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和蘇丹領土爭議:為何有塊地誰都不想要,另一塊地卻搶著要?

2020-12-23 環球情報員

埃及蘇丹領土爭端

作者|皮皮俠

責編|Thomas

近代以來,非洲是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最嚴重的地區,為了劃分勢力範圍,殖民者往往不顧土著部族的分布情況,簡單粗暴地在地圖上用經緯線標定邊界,如今埃及近乎筆直的疆界就是當初殖民者的傑作。

▲埃及國境線筆直,近似一個直角梯形

二戰後,隨著各殖民地在世界民族解放的浪潮下陸續獲得獨立,新生的非洲國家繼承了宗主國的邊界劃分,一些在殖民時代被人為割裂的部族自此分屬不同國家,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領土爭端問題,其中就包括北非的埃及和蘇丹。

歷史上,埃及和蘇丹先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者起初以北緯22度劃分兩國邊界,後來為了便於行政管理而在局部地段做出調整。正是這些地段的調整,造成了兩國獨立後的未定邊界:瓦迪哈勒法尖角,比爾泰維勒和哈拉伊卜三角區。

▲哈拉伊卜三角區位於紅海沿岸埃蘇交界處

20世紀70年代,隨著埃及亞斯文大壩的建成,瓦迪哈勒法尖角大部分被水庫淹沒,狹窄貧瘠、荒無人煙的比爾泰維勒使兩國全無興趣,只有紅海沿岸的哈拉伊卜三角區成為兩國領土爭議的焦點。

埃及和蘇丹歷史上的關係如何,哈拉伊卜三角區的領土爭議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埃及和蘇丹對比爾泰維勒沒有主權要求,2014年,美國人希頓為了圓女兒的公主夢,在這片無主土地上建立「北蘇丹王國」

一、埃及和蘇丹的早期歷史

埃及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交匯處,是溝通東西方的必經之路,堪稱一塊戰略要地。在這片廣袤而乾旱的土地上,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從沙漠中滋養出一條帶狀綠洲,孕育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埃及。

▲埃及衛星雲圖,國土面積的96%為荒漠,僅尼羅河下遊沿岸和三角洲是綠洲

然而,受氣候條件所限,古埃及的基本盤僅限於狹窄的尼羅河下遊沿岸和三角洲,先發優勢只能使它輝煌一時,當周邊的帝國崛起後,地緣位置重要的埃及就被它們收入囊中。歷史上,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先後統治埃及,這片土地只作為帝國的一個行省而存在。

▲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埃及遠離帝國統治核心

公元18世紀起,隨著土耳其的衰落,遠離帝國統治核心的埃及變得動蕩不安。同一時期,英國和法國競相擴充勢力範圍,在對北美和印度的爭奪中,法國落敗,失去了大片殖民地與商業利益。但是,法國人並不甘心讓英國坐大,他們決定佔領埃及以控制地中海航線,切斷英國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

1798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入侵埃及,腐朽的土耳其不堪一擊,法軍僅僅用20天就佔領埃及的大部分土地。對於埃及來說,法國是帶有雙重身份的入侵者,他們既帶來殖民統治的壓迫,也傳播了當時先進的西方文明,瓦解了埃及落後的封建制度,打開了埃及走向早期現代化的大門。

▲描繪拿破崙在埃及的金字塔之戰的油畫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打擊法國,土耳其聯合英國反攻埃及。由於法國艦隊在海戰中被英國消滅,國內政局又發生動蕩,拿破崙被迫帶領親信在1799年倉皇撤離埃及,失去主心骨的法國軍隊處境維艱,最終於1801年戰敗投降。在這場戰爭中,土耳其軍隊裡一個叫穆罕默德·阿里的人脫穎而出,他屢立戰功,被帝國政府委任為戰後的埃及總督。

