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觀影
上半年篇
2016年可以說迎來了恐怖電影的豐收年。比如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口碑爆棚的《女巫》,拿下了這屆的最佳導演獎。它的優點太多,陰冷的色調、講究的攝影、精緻的構圖、焦躁的配樂以及眾多女巫相關的宗教隱喻元素等都在為電影這種原生態的未知恐懼感增添了更濃鬱的神秘色彩。
《女巫》
隨後的《科洛弗道10號》儘管主體上還是一部心理驚悚的密室電影,但由始至終渲染的末日背景以及結尾十五分鐘的變奏或多或少延續了八年前的Cloverfield餘驚,富有張力的緊湊劇情和元素糅雜產生的反轉都是不少觀眾們驚喜的地方,當然這種類型片混搭的方式並不是人人都買帳。
《科洛弗道10號》
萬眾矚目的《招魂2》前段時間也放出了資源,溫子仁數年以來都備受讚譽,他的作品也無需多言。雖然相比於首部還是遜色了些,但電影說到底還是屬於溫導的正常發揮,驚嚇效果依舊出色,製作水準出類拔萃,無可挑剔的流暢運鏡也讓我們看到他在技術上的嫻熟進步。
《招魂2》
《孤兒怨》導演佐米·希爾拉今年的新作《鯊灘》作為一部低成本恐怖片能夠登陸國內影院也是一件幸事。導演繼續保持自己遊刃有餘的驚悚片手法並成功營造出《大白鯊》式的驚心動魄,節奏與情緒都鬆弛得當,人鯊鬥智鬥勇非常精彩,每一處鯊口脫險的情節也看得繃緊神經,此外還加入了賞心悅目的風光與秀色可餐的身材,從而使電影在觀賞性方面增色不少。其實拋開這些不談,光是電影中的驚濤駭浪就能戳中不少深海恐懼症患者的神經(比如我)。
《鯊灘》
了解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的人都知道,視聽上的奢華虛浮一貫是他非常私人化的電影風格,這次的《霓虹惡魔》也不例外,在導演非常鍾情的電子樂、霓虹光與閃爍燈的輔助下,血腥與病態都散發出獨特的邪魅迷幻感,色彩與攝影都迷人到極致,部分觀感有點像前年同樣詭魅無比的《皮囊之下》,不過除了這些視覺上的享受以外,劇本比較單調,這也導致了評價出現兩極化的現象。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今年恐怖片裡獨樹一幟的一部,喜歡或討厭就取決個人口味了。
《霓虹惡魔》
恐怖片導演邁克·弗拉納根今年帶來了兩部新作:《夢醒之前》和《無聲夜》,前者講述領養的孩子擁有夢境變成現實的能力的故事,後者講述聾啞女主角遇到入室劫犯展開自救的故事。從兩者的劇情設定來看,電影的概念還是非常有創意和看點的,但從實際評價來看卻只屬於中等或者稍稍偏上的水平。《夢醒之前》無論是恐怖橋段還是感情戲碼都談不上精彩,所以整部電影下來或許只有憑藉《房間》一炮而紅的童星雅各布·特倫布萊富有靈氣的表演才是最大的亮點了。
《夢醒之前》
