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能成為最後的贏家,登基為王,不僅僅是因為麒麟才子梅長蘇的幫助。他自身有很多優點,雖然帶著些許理想主義色彩,但這些優點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踏實幹事
靖王是個實幹家。沒有遇到梅長蘇之前,身為皇子的他,備受排擠,軍功累累,卻封不上一個親王。連寧王那種身帶殘疾而且成不了什麼大事的皇子早封為親王了,他卻還在被梁王、太子、譽王任意責罰、謾罵。但他卻並沒有因此挾怨報復,也沒有消極應付差事,照樣盡心盡責地完成梁王交代的各種任務。
辦理濱州侵地案,他日夜勞心,以最快速度結案,卻只得到皇帝的一句口頭表揚,而譽王只是動動嘴皮子就得到了一大堆物質賞賜;私炮坊爆炸,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穩控局面,並支出軍用物資,安撫百姓,結果被兵部參本,說他挪用物資。
種種這些都沒有讓他就此牢騷滿腹,他說習慣了,連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更沒有哀怨梁王的不公。因為他的心裡裝著的不是自己的榮辱富貴,而是天下百姓的幸福安康。
主理賑災,太子和譽王都是為了斂財,而他卻是真正為災民謀福祉。他和沈追用新的條陳、新的辦法,把朝廷撥下來的賑災款項真正用到實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因為他實幹,所以他主政後,朝廷的實幹風氣蔚然成風,點燃了大梁新的希望。
一個人實幹容易,而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實幹很難。但是我相信,只要你踏踏實實做事,上天絕不會虧待你。作為領導者,更該以身作則,不應付、不推諉、不扯皮,才能「身正,不令而行。」
重情重義
靖王重視情義,十幾年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發小」林殊,情願不要王位也要為其伸冤昭雪。
靖王從謝玉口中得知赤焰舊案的真相,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深夜找梅長蘇希望其能幫助他洗雪當年舊案。此時梅長蘇的三問,靖王的三個「我知道」讓心靈深受震撼。
梅長蘇問:殿下可知,皇上一旦知道你在查祁王舊案,定會招來無窮禍事?
靖王答:我知道。
梅長蘇問:殿下可知,就算你查清了來龍去脈,對殿下所謀之事,也並無絲毫益處?
靖王答:我知道。
梅長蘇問:殿下可知,只要皇上在位一日,就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靖王答:我知道。
梅長蘇又問:既然你都知道,還是一定要查?他堅定地說:要查,一定要查。
衛崢被捕入獄,如日中天的靖王一定要救他出來,不惜犧牲自己的大好前途。他對梅長蘇說:如果我這樣對待衛崢,你就不怕有朝一日,我用不著你的時候,對你做出「良弓藏、走狗烹」的事情嗎?
寫譽王的時候,我曾經說過,很多領導都像譽王,用得著你的時候把你捧在手心裡,用不著你的時候把你扔在一邊。很多開國良臣,為國家做過不朽貢獻的人都是因為皇帝的猜忌,下場悽涼。而靖王卻不是這樣一個人。不然也不會帶著他的心腹沈追和蔡荃去結交梅長蘇,為的是給梅長蘇謀一個前程。
領導重情義有時候會掣肘,但是如果你肯以真情對待下屬,下屬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做出逾矩之舉的。我們的領導不是情義太多,而是信任太少。誰也不傻,真情假意自然明了於心。幾千幾萬條的獎懲制度,不如真心以待。
公道正派
靖王成為太子,入主東宮,安排了一件政事給李林。李林身為太子曾經的黨羽,私下暗自揣測靖王的用意。正巧遇到沈追,沈追提醒他,如今主事之人不是太子,也不是譽王,他沒有想著要陷害誰,捉弄誰,只問你差事辦得怎樣。差事辦得好,自然獎賞;差事辦得不好,才會被斥責。
李林聽了這話恍然大悟,立刻回去著手制定細則,圓滿完成了任務。事後,靖王說,李林的方案不錯,稍作修改就可以實行了。要知道,曾經兵部還上表彈劾過靖王呢。
如果譽王當上太子,李林這個兵部尚書肯定是幹不成了。因為他們從政,想的都是一點:他是不是自己人。能不能辦事是一方面,聽話更重要。可是這樣的思想,根本不可能讓朝局清明。
靖王品評人才,看的只是能不能幹事,絕不以個人的好惡評判他人。身為臣子,應該為國家效力,而不是效忠於某個人。量才而用,一心為公,這才是一個領導應該有的氣度和品質。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windy天意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