▲1798年8月的阿布基爾海戰,英國統帥納爾遜殲滅法國艦隊

戰爭期間,英國趁機佔領埃及沿海地區,決心一統埃及的阿里首先就把矛頭對準英國。他率領埃及軍民趕跑英國入侵者,隨後用武力鎮壓國內的反對勢力,完全掌控了埃及的局勢。

阿里統治埃及後,採取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並憑藉日益增強的國力四處擴張,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南方的鄰居-蘇丹。當時,蘇丹仍處在分散落後的部落王國狀態,公元1821年,埃及軍隊輕而易舉地徵服蘇丹北部,並為了水源、象牙和奴隸而繼續向南部擴張。

▲穆罕默德·阿里統治下埃及的對外擴張,蘇丹被其徵服

埃及統治蘇丹後,大規模獵取黑奴,掠奪象牙等財富,蘇丹原有的部落結構被打破,不同族群受到同一外來入侵者的統治,這是蘇丹歷史上第一次處於統一的管理之下。更為重要的是,埃及的殘酷壓榨,激發了蘇丹人民的反抗意識,族群之間開始對國家有了認同,並聯合起來進行抗爭。

二、英國對埃及的入侵

一連串的成功擴張,激發了阿里徹底脫離土耳其獨立的雄心。1831年和1839年,阿里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卻招致列強的幹涉。相對於崛起的埃及,列強更願意扶持腐朽落後、任人宰割的土耳其。此外,英國早就垂涎埃及的戰略位置,於是聯合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支持土耳其,伺機將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埃及。

1840年,五國籤署《倫敦協定》,在埃及缺席會議的情況下,五國要求埃及承認土耳其的宗主權,削減軍隊,並承認英土商業條約。次年,阿里被迫接受協定,雖然他的家族被允許世襲埃及總督和蘇丹領地,但事實上,他們只不過是列強尤其是英國統治埃及的工具而已。

此後,英國人打開埃及市場,他們傾銷商品,掠奪棉花等自然資源。不久,英國拉攏法國共同對付俄國的擴張,作為回報,埃及的老相識-法國人不失時機地捲土重來,搜尋經濟利益。

▲1853年-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英國聯合法國對付俄國

法國人重返埃及後,最大的成果就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通航,它取代南非好望角,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最短航道,更加凸顯了埃及的戰略地位。但對於埃及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浩大的運河工程使財政瀕於破產,被迫向英法借下大筆外債,而英法卻以借款為誘餌,通過債務插手埃及內政。

▲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歐洲到亞洲的航線距離

英法對埃及的政治滲透和財政控制,不僅損害了埃及的主權,更深深刺激了埃及人的民族感情。1879年,埃及掀起民族主義運動,阿里家族的地位搖搖欲墜,英法在埃及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英國擔心埃及走向獨立,選擇在1882年軍事佔領埃及,而在埃及存在傳統利益的法國需要英國支持對抗德國,只得默認了英國對埃及的佔領。

▲參與入侵埃及的英軍官西摩爾,1900年曾任侵華的八國聯軍司令

埃及被英國佔領後,雖然政府在形式上得到保留,但實際統治權掌握在英國人手裡,淪為英國間接控制的殖民地。隨後,英國人又盯上了埃及的領地蘇丹,但這一次,他們損兵折將,遠比殖民埃及困難得多。

三、英埃共管蘇丹與邊界劃分

早在英國殖民埃及前,財政崩潰的埃及加緊了對蘇丹的剝削,引發1881年蘇丹人民武裝反抗埃及的大起義-馬赫迪起義。起義軍採用靈活的戰術,把埃及駐蘇丹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完成對埃及佔領的英國人坐不住了,但他們苦於兵力不足,於是派軍官訓練埃及軍隊,著手解決蘇丹問題。

▲馬赫迪起義軍的控制範圍,英國勢力僅龜縮於沿海據點

1883年,英國軍官率領埃及軍隊進入蘇丹,鎮壓馬赫迪起義。然而,英勇的起義軍消滅了英埃聯軍,兵鋒直指蘇丹首都喀土穆,英國派出了新的官員,並決定誘降起義軍。但是,早已洞悉敵人陰謀的起義軍斷然予以拒絕,並在1885年攻克喀土穆,起義軍幾乎控制了蘇丹全境,英國在蘇丹的勢力只剩下紅海沿岸的幾個據點。