《無聲夜》就個人而言其實會好一些,在低成本與局限空間的前提下,電影的節奏與氛圍都把握得不錯,而女性角色困獸猶鬥的設定本來就算是恐怖電影裡屢試不爽的模式,因為觀眾期待看到手無縛雞之力的角色是如何實現逆襲的,更何況該片的女主角還要克服感官上的障礙,自然多了不少看點,但可惜劇情如果要深究起來還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上九十年代早已有同類題材的《無聲言證》《盲女七十二小時》這些珠玉在前,《無聲夜》就被比下去了。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對邁克·弗拉納根導演抱有期待,畢竟他的前作《鬼遮眼》算是比較驚喜的恐怖佳作。
《無聲夜》
說到今年比較優秀的短片拼盤分段式恐怖片,大部分人第一反應估計是年初的《一路向南》,它的創作團隊來自前幾年將偽記錄分段式恐怖片推向一個新高度的《致命錄像帶》。八十年代質感、復古電子配樂、驚豔的亡靈形象以及致敬的元素都是值得稱讚的地方,犯罪、懸疑、血腥、邪教、魔幻等恐怖元素大雜燴,總有一款合你口味。每個故事保持著自身獨立風格的同時,還保持著環環相扣的聯繫性,雖然在銜接上似乎有點勉強,但始末循環的設定還是花了心思,把因果宿命的道理講得深刻。
《一路向南》
相比之下,另一部分段式恐怖片《恐怖假日》在關注度上就顯得比較慘澹了。它根據西方的不同節日拍成不同的恐怖短片,整體來說還是比較有創意,當中有湊數也有認真,有惡趣味也有文藝範,反正劇本的參差不齊依舊是每部分段式恐怖片的最大問題,包括今年的《26種死法2.5:M號檔案》亦是如此,這次改為26部以M為首字母標題的幾分鐘恐怖短片拼盤,有些非常業餘,但好幾個直奔高潮橋段的短片頗有電影質感和能夠拍成長片的潛能。
《恐怖假日》
《26種死法2.5:M號檔案》
近年來關於社交網絡題材的恐怖片在形式上有了創新之處,比如去年的《解除好友》就是整部電影都通過視頻視角將所有內容展現在一個電腦屏幕上。今年的《好友請求》雖然沒能延續這種新穎形式,但內容卻有著前者的網絡怪談風格,劇情設定也有相似之處。雖然最後落入草率收尾的俗套窠臼實在可惜,但黑屏反光形成的黑鏡詛咒與黃蜂纏繞的惡靈都是驚喜點,並且不得不承認有幾處jump scares確實奏效。不過對社交網絡安全隱患的反映,還不如《梅根失蹤》和《巢穴》這兩部同樣也是以網絡攝像頭的方式呈現的偽紀錄恐怖片來得深刻。
《好友請求》
亞洲恐怖電影一向由日韓挑起大梁,儘管泰國恐怖電影在某段時期內以令人驚喜之勢雨後春筍般湧現,但近幾年都處於低迷狀態,很顯然巔峰時期已經暫時成為過去式。韓國今年的表現就十分出色,比如樸贊鬱的《小姐》與羅泓軫的《哭聲》就先後殺入坎城電影節,前者更是進入了主競賽單元,當然它在類型上更偏向懸疑犯罪。可能是因為外界的好評和兩位導演優秀的前作拉高了不少期待值,當電影真正呈現在國內觀眾面前時,得到的評價大部分都在反映著一個問題:韓國目前炙手可熱的兩位導演這次失手了。
《小姐》
其實從視聽語言上來看,兩部作品都是成功的,《小姐》交織著樸贊鬱獨特的東方美學藝術風格和暴力性愛等黑暗元素,《哭聲》則雜糅了韓式懸疑犯罪和本土巫教與鄉野鬼怪等超現實奇幻元素,不過飽受詬病的劇本才是觀眾耿耿於懷的地方。但是也不乏少數恐怖影迷會喜歡,至少這兩部電影我是都給出了好評的。
《哭聲》
