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在廣院舞臺上站5分鐘,以後就敢站到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央視名嘴康輝亮相上海書展,在新書《我,來自廣院》中,他一改平日採訪者的身份,成為受訪者。
這本由央視電影頻道主持人、《佳片有約》欄目製片人潘奕霖撰寫,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新書,「挖」出了盧靜、康輝、葉蓉、史小諾、郎永淳、瑤淼、凱叔(王凱)、魯健、邵聖懿、尼格買提這10位主持人的青蔥歲月、入行苦樂、生活所感。為什麼他們都願意與潘奕霖毫無保留地分享?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廣院人(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北京廣播學院)。
康輝和上海知名新聞主播葉蓉與潘奕霖是同屆同學,康輝、潘奕霖是同寢室的「哥們」,葉蓉、潘奕霖則是同一個小組經常練對播的「戰友」。談到對康輝的印象,葉蓉、潘奕霖一致的關鍵詞是「認真」。康輝也坦陳,自己不是標準的「廣院人」,沒有那股活躍開放的勁兒。「我從小循規蹈矩慣了,突然進入到一個極度張揚個性的環境,非常不適應。」康輝回憶,從剛開始面對女生會臉紅,到後來與葉蓉一起主持學校最盛大的活動「廣院之春」,「秘訣就是不看臺下人的眼神」。
「廣院有一個特點,不管臺上什麼樣,臺下的反應只有一種——起鬨,你分不清大家是喜歡你還是不喜歡你。所以我們有一句流傳的話,只要敢在廣院舞臺上站5分鐘,以後就能上人民大會堂的舞臺。」葉蓉補充道。
「如今回想起廣院的生活,非常懷念,也非常感激。廣院的包容性這麼強,能給這麼多有個性的學生提供成長的土壤。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所以,我也是廣院文化的受益者。」康輝說,「在廣院這片土壤裡,大家不在乎你身上的標籤,而是看你是不是能把這件事做成。你做成了,就會得到由衷的讚賞。」
盧靜七年央視、八年瑞典生活收穫了怎樣的人生精華;康輝怎樣從一個普通中學生考入廣院,在廣院及春晚舞臺上如何克服「擰巴」狀態;郎永淳怎樣成為《新聞30分》第一位戴眼鏡出鏡的主播;王凱在學校最受刺激的話是什麼;史小諾如何從懵懂少女變成知性主持……潘奕霖說:「我在這本書裡採訪了十位廣院校友,他們中有我的前輩、同學,更多的是師弟師妹。他們各自的經歷、性格,看問題的角度、觀察世界的方法都不一樣,從不同側面豐富了主持人和廣院人的形象。在與他們的深入交流中,在後來整理這些採訪文字時,他們的人生軌跡與面貌越來越清晰,當他們的付出或收穫、迷茫或憧憬以某種方式擊中我的時候,我明白了我能夠借這本書與他們對話的機緣,不僅是我們都來自廣院,而是我們的內心擁有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愛』。」
來源: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