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包袱鋪,勞工很憤怒!估計很多人都和大侃子一樣,還沉浸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裡沒爽夠呢,但人要懂得知足,你們知道就在咱們美美地慶祝勞動節時,對岸的兄弟們卻在為了給自己爭取正當權益而走上街頭憤怒吶喊嗎?
「反過勞!拼『公投』!要加薪!爭勞權!」五一勞動節當天,由多個臺灣勞團、工會、民間社團組成的萬人「2018五一行動聯盟」,於下午兩點從凱達格蘭大道向「立法院」出發,之後還以施放「狼煙」的方式向蔡當局正式宣戰,為的是反擊民進黨大力推動的所謂「過勞死版『勞基法』修法」,並提出了包括「廢除過勞的勞基惡法」、「基本工資一次漲足2萬8000元(新臺幣,下同)」等在內的六大要求。
眾所周知,島內「勞基法」已經過了2次重大「修法」,新制也在今年一月於臺「立法院」三讀通過,除了對臺灣勞工造成影響外,也衝擊了近70萬的外來勞工,遭痛批是「越修越倒退魯」,有鑑於此,島內勞工團體才發動了「要求廢除『勞基法』改惡版本」、「返還七天假日,讓全臺包括公教人員在內所有受僱者一年均享19天法定假期」等兩項「勞權『公投』聯署」,有超過五萬名勞工、民眾參與了此次活動。勞動人權協會執行長王娟萍表示,「勞基法」修惡,只會讓勞工更慘,希望透過「公投」聯署,翻轉臺灣勞工過勞死的「惡法」!
在當天的抗議現場,來自全臺各地的工會及勞團不僅沿途高喊口號以表達憤怒不滿,還上演了KUSO的行動劇,並選出臺當局官員的五大幹話,排名由低到高依次為「勞團抗議都是放錄音帶」、「臺灣沒有過勞死」、「相信企業會自律」、「薪水太少當成做功德」以及「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
想當年,蔡英文靠著「勞工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那一塊」的「告白」成功俘獲島內的勞工大軍,如今民進黨當局上臺即將屆滿兩年,回看曾在競選時提出「18項勞動政見」、「6大勞工政策保障」支票的蔡英文,現在到底兌現了多少呢?
島內非營利網媒《報導者》為此特意製作了「蔡英文勞動政策追蹤大平臺」,結果顯示,截至勞動節當天,不僅「完全落實」的為0項,更有3項「政策破局」到已然跳票,而唯一「部分落實」的僅是「勞工特休假要貫徹實施」……
要知道,民進黨能上臺,島內勞工也算得上是「功臣」呢,而如今,「連最親民進黨的勞工陣線」都跳出來又是發聲明又是遊行抗議了,難怪社運人士鄭村棋直言「蔡英文執政是到了一個要算總帳的階段了」。
國民黨民代林郁方也表示,經過民進黨2年的執政,曾支持蔡英文的勞工團體經過切身感受後選擇上街抗議,「這對民進黨是非常傷的」。
另外,這次遊行的主軸除上述「勞權『公投』」以外,還對勞工薪資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要求和抗爭,包括要求連續三年「加薪10%」,希望「修法」通過,以實現共計三年內為勞工調薪三成。
因為根據臺「行政院主計處」、臺「國發會」、臺當局「勞動部」等相關統計,從2007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臺灣GDP漲幅達28%,物價指數漲幅9%。同期間,公教調薪幅度僅6%,受僱勞工「經常性薪資」僅成長8%。換言之,勞工們的薪資所得與物資成長幅度落差相當大,人們生活將越來越困苦!
擔任遊行總領隊的臺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莊爵安說,臺灣低薪的問題,在亞洲以開發地區中是相當弔詭的現象;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陳柏謙也指出,過去10年臺灣GDP的成長也伴隨著通貨膨脹,資本家賺取利潤時勞工薪資卻未成長,此次要求基本工資需一次漲足到28K「是個讓勞工可以活下去且活得有尊嚴的基本數字」。
當民眾都走到民進黨「家門口」抗議時,「最善聽民意」的蔡英文會作何反應呢?
她,不僅聽到了還回應了!!!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在臉譜網上回應時說,「在兌現勞動政見過程中,來自社會各界及媒體的監督,我都會認真看待」,但不想隨後這話鋒就是一轉地表示,改革雖然不會一步到位,「但是我們前進的步伐並不小」。
小蔡認為這一年來,除了「全面落實周休2日」、「提高加班費」,也「修法」讓年輕的新進勞工擁有了特休假……總之她是覺得,臺灣的勞動條件,確確實實在進步!
蔡辦發言人林鶴明也是力挺自家主子,雖然對蔡英文被選為「幹話之王」一事沒有正面響應,但卻表示臺當局兩年來透過修「勞基法」,持續落實與強化了勞工權益保障,幫勞工們提高、爭取了生活質量……
但,遺憾的是,島民體感與蔡大小姐及其幕僚口中的「政績」那是截然相反啊,有人直嗆蔡英文「你的話能信嗎」、「除了噁心就是無恥」;有人表示民進黨堅持錯誤的政策根本就是「視勞工為無物」;還有人直言要用選票教訓說一套做一套的民進黨。
先有「綠營鐵票倉」轟民進黨下臺,後是「最親的勞工」抗議怒吼,而自選舉以來,一再表示要遵從民意,做到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如今對島內民意趨向發生的深刻變化還要繼續裝聾作啞嗎?臺灣《中國時報》在2日發表的社論文章中也強調,蔡英文既是搭著民意順風車取得政權,當風向改變、民意不滿的時候,當然應該虛心面對,根據民意的變化及時檢討和修正施政路線和具體政策,「若不能及時調整,2020年不是不可能被選民逼下臺」。
聲明:本文為「臺灣包袱鋪」團隊投稿作品,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臺灣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