然而,韓國恐怖電影在今年坎城還有一匹黑馬,那就是災難驚悚片《釜山行》。雖然只入選了午夜展映單元,但按照目前評價來看,《釜山行》已然超越《小姐》與《哭聲》,成為今年恐怖影迷們最大的驚喜。韓國恐怖電影一直以來總是在學習與創新,比如今年的《恐怖故事3》雖然不盡人意,但將科幻與恐怖兩種元素結合是一次不錯的嘗試,而《釜山行》則將好萊塢的喪屍電影模式都照搬了過來,完成度還是蠻高的。前段時間在香港看了提前點映之後便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四星,觀感非常過癮,節奏快,角色設定形象飽滿。群屍湧現場面能媲美《殭屍世界大戰》,行動與感染速度甚至趕得上《驚變28周》的級別,每段喪屍追逐戲都能看得手心出汗。雖然不免有些爛俗橋段與邏輯問題,但整體而言無傷大雅,並且煽情的地方甚至把我旁邊的觀眾都煽哭了,當然故事核心還是人性刻畫與反思。據目前了解,《釜山行》已暫奪今年韓國電影最高票房,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票房井噴,媒體和觀眾評分也很高。
《釜山行》
再說說日本,無論是三池崇史的《火星異種》還是亮相柏林電影節的黑澤清新作《毛骨悚然》,都得到了比較一般的評價,最受大家關注的可能是那部《貞子大戰伽椰子》,兩大日本恐怖電影icon齊聚一堂可謂是吊足了影迷胃口,但終究還是帶有點玩票性質在裡邊。此外,日本人樂此不疲的偽記錄靈異題材電影也仍舊一出再出,比如從零二年開啟的《被詛咒的錄像帶》系列在今年也出到了第66部,但這些題材出再多也好,靈異愛好者都難免看出了套路。
《貞子大戰伽椰子》
《殘穢,不可以住的房間》是今年日本恐怖片裡的典範,但要先提一下它的番外電影《鬼談百景》,兩者皆改編自日本靈異推理女作家小野不由美的小說,最大的優點就是都非常忠於原著。《鬼談百景》類似於《怪談新耳袋》,由十個日式怪談短片組成,每個故事都用一種蜻蜓點水的敘述方式呈現一段細思極恐的日常經歷,但正片皆是引子,後勁才最可怕,恰到好處的收尾更有回味空間,有幾個故事在氣氛與驚嚇度上做得的確不錯。由於每個故事都直奔核心情節,觀眾無法找到解釋,也不了解前因後果,但就是這種比較模糊不定的狀態反而更添一層神秘感與真實感,這才是最接近都市怪談的本質:越是生活化,越能直指內心。
《鬼談百景》
相比於《鬼談百景》的點到即止,《殘穢,不可以住的房間》便不止於單純的靈異事件呈現,而是由不經意的摩擦聲開始年代遞減式地追本溯源,各種不同現象的靈異怪談交織在一起並直指某種同根性。它沒有玩廉價的驚嚇,也沒有驟然的音效,更沒有強烈衝擊的畫面,僅是四平八穩地以探索考據的結構把真相娓娓道來,氛圍驚悚詭異,敘事條理沉穩,恐怖細節處理得不錯,這種來源真實生活的恐懼感隨著劇情的推動慢慢滲入觀眾內心,到最後讓人背脊一陣發涼。儘管電影的敘事風格在很多人看來平淡如水,但也不妨礙它在今年將會被列入不少恐怖影迷心目中的年度榜單之一。
《殘穢,不可以住的房間》
在拾遺上半年的冷門恐怖片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作品值得在這裡提及,《松樹街的那幢房子》就是一部較為心水、頗為出色的心理恐怖片,劇情講述懷孕的女主角與丈夫搬來一間鬧鬼的房子,但這種靈異現象似乎只有女主角才發現。導演Keeling兩兄弟對於人物情緒、鏡頭感與整體氛圍都拿捏得相當不錯,沉穩內斂的冷調風格如同去年同樣被低估/忽視的《我們依然在這》,當然電影中的恐懼感主要還是來源於角色心理而非視覺上的衝擊,所以這種仿似緹·威斯特上身的老派驚悚如今似乎不太討喜,但是對傳統鬼屋和心理驚悚電影情有獨鐘的朋友不妨一看。