▲倫敦的查理·喬治·戈登雕像,他曾任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洋槍隊統領,後在馬赫迪起義中被殺於喀土穆

英國殖民蘇丹的企圖雖然遭到挫敗,但侵略者的野心並沒有就此終止,他們在等待時機。1886年,英國關閉埃及與蘇丹的邊境貿易,阻止起義軍從埃及購買糧食。蘇丹雖然面積廣大,但土地貧瘠,糧食難以自給,不久便出現了糧食危機。

1886年到1896年的十年間,蘇丹連年饑荒,百姓流離失所,起義軍的戰鬥力受到極大削弱,國內形勢也變得動蕩不安。當時,歐洲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對蘇丹躍躍欲試,引起英國的警覺,於是決定重新組織英埃聯軍遠徵蘇丹。

英國人的第二次入侵遠比第一次輕鬆,他們憑藉精良的裝備和充足的給養獲勝,僅用兩年時間就佔領蘇丹全境。然而,佔領蘇丹之後,英國和埃及就蘇丹的管理問題發生了爭論。埃及認為蘇丹是自己的領地,又關係到尼羅河上遊水源,理應成為埃及的一部分,而英國卻指責埃及統治不力引發起義,不能放任埃及再次統治蘇丹。

爭執過後,凌駕於埃及之上的英國採取折中辦法,在1899年籤署《英埃共管協定》,由英國和埃及共同管理蘇丹。根據協定,蘇丹總督由英國人擔任,埃及只是形式上予以任命,並負擔行政費用而已,它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蘇丹。蘇丹自此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其重要標誌就是對其邊界的劃分。

▲1899-1956年,英埃共管時期的蘇丹

茫茫沙海之中,英國為了圖方便,以北緯22度線劃分埃及和蘇丹邊界,北面歸埃及,南面屬蘇丹。然而,在紅海沿岸,蘇丹的部族被北緯22度線切成兩半,連同多達約兩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劃歸埃及,它因當地城鎮哈拉伊卜而得名哈拉伊卜三角區。這樣,曾經是蘇丹部族的一部分人們,如今卻要屬於埃及,勢必引發埃及和蘇丹的土地糾紛。

▲蘇丹部族地跨北緯22度線,1899年英國用一刀切的辦法將其北部併入埃及

為了平息矛盾,英國建議埃及允許蘇丹行政管理哈拉伊卜三角區,並在1902年單方面劃定了一條新邊界,把它劃入蘇丹版圖。公平起見,英國也把北緯22度以南埃及遊牧部族的約2000平方公裡土地劃歸埃及管理,它就是比爾泰維勒。

以小換大,自然是埃及難以接受的,但它受制於宗主國,被迫承認蘇丹對哈拉伊卜三角區的行政管理,但沒有放棄對這裡的主權。由於哈拉伊卜三角區大部分是荒漠,人口僅幾千人,埃及和蘇丹又有共同的宗主國,因此在殖民地時代,雙方倒也相安無事。但隨著殖民統治走向窮途末路,這顆英國埋下的定時炸彈遲早要被引爆。

▲1899年和1902年,英國殖民當局兩次劃分埃及和蘇丹邊界,綠色代表哈拉伊卜三角區

四、獨立後的埃蘇與三角區

二戰後,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埃及和蘇丹先後在1952年和1956年徹底脫離英國獨立,新生的兩國對比爾泰維勒這塊不毛之地不感興趣,而哈拉伊卜三角區面積是它的十倍之多,又瀕臨紅海,具備一定的開發潛力,因而成了兩國爭奪的香餑餑。

