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迪士尼出品的動畫電影《花木蘭》,讓全世界知道了這個中國家喻戶曉的傳統故事。這部電影當時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可以說為迪士尼帶來了很多榮譽。
最近迪士尼公司又出品了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耗資2億美元的大製作,很多中國觀眾卻並不買帳。就連「神仙姐姐」劉亦菲也沒能挽救豆瓣4.9分的超低評分。
看了一下豆瓣的短評,大部分人的觀點是:美國人根本拍不出真正的中國文化,中國群眾在看電影時極其尷尬。因為不管是服裝,妝發都無法迎合中國人的審美。
雖然斥巨資製作,但是他們卻沒有呈現出,歷史中花木蘭真正的樣子。
歷史上有很多名留青史的女性,她們並沒有傾國傾城的外貌,但是卻被世人歌頌。花木蘭是耳熟能詳的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故事讓「誰說男子不如男」的思想傳遞給了那些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
《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族民創作的詩歌,它反映著現實,體現著那個時代民族時期的生活場景。
在那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經常侵犯國家邊境,自然徵兵也是必然趨勢。考慮到年邁的父親,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就這樣被世人傳唱至今。
其實關於她的姓氏,也是眾說紛紜。
根據明代戲曲家徐渭創作的《花木蘭代父從軍》裡的內容,徐渭給劇中主人公取了「花」這個姓,於是就叫成了花木蘭,後來逐漸被傳頌。也有人稱在《木蘭奇女傳》有記載,木蘭姓朱,替父參軍後,她曾轉戰沙場13年屢次獲得戰功。
但在《木蘭辭》中,木蘭並沒有姓氏。後來京劇大師梅蘭芳在改編京劇《木蘭從軍》時,考慮到史實資料等內容,梅蘭芳大師也沒有給木蘭加上姓氏。
因為後來一些影視作品和戲劇中都用花木蘭,所以這個稱呼就在民間越來越耳熟能詳,也就流傳了下來,花木蘭的名字也在民間根深蒂固。
在冷峻的戰爭下,一位女子將忠義懷在心中,內心強大,一身英雄氣。她的勇敢讓後人佩服,她的孝順也讓後人感動。
趙薇版 花木蘭
我們上學的時候對《木蘭辭》再熟悉不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辭》反映的歷史階段正是在我國的南北朝時期。
在《樂府詩選·木蘭詩注》,餘冠英表示《木蘭辭》產生於北魏與柔然的戰爭時期,北魏皇帝全國徵兵,根據當時的「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男丁在平時耕地,到了戰爭時期就會被徵軍。
木蘭家也是如此,必須要出人出徵。父親的年邁讓孝順的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南市買龍頭,北市買長鞭。」讓我們感受到了木蘭匆忙準備參軍的場景,因為父親身在兵籍,戰亂頻發的那個時代,木蘭不想讓自己的父親受苦。「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十幾歲的木蘭就這樣告別了家人,伴著思念替父參軍。出於對家人的愛和責任,她意志堅決的走入戰場。
在這首《木蘭辭》中,描寫軍旅生活的僅僅只有30個字,從「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十幾年間木蘭的軍旅生活的縮影。
生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兒身的木蘭承受了太多不該承受的磨難,在那個死傷滿地的戰場,和平是多麼的奢侈。
後來木蘭戰功屢屢,高官厚祿木蘭都不要,她只想回到故鄉,和家人團聚。
她經歷了參軍,戰爭,屢立戰功,最後本可以名利雙收,但她並沒有迷失自己,她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終於打扮成了女子的模樣,恢復了原本屬於她的生活。沒有了硝煙的戰爭,世界和平,生活又恢復了原來的簡單和美好。
再讀《木蘭辭》,總能讀出一些不同的味道。
我發現閱歷增長之後,就更能夠理解木蘭替父從軍的勇敢。上學的時候讀《木蘭辭》,感覺只是一個故事;長大後再讀《木蘭辭》,感覺南北朝那段歷史歷歷在目,這段融合了古代女性參與戰爭的傳統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女性之美。
在我看來,木蘭這個形象是一種的象徵,象徵著打破傳統束縛的女性,象徵著不留戀權貴,一身廉潔的中國傳統價值取向,象徵著忠孝兩全的高尚情操,象徵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
《木蘭辭》流傳了千年,但是木蘭的形象依舊鮮活的立在眼前。迪士尼這次出品的電影並沒有獲得中國觀眾的肯定,我想應該是因為西方人很難讀懂中國的歷史文化並把真正的木蘭形象塑造出來吧。
在你心中的木蘭形象是什麼樣的?你有看劉亦菲版的《花木蘭》麼?
我是每周讀三本書的,關注我,分享更多中國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