《松樹街的那幢房子》
還有一顆驚喜遺珠《恐嚇運動》同樣也是兩兄弟導演的作品,他們的前作《屍骨化肥》一定程度上延續了《狼溪》的澳洲恐怖片血腥風格和傳承了《雙寶鬥惡魔》的戲謔娛樂精神,但實際效果一般。而這部《恐嚇運動》好得多,電影講述了恐怖真人秀節目遇上殺人狂嘉賓的故事,節奏緊湊,故事新奇,在沿用簡單粗暴的美式虐殺模式的同時還借用真人秀恐怖節目直播的形式諷刺了一把現今廉價恐怖片的伎倆,更有提及當今網絡社會比較駭人聽聞的Deep Web事件,不過最大的亮點在於短短八十分鐘的片長就反轉了五次的劇情,防不勝防。有點意外的是今年上海電影節居然有上映過這部電影。
《恐嚇運動》
《尖叫屋大屠殺》其實並沒有達到一個很值得推薦的程度,但還是想在這裡說一下,大概是因為自己很久沒有放寬心地去看一部B級片了,所以在觀影過程中找回了當初看滿月和特羅馬公司的粗糙作品裡那份非常純粹的惡趣味。有時候適當地低俗一下也不是什麼壞事,更何況這部電影的娛樂性還算可以,屬於恐怖片迷消遣時間過把癮的一個好選擇。它的劇情很簡單,就是一群殺人狂聚在一起對一幫鮮肉青年大開殺戒,而各具特色的殺手形象我們也不難從諸如《魔鬼牙醫》、《德州電鋸殺人狂》、《漢尼拔》之類的經典恐怖片中找到原型。另外《猛鬼街》的恐怖ICON Freddy扮演者羅伯特·英格蘭德也在裡面客串了一下。
《尖叫屋大屠殺》
最後再提幾部由於個人口味差異與鑑賞水平高低,私人觀感比較失望,但卻很有可能深受部分影迷偏愛的恐怖片,比如邪典神秘風格濃鬱的土耳其恐怖片《巴斯金》在製作方面還是蠻優良的,還有不安情緒在沉穩與詭異的氣氛中慢慢發酵的心理驚悚片《復仇盛宴》,以及國外評價極好的反類型犯罪恐怖片《綠色房間》作為安東·葉爾欽的遺作之一也不應該被忽視。
《巴斯金》
下半年篇
八月底的時候已經整理過一篇《2016上半年恐怖片回顧》,那麼出於善始善終的心態,以及有不少網友也希望能夠有那麼一份片單能夠供他們按圖索驥去拾遺和總結,因此還是爭取在忙得焦頭爛額的年底抽空把下半年裡表現好的、與預期有誤差的和值得一提的較冷門作品整合到一起。當然因為閱片量有限,再加上個人口味偏好和資源流出的滯後性等原因,也難免會有些作品無意遺漏或有意忽視,比如說上半年的文章裡並沒有提及《關燈後》,一方面是因為沒來得及看,另一方面是參考了朋友與外界評價之後覺得並沒有達到一個值得推薦的地步,因此最後決定不放上來說,不過不可否認它確實是恐怖片當中的熱門話題;再比如《貞子大戰伽椰子》實際是下半年才出的資源,但現在看來也沒有回頭聊的必要。
《屏住呼吸》作為下半年個人第一部打上滿分的恐怖片,自然想先放到首位聊聊。從當初放出預告片開始,再到國外影評人的各種讚揚,到最後總算等到資源並觀看結束的整個過程當中,我的期待值與實際觀感基本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拋開大家介懷的善惡道德模糊問題不談,觀影過程中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樣隨著情節的多次反轉上下劇烈起伏,再加上本身密閉空間內的貓鼠遊戲劇情設定正中下懷,以及影片緊張的節奏把握與驚悚的氛圍營造都能夠真正做到令人手心出汗且跟著角色一起屏住呼吸,還有整個電影的鏡頭調度與剪輯配樂都是水準之上的發揮,使得看完之後我只能詞窮地打下兩個字:過癮。