▲1922年,埃及名義上獨立,但國防和外交等大權仍由英國掌控,直到1952年才獲得徹底獨立

爭議雙方都從本國利益出發,各自援引英國殖民時期的條款。埃及堅持1899年的邊界,聲稱哈拉伊卜三角區屬於自己領土,而蘇丹則認同1902年的邊界。領土爭議終歸是國家實力的較量,較強的埃及在1958年出兵佔領哈拉伊卜三角區,憤怒的蘇丹只得向聯合國提起訴訟。經過國際間的調停,埃及軍隊撤出哈拉伊卜三角區,兩國決定暫時擱置爭議,雙方都有在這裡勘探礦產資源的權力。

▲蘇丹獨立之後長期陷入內戰,國力遠遜於埃及

可是,恰恰是這礦產資源,成了兩國新一輪衝突的導火索。1978年,哈拉伊卜三角區發現石油,蘇丹政府批准美國公司開採,但並沒有取得埃及政府的同意。兩國再次爆發糾紛,最終通過外交手段予以解決,而方案則是美國公司撤出,爭議再次被擱置。

然而,蘇丹不久之後爆發內戰,新上臺的軍政府與埃及關係緊張,哈拉伊卜三角區的主權爭議又被提起。1991年,蘇丹再次未經埃及同意,允許加拿大公司開發哈拉伊卜三角區的石油,引起埃及的強烈反彈,隨後引發兩國的武裝衝突。1992年,埃及出兵重新佔領哈拉伊卜三角區,造成了這裡歸屬埃及的既成事實。

為了達到永久佔領的目的,埃及把本國的管理制度移植到哈拉伊卜三角區,興修電網等基礎設施,並拉攏部落酋長支持埃及對這裡的主權,承認自己是埃及公民。面對強勢的埃及,處於下風的蘇丹既無可奈何,又心有不甘,它從未放棄對哈拉伊卜三角區主權的訴求,兩國間的爭議也隨之綿延至今。

▲2019年,埃及和蘇丹主要經濟數據對比,可見埃及優勢明顯

哈拉伊卜三角區的領土爭議,正是西方殖民者在非洲埋下無數禍根的縮影。在殖民統治的年代,他們在各塊殖民地和部族間製造矛盾,而當殖民統治終結後,這些矛盾在新生的國家轉化為衝突和戰爭,為大國的介入和利益爭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對於非洲國家來說,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平的外交斡旋和經濟狀況的改善,才能更好地化解爭端。

▲哈拉伊卜三角區主權爭端,後殖民時代非洲國家衝突的縮影

參考文獻:

[1]李道春.哈拉伊卜地區——殖民者埋下的定時炸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5(11):14.

[2]李娜.穆罕默德·阿里啟動埃及政治現代化進程分析[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9(12):67-71+15.

[3]王娜.格萊斯頓與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D].首都師範大學,2005.

[4]周慶喜.英國與埃及統治下的蘇丹國家治理[D].西北大學,2017.

[5]唐繼贊.困擾埃及蘇丹的哈拉伊卜糾紛[J].瞭望周刊,1992(41):40.

