之後開始恢復,並在節後四周恢復至高於去年同期的水平,節後八周上升至最高點。
「疫情在春節前後對就業市場的求職方與招聘方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對招聘方的影響更大。職位發布的恢復速度低於職位瀏覽與職位申請的恢復速度,給求職者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李慶說。小孫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哲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他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前半年招聘單位發布並更新招聘信息的頻率要低很多,而且從一次線下招聘會的經歷來看,當時到場的企業也並不多。
為此,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教育部創新思路,首次聯合9家社會招聘機構推出「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活動,目前已有約669萬畢業生註冊,簡歷投遞總量約達3736萬人次。與此同時,「擴招」成為關鍵詞。今年,「特崗計劃」等中央基層就業項目招募17萬餘人,擴招1萬人;事業單位空缺崗位主要招錄高校畢業生;國有企業已錄取高校畢業生64.6萬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已發布崗位50餘萬個……
疫情對行業發展的影響也直接加劇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從領英數據分析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消費品行業、製造業、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行業受疫情衝擊嚴重,招聘人數下降明顯,對相關專業畢業生帶來不小衝擊。
然而,機遇總是與挑戰並行。近期有不少自稱是2020年應屆畢業生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有不少直播帶貨類的崗位與其聯繫應聘。雖然對於畢業生而言,這類崗位或許並非自己的目標崗位,但也是當前我國人才需求新趨勢的表現。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市場上部分崗位需求有所上升,其中包括,因疫情隔離而加速發展的網絡購物有關崗位需求的增加。隨著「雙11」網絡購物節的即將到來,各大社交平臺的直播間早已開始預熱起來。據一份直播平臺研究報告顯示,短視頻平臺的火熱,衍生出包括直播運營、直播助理、選品師、場景包裝師等20種崗位機會。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抖音整體帶動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達3617萬個,超過2000萬人直接通過短視頻增收。
此外,報告顯示,從疫情平穩後就業市場的恢復情況看,在新增職位方面,創投、醫療、社區服務等崗位的招聘均出現了積極復甦態勢。李慶表示,畢業生就業的熱門行業中,醫療、製造業、消費品行業在疫情與隔離政策下保證了醫療物資與生活物資的供應,保障了居家隔離人員的正常生活;教育行業得益於在線教學模式的發展,開闢了另一條發展蹊徑;軟體與IT服務業也因遠程辦公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為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支撐。這些行業也逐漸顯示出強勁的促進就業潛力。
創新體制機制
有針對性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規劃,北京團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孟憲博認為,人生規劃是長遠的,要將就業放在更長遠的人生計劃中去考慮。「大學生應把自己的職業規劃融入到國家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就業應跟著行業走,而非跟著短期的資本投入走。」孟憲博強調。
基於全國及「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發展情況,結合國內外留學、工作及移民政策變化,報告從高校畢業生發展路徑選擇、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培養發展方向以及國家層面的政策改革三個方面提出建議,助力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國際化人才交流與合作。
在高校畢業生選擇發展路徑方面,報告分析指出,留學趨勢總體穩定,不建議因個別國家政策的收緊而取消留學計劃,同時在留學目的地選擇中可以更加多元化;就業市場的復甦不僅緩解了國內就業市場的壓力,還為高校畢業生在新的行業和領域實現靈活就業創造了條件;醫療、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與管理行業成為高校畢業生實現自我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優先職業選擇。
在促進高等教育與職業培養發展方面,報告建議,結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熱門行業、職位及疫情對行業的衝擊,針對性地培養產業發展、經濟創新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人才;進一步促進教育對外開放,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力度,為中國學生在國內接受高質量、國際化教育創造機會;完善高校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實現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與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在國家政策制定方面,報告建議,抓住中國經濟發展及疫情下留學人才「回流」的機遇,通過建立長效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國就業創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就業模式變革,為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和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針對疫情對留學帶來的衝擊,積極探索國內外教育體系對接機制,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擴展更廣泛的國際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為我國高校畢業生留學目的地多元化選擇及國際化發展創造條件。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