《屏住呼吸》
同樣是密室空間困獸之鬥的題材,在《夜魔》和《藏品》取得不錯反響的基礎之上,馬庫斯·鄧斯坦第三次與喬什·斯圖沃特合作,帶來了牛刀小試之作《致命鄰居》。之所以是「牛刀小試」,是因為相比於他的前作而言,《致命鄰居》算是低成本小格局敘事,且少了他當初在《電鋸驚魂》系列裡情有獨鐘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機關情結,而從劇情的設定與風格、節奏的出色把握、密閉空間內的明暗藏匿與反殺戲以及角色的困境與功能來看,都可以當作是「夜魔」系列的一次延續。
《致命鄰居》
《追擊巨怪》的挪威導演André Øvredal今年帶來的《屍檢無名女屍》也是下半年恐怖片裡個人比較滿意的一次發揮,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時便獲得了不錯的評價。故事以屍檢過程發生的一系列反常現象為獨特角度展開,節奏與配樂都控制得當,很好地利用了地下驗屍房的局限密閉空間,既有驚悚又有懸疑解謎的成分。最主要的是,它擺脫了以往歐美恐怖片一貫的視覺刺激或者廉價驚嚇,主要恐怖氛圍營造完全是一次寓動於靜的日式手法主導,比如說通過愈刮愈烈的室外風暴與不斷逼近的鈴鐺聲旁敲側擊地預示危險到來,可以說老套但行之有效,可惜電影並沒有將這種無形恐懼持續到底,直面呈現的鬼怪形象反而令氛圍打折扣,全程留白或許效果更好。
《屍檢無名女屍》
英國拍的伊朗語恐怖片《陰影之下》同樣取得了不錯的口碑,電影當中母女互動設定與沉穩克制的心理驚悚氛圍很像前年的《巴巴杜》,未見鬼怪卻時刻籠罩在不安的情緒當中,這種視聽體驗倒是特別新鮮。黑暗中響起警報,膠帶貼住裂縫,風聲越刮越響,這種如影隨形的未知恐懼也在隱喻著所處環境的精神壓迫:兩伊戰爭時期動蕩的時局與國內傳統規則對女性的束縛。真正可怕的反倒不是鬼魂作祟,而是政治時局與戰爭風壓下脆弱靈魂被碾壓得無所適從。
《陰影之下》
《母親的雙眼》是一次非常風格化的發揮,故事可以簡單概括為孤立邊緣少女的病態成長史,但電影取勝之處主要在於視覺風格方面的成功,比如攝影的精緻與構圖的講究,還有突然中止的剪輯方式也迂迴地表現出某種程度上的殘忍,以及全片黑白影像的處理一方面淡化了血腥暴力元素的直面展示,另一方面也為電影本身壓抑寂寥的氛圍更添一層陰冷,使得整體不適的觀感情緒反而愈加強烈。可惜劇本終究只是服務於視覺呈現而導致電影沒有其他方面的深挖和刻畫,但作為處女作還是可以看到導演的才華。
《母親的雙眼》
《我不是連環殺手》是今年容易錯過的一部恐怖佳作。小鎮命案奇談,再加上通過青少年的視角來窺視與暗鬥連環殺手,這兩點令電影看上去有些八十年代,只是不清楚技術層面的粗糙到底是成本有限還是有意而為,一方面稍顯生疏的鏡頭感可能會有些出戲,另一方面這種粗糙搭配著歐式冷峻感,似乎又帶點低成本獨立電影的味道。電影從開篇的心理驚悚轉向後面另一種驚悚元素的加入完全沒料到,而男主的weirdo性格估計代表了一批恐怖影迷的童年。
《我不是連環殺手》