長期作者|皮皮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讀工科博士|史地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埃及和蘇丹兩塊有爭議的國土,一塊大家都不想要,另一塊卻一直爭
    說起埃及和蘇丹,如果在地圖上看的話,這兩個國家的邊界非常特殊,幾乎是一條筆直的直線。不過這條直線的東段卻有兩塊爭議的地方,這兩個地方有一個大家都不想要了,還有一個大家都想要。我們看一下大致的狀況。非洲各國的地圖,之所以直線比較多,都是因為歐洲殖民者的原因。埃及和蘇丹之間的這條直線就是英國人的傑作。1899年,英國為了劃分埃及和蘇丹兩國的邊界,直接一條直線划過去。這就是兩國邊界是直線的原因。這個國界線看起來簡單明了,不過卻出現了三個爭議的地方。分別是瓦迪哈勒法尖角、比爾泰維勒、哈拉伊卜三角區。
  • 非洲國家也殖民:埃及對蘇丹的殖民統治為何以失敗告終
    ,由此整個蘇丹都成了埃及的領土,成了向埃及源源不斷地輸送奴隸與資源的殖民地。  結語  埃及持續4年的入侵戰爭及之後斷斷續續的軍事行動給本就不發達的蘇丹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丹人口大量流失,財富被壓榨殆盡,基礎設施因叛亂被毀,給當地經濟的恢復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埃及想要開發這塊「處女地」,先還要拿出資金重建,自然而然地殖民進度就變慢了。
  • 這是不被任何國家統治的3塊土地,誰都能來建國,其中一個有石油
    捷克人維特·耶德利奇卡在位於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交界處的地方,居然還真的找到了這麼一塊土地,這塊土地的面積總共有7平方公裡,被森林覆蓋,而且位於多瑙河附近。 這塊土地的原名叫做「上西加」,2015年,捷克人維特·耶德利奇卡宣布在這裡建國,並將其改名為「利伯蘭」。這塊7平方公裡的土地,為什麼成為了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都不想要的領土了呢?
  • 這是一塊無主領土,百年來都沒有人要,現如今被一礦工插旗建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領土都是最重要的,像戰國時期的韓國和魏國,都是地處中央地段,想要偏安一隅是不可能了,就那麼點地方,你想要發展都是很難的,以前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因為土地而引發的。土地是寶貴的資源,無論是誰都想要擁有。
  • 2060平方公裡領土,無國認領,比一座城市還大,後被一小女孩霸佔
    比爾泰維勒雖然很貧瘠,但是,自然環境也不是嚴酷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步,這裡曾經是一些部落的放牧地。埃及和蘇丹之所以都不想要這塊地方,其實與兩國的邊界爭端有關。 1882年,英國軍隊佔領埃及,埃及雖然沒有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卻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1882年至1952年,埃及處於英國的間接統治之下。
  • 世界上很多國家存在領土爭端,而這塊2060K㎡土地,卻無人認領
    世界上很多國家之間都存在著領土爭端。但是,居然還有一塊地方沒有人認領。這個地方有2060多平方公裡,位於非洲,在埃及和蘇丹的交界處,這個地方的名字叫比爾泰維勒(Bir Tawil)。英國在地圖上畫了一根線埃及和蘇丹都是前英國的殖民,當年的英國佬,在非洲大陸上建立了從開羅-開普敦的縱貫非洲殖民地。英國人,不可能把這麼大的一片土地集中管理,於是在1899年對這塊地方進行了劃界管理。劃界的方法就是以北緯22度為界。大英帝國這種騷操作,不是第1次了。英國人在印巴分治時,也是這麼幹的。
  • 解讀:南蘇丹為何從蘇丹分裂出來?
    對於南蘇丹和蘇丹這兩個國家來說,大部分讀者會感到陌生,都會認為這蘇丹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當然,那是也只是曾經了,但現在已經分裂為南蘇丹和(北)蘇丹!可能很多人會問,一個好好的國家為什麼會分裂成兩個國家呢?南蘇丹為何極力從蘇丹分裂出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來回顧一下蘇丹的歷史,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蘇丹為何一分為二了。
