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的真實收入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不斷困擾著求職路上的博士們。如果你在知乎、小木蟲等社區論壇打聽,你既能看到某重點高校在職老師曬出的月薪900的工資條,也會有人告訴你身邊年薪百萬的教授大有人在,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高校教師收入差距大確實是普遍現象。不同地區、學校可能無法比較。那麼,在同一所學校內,不同職稱和崗位的教師收入差距有多大呢?
01、標配20萬,成長空間巨大
本文所採用的數據為北京某高校2017年教師工資收入(包含單位配套住房公積金),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各類補貼和績效工資三大部分。考慮到地區差異,請各位讀者不要隨意攀比,雖然北京高校教師的收入普遍偏高,但那房價也是其它城市望塵莫及的呀。
從數據中我們可發現,年薪20萬左右是該校教師的標配,一半以上教師工資收入在30萬以下。年收入低於10萬的人數已經相當稀少,和年收入70萬左右的人數相當。年收入高於50萬的群體約佔8%,這部分人員主要為高層次人才。可見高校教師的收入成長空間還是挺大的。
02、專技職稱提一級,收入漲4萬
這裡咱們分為專業技術崗和行政管理崗兩部分來討論。前面說到了工資上升空間巨大,那麼對於專業技術崗來說,中級和副高收入能差多少呢?副高內職級間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以專技11級收入為基礎,圖表中顯示了各專業技術等級相較於上一級收入之差。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職稱之間實際收入差距,如正高04級與副高05級差距6萬餘元,副高07級與中級08級差距3萬餘元,中級10級與初級11級差距1萬餘元,呈現出等級越高、差距越大的特點。
差距產生的原因,主要不在於職稱提升的基本工資之差,而在於獎勵績效的差別。職稱越高產出成果與所作貢獻的數量和質量也更高,所獲得的績效工資也越高。除此之外,帽子和收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統計,其他具有人才稱號的教師收入是同職級普通教師收入的1.5倍至2.15倍。
03、管理崗數量有限,晉升空間小
除了專業技術崗,也有一部分博士畢業後想找壓力沒那麼大的行政管理崗,但是由於高校管理崗位數量少於專技崗,晉升通道狹窄,薪酬的變化無法完全通過職稱提升來體現。
從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管理崗位本身的上升通道狹窄,管理05級和管理06級為處級和副處級,職位數量非常有限。實際的人員分布上,該校管理人員大多為管理07級和08級,其中又以管理07級佔比最高。整個管理隊伍缺乏上升通道。因此,管理崗還是拿硬工資為主,績效工資的上升與激勵機制效果並不明顯。
其實,如果只看基本工資,高校教師的收入之間並沒有多大差距,如果算上績效和年終獎,差距就會瞬間拉開。寫論文、拿項目、評職稱,成果越多升級越快,收入也隨之提升。
相對穩定且公平的競爭環境,足夠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很多博士想進高校而不是去企業的原因。在企業你可能在35歲會面臨下崗,但35歲對於很對青椒來說,才剛進入職業發展的黃金時間。
作為高校青年教師,你的年收入有多少呢?青塔人才小程序專門開闢了問答版塊,旨在提供一個高校求職者和在職教師們共同交流的平臺。
本文來源:青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