其實「鯊魚」在某種意義上也能夠算作是恐怖片的經典icon之一,今年有兩部關於鯊魚的恐怖片表現不俗——當然我說的絕不是《鯊捲風4:四度覺醒》。之前的文章提過海面求生的《鯊灘》,於是下半年的《深海逃生》乾脆直接把故事丟進了47米的深海當中,雖然相比前者可能少了幾分觀賞性與精緻性,但卻多了不少驚險度與絕望感,角色除了要面臨黑暗海底的鯊群威脅,還要克服氧氣不足、減壓症、氮中毒等問題以及承受極端環境下孤立無援的心理考驗,作為觀眾我們還能深刻體會到在這種深海極端環境下人類的渺小與無力,這才真正是深海恐懼症+密閉恐懼症患者的一次觀影挑戰,其中主視角切換的深海懸崖戲和照明彈閃出周圍鯊群圍繞的橋段看得我心臟一緊。
《深海逃生》
雷德利·斯科特的兒子盧克·斯科特今年推出了他的科幻驚悚處女作《摩根》,初看預告時倒有幾分驚喜,但實際成品出來卻不是一個足夠吸引人的的故事,勉強及格,只能說技術層面的處理比較滿意,而在豪華的卡司陣容裡,演過女巫的安雅·泰勒-喬伊這次演人造人,表演各有驚喜之處,是個值得持續關注的突破演員;主要想說的是同期流出資源的另一部《愛寵》,因其低調的宣傳和個人零期待值反而產生了意外的驚喜感,非常規的劇本蠻有意思,套路基礎上的反套路——你可能認為只是常規的密室虐殺或者女性逃生題材,那請務必看到電影過半之後再下定論;劇情的反轉設置與張力都得益於兩位角色精彩的心理博弈戲。當然故事本身的硬傷比較明顯,但卻是一次不俗的發揮。
《愛寵》
歐美喪屍電影的層出不窮,或許已經消耗了大部分觀眾的耐心與期待,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刑柱之地》其實今年出了第二部。在這個喪屍題材趨於疲軟狀態的時期,《天賜之女》的出現似乎帶來了一絲新的跡象。電影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講述在未來的末日時期,大部分人類被某種菌體感染而變成喪屍,一群對病毒免疫而奇蹟倖存的孩子被科學家當作實驗對象,以研究拯救人類的疫苗。然而在一次軍事基地被喪屍攻陷之後,倖存者把希望寄托在其中一位智商超群、具有特殊能力的小女孩身上。儘管劇本在邏輯性方面好像不太有說服力,但電影在國外依舊獲得較不錯的評價,獨特的設定與角色的表演成為觀眾主要讚嘆的地方。
《天賜之女》
近幾年恐怖片的復古回潮現象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先不談電影質量,只針對這種現象,今年有幾部懷舊恐怖片不再只是搞搞電音、玩玩致敬而已了,就拿邁克·弗拉納根的《死亡佔卜2:惡靈始源》來說,他在嘗試了幾次比較新奇概念以後回歸傳統,無論是七八十年代片頭字幕字體與呈現方式,還是同框對焦不同景深的老片常用鏡頭技法,甚至是在畫面上有意而為的膠片記號黑點痕跡,都看得出在形式上營造老派風格的心思所在。
《死亡佔卜2:惡靈始源》的復古片頭
再比如,今年的《愛之女巫》更是把古典質感的還原做到了極致,老派的敘事節奏、典雅復古的場設、故作過火的表演方式、濃重豔麗的妝容、邪典異常的風格,還有配樂與膠片拍攝等等,除了導演可能為了製造幽默而加入的現代汽車與智慧型手機元素以外,其餘通篇都是70年代意式Giallo電影的完美回魂。我在想,是否可以大膽地將「復古恐怖片」(Retro-styled Horror)也作為恐怖片的一種子類型劃分了呢?