  • 埃及和蘇丹指責衣索比亞違背水電站建設協議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消息,埃及《金字塔報》網站援引埃及和蘇丹的聯合聲明報導稱,兩國指責衣索比亞違反之前協商好在衣索比亞境內修建「復興」水力發電站的協議。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周二(9日)恢復了已中斷三個月的談判,就衣索比亞「復興」水電站問題進行磋商。自2月開始首次三國水利資源部長間的談判以視頻會議形成進行。聲明中寫道:「埃及和蘇丹認為,衣索比亞文件中的內容完全脫離了先前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參與下進行的三國談判中商定的原則。」
  • 俄羅斯為何在蘇丹設立海軍基地
    在陸地方向上,蘇丹位於亞非兩大陸的接合部,毗鄰當今全球地緣熱點北非,並與非洲第一大國埃及接壤,也是海洋國家進入非洲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之一;在海洋方向上,自蘇丹海岸線出發,可經蘇伊士運河進出地中海,並經直布羅陀海峽進出大西洋,也可經曼德海峽和亞丁灣連接印度洋,且與荷姆茲海峽和波斯灣相距不遠。
  • 小班音樂優秀教案《王老先生有塊地》
    3、引導幼兒熟悉歌詞  導入故事:王老先生有塊地(教師將歌詞編成小故事,講述給幼兒聽)  教師:老師這裡有一個很好聽的故事,小朋友們想聽一聽嗎?  幼兒:想。  故事:從前在一個農莊裡,住著一位老先生,大家都叫他"王老先生"(出示王老先生的圖片)王老先生年紀大了,他有著白白的鬍鬚和白白的頭髮,但是他很喜歡勞動,總是戴著一頂草帽忙這忙那。王老先生在地的旁邊養了許多動物,每天王老先生都跟它們一起玩。  依次引出小動物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王老先生都跟哪些小動物一起玩。
  • 埃及和蘇丹空軍聯合舉行代號「尼羅河鷹1」軍事演習
    原標題:埃及和蘇丹空軍聯合舉行代號「尼羅河鷹1」軍事演習△圖片源自埃及《金字塔報》網站埃及空軍和特種部隊14日抵達蘇丹馬爾瓦空軍基地,與蘇丹空軍一起舉行代號為「尼羅河鷹1」的聯合空中軍事演習。
  • 沒有國家認領,2060平方公裡的無主之地,卻被6歲小女孩「佔領」
    北方的草原上掀起了一股鐵騎的洪流,他們想要搶奪這片繁衍生息的土地。為了保衛家園,守護自己的領土,大漢軍隊浴血奮戰。01不難看出,對於土地的爭奪,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有時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可就是有這樣的反例。
  • 英文兒歌聽聽唱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王老先生有塊地
    ----成人版:童聲版:(歌詞翻譯:Alva)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 ei, oh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chicks, ei, ei, ohWith a chick, chick here and a chick, chick there
  • 曾為德國「龍興之地」,為何柯尼斯堡淪為俄羅斯領土?
    那麼,為何德國的「龍興之地」,如今已經成為了俄羅斯領土了呢?,普魯士王國將活動中心西遷到現如今的柏林和波茨坦等地,柯尼斯堡成為普魯士省的首府而存在。,位於其間的大教堂、城堡和大學均未能倖免,整個德國的「龍興之地」,近乎什麼都沒有剩下。
  • 英美曾選了三塊地給猶太人建國,為什麼他們都不要,就要巴勒斯坦
    近年來,巴以雙方就領土問題,發生過很多次衝突,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沒有解決。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兩國曾經挑選過三塊土地,想要用來幫助猶太人復國,但都被猶太人拒絕了。 那麼,為什麼猶太人寧願繼續流浪,也不願意要英美援助的土地呢?
  • 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
    領土主權對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不僅代表國家領土的壯大,同時代表一個國家的顏面。自古以來領土不斷壯大的手段都是「戰爭」,哪個國家的領土眾多,表明軍事實力越強大,但是這也並非決定性因素。美國擴大了10倍的領土,為何不一鼓作氣統一美洲,成為世界領土第一大國呢?
  • 蘇聯想和芬蘭交換領土,為何願意給芬蘭雙倍的補償?
    作為沙俄衣缽的繼承者,蘇聯同樣繼承了沙俄侵略的本性,經常會掠奪他國領土,凡是不給的就硬搶,周邊國家幾乎都被他搶過。不過在1939年,由於歐洲局勢緊張,蘇聯盯上了芬蘭的土地,想要拓展戰略縱深。芬蘭是歐洲小國,對於小國蘇聯向來都是直接勒索,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連商量都沒商量,蘇聯就直接給吞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