《愛之女巫》
帶著這個想法,在拾遺一些冷門作品的時候,竟然又發現了兩部同樣做足懷舊元素的恐怖作品。《玩進鬼門關》雖然因為導演生疏的執行力與匱乏的想像力導致最終不是一部質量合格的作品,但驚喜的是電影當中不少頗見心思的八十年代恐怖片標誌性元素的注入,比如VHS錄像店與海報、闖關桌遊與老派故事線、邪煙魅光,以及巴巴拉·克蘭普頓的參演,處女作便可瞥見這些影迷趣味和心思,或許我們仍能關注導演下一次發揮。
《玩進鬼門關》
此外,還有一部《抗生》也值得在這裡提及一下。儘管故事不奇,且老派元素的注入只有一瞥,但對我而言卻足夠驚喜。除了有柯南伯格式的「肢體恐怖片」(Body Horror)的影子以外,還有幾分弗蘭克·亨南洛特的味道,比如他作品裡的粉色體液(《科學怪妓》)、怪物造型風格(《腦殘》)和畸形怪胎元素(《籃子裡的惡魔》)都可在《抗生》中短暫的高潮橋段裡窺見。
《抗生》
亞洲方面,上半年的《釜山行》以力壓群芳之勢搶走了韓國恐怖片的話題熱點,於是下半年日本也不甘示弱,交出了幾部作品可以在這裡提一下。黑澤清在上半年帶著自己神秘主義+寓言體風格的《毛骨悚然》進入柏林電影節可能還沒過癮,下半年又帶著自己執導的第一部外語電影《暗房秘密》來到多倫多電影節,電影中關於生與死、靈與愛的探討似乎又是去年《岸邊之旅》的一次延續,而法式美學與日式怪談的融合也彰顯出獨特的黑澤清風格,但綜合了一下外界評價來看,終究還是中規中矩的發揮。不過作為當初能拍得出《X聖治》和《迴路》這些佳作的導演,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對他抱有期望。
《暗房秘密》
此外,還有兩部漫改恐怖片其實在上半年就已經上映了,不過資源下半年才流出而已。一部是《少女椿》,熟悉丸尾末廣的人都非常清楚漫畫原作那種畸態與怪誕的極端風格,後來由此改編成的動畫也並不遜色,不過如今要打破二次元牆拍成電影顯然是一次拙劣糟糕的發揮;另一部《請叫我英雄》相比之下改編得要好很多,整體大概算是中等發揮。既然是漫改,那宅男式的英雄主義設定自然免不了中二和熱血,還有日式獨特風格的奇腦洞和冷幽默,以及惡趣味,當然血漿也是很足本。其實光是衝著長澤雅美就已經吸引了不少日影粉。
《請叫我英雄》
泰國從好幾年前開始便持續處於低迷期,今年基本沒有一部算得上是合格的作品,但可能是我個人對泰國恐怖片始終有著自己的執念,覺得它不管怎麼說也不應該成為眾多恐怖片當中缺席的一員,畢竟也曾有過一段能在亞洲恐怖片裡獨當一面的輝煌過往。既然今年非要提及一下的話,按資源流出時間來劃分,除了上半年的《我的鬼學長》當中的「爆米花鬼」嚇到了一大批密集恐懼症患者而在微博稍微火過一把之外,下半年的代表作品便是你們泰國男神馬裡奧的《帶我回家》了。
《我的鬼學長》
老實說,這部電影我同樣不滿意,各種缺點都非常明顯,但最起碼它出現了一些令人驚喜的跡象。說到導演羅寧·提姆可能有些人覺得陌生,但如果提到他的代表作《邪降:惡魔的藝術》或《致命切割》估計就恍然大悟了,當然要指望《帶我回家》能達到前兩部的高度顯然不可能,但在電影當中不難發現許多能勾起以往泰國恐怖片回憶的熟悉橋段,比如虛實交替的多線敘事風格很像《鬼肢解》,鬼宅與親情的設定又像《怨鬼之家》,泰國傳統孔劇元素的詭異化融入也曾在《三更之輪迴》出現過,上吊垂死掙扎情節仿似《厲鬼將映》,類似快門閃光時的鬼魂逼近也仿佛找回《鬼影》的感覺。雖然這是導演的失手之作,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至少比同年的《11 12 13 至死不渝》這種通篇爛俗老梗還能玩的不亦樂乎的泛濫分段式恐怖片要好。
《帶我回家》
歐美恐怖片向來都是作為恐怖片的主流而被影迷熱議,但無論再熱也好,恐怕下半年最為觀眾翹首期盼的話題電影還是要屬我們本土的《中邪》,一來是因為有幸提前觀看的影評人的大力鼓捧引來不少恐影迷或非恐影迷,都很好奇這部被稱為「國產恐怖片的希望」的電影到底是什麼來頭,二來就是因為《中邪》雖說已經有了2017年的公映計劃,但在不少影迷小圈子裡其實早已私傳著試映版的資源,這種隱秘性更為這部電影增添了一層高深莫測的印象。
《中邪》
其實我也想過這種飢餓營銷的方式會不會過頭而出現捧殺的現象,但實則不然,至少有很多方面我是真的比較心水,比如電影一開始便把搖卦算命、驅邪破煞、地府小鬼、還人抵命等等民間神鬼迷信風俗相關的忌諱性話題作為國產恐怖片本該有的地道元素以稀缺已久的姿態呈現出來,此外,幾段足夠有效的、富有臨場感的偽紀錄恐怖氛圍營造精準地還原了對夜間鄉野的不安神秘感,而電影本身粗糙低劣的風格也令影迷看到低成本獨立恐怖片其實在國內也是存在可能的。即使電影受限於國內審查制度而做出了一些妥協,但總體來說完整度可以。
電影主要恐怖情節都是圍繞這條紅燈籠走廊發生
其實還有些許作品因為低於預期或個人不喜所以沒有在上文展開來說,那在這裡集中簡單提一下好了。比如Phantasm影迷等了幾年的《鬼追人5》除了角色的回歸玩了把情懷之外基本上是一次砸系列招牌的糟糕嘗試;前段時間獲得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探索獎的《油膩兇手》有著獨特的風格;羅布·贊比的《31》估計喜歡他那種瘋狂血腥風格的影迷可以試著去看看;還有在國外影迷十佳榜單裡提過兩三次的《廢物之火》在我看來沒有特別明顯和主要的恐怖元素所以沒提及,但從喜劇的角度來說它的對白和表演的幽默點都很有意思。
《廢物之火》
而作為一個非EVA粉+非日漫愛好者+非純正哥斯拉粉+非特攝片情懷持有者+普通恐怖片迷,原諒我實在是看不出《新哥斯拉》到底好在哪,更何況電影通篇用來談政治,怪獸/後啟示錄元素卻淪為引子,只能說定位群體終究不是像我這種觀眾;布萊恩·伯蒂諾的《公路怪物》除了表演以外各方面都過於普通;早已知曉口碑撲街的《布萊爾女巫》雖然能看出亞當·溫加德做出的嘗試與挖掘,但成品還是俗套無奇,所以同樣撲街的《禁閉》和《絕望之室》即使還沒來得及看,也大概有了個心理預設。
《布萊爾女巫》
被稱作是恐怖片大年的2016也總算是結束了,到底今年恐怖片的表現是否真的夠好,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然如果還是不太滿意今年也不要緊,至少在即將到來的明年年初還有諸如《黑夜傳說5》、《生化危機6》、《送葬人》、《鬼哭神嚎:覺醒》、《美版午夜兇鈴3》、《生吃》的陸續登場,還有今年一大批仍未出資源的冷門小眾恐怖片或許明年可以跟進一下,總之還是有很多值得期待。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分兩篇文章儘可能地把今年大部分恐怖片做一個較為系統的整理和總結,最大的收穫反而不是一份自己的恐怖片年度十佳的榜單,而是通過這個機會,在這個不斷觀影、分析、對比、搜集、拾遺的過程中,內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於恐怖電影的新想法以及看待它們的新角度,從一個單純喜歡看恐怖片的小影迷,到現在已經可以有能力寫點什麼東西,並且慢慢嘗試投身於研究恐怖片的道路,我想,大概這就是恐怖電影給人帶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