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曾經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句話在臺灣的本次地方選舉中應驗了,原先籍籍無名的韓國瑜,把高雄這個綠色的草原給燒起來了,最後居然大勝民進黨對手陳其邁15萬票,也讓吃瓜群眾大呼「過癮」。
不過,從海峽對岸的大陸人士視角看,在這次選舉中,新黨在臺北推出的七位候選人種,只有潘懷宗和侯漢廷兩位當選,其他五位,包括被大陸網友寄予厚望的林明正、蘇恆均落選,多少令人感到有點遺憾。
那麼,為什麼韓國瑜「星火燎原」的奇蹟,卻沒有發生在新黨青年軍身上呢?關於這個問題,大觀君可以給新黨獻上幾個「錦囊妙計」,以幫助有志於推動兩岸統一的新黨,能夠以更佳的姿態,出現在下一次選舉中並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新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主動拉近和老百姓的距離
新黨主席鬱慕明此前在分析本次選舉時認為,韓國瑜說要拼經濟打動了人心,拼經濟的很大重點就是改善兩岸關係,這很務實。而「韓流」是把討厭民進黨的力量全激發出來。
鬱主席的話沒錯,但新黨自身卻沒有很好地貫徹這一政策。每逢選舉,民進黨總是將選舉拉高到「統」「獨」之爭,而新黨也是針鋒相對,提醒民眾是「選擇和平」或「選擇戰爭」?
在兩岸「統、獨」問題上,新黨無疑是清醒的,但臺灣民眾卻未必那麼清醒,因為民眾一般都更關心眼前的利益,而容易漠視今後可能出現的危機。如此一來,新黨就會陷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境地,不但拉不到選票,甚至會被人嫌棄很煩。想當年的屈原大夫,不就是受不了這個委屈鬱悶投江的嗎?
「統一」是「義」,而「民生」是「利」的話,就其本質而言,「義」和「利」是不應該分離的,更不可能是對立關係。所以,新黨在進行這方面的論述時,必須要注意如何將這兩者首先「統一」起來,讓老百姓看到希望,看到好處,反過來,才會接受你的觀點,並且投票支持你。否則,很容易被老百姓認為是自說自話。
二、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新黨這次所推舉的7位候選人,均在臺北參選,這固然有臺北地區總體偏藍,支持者稍眾的原因,但也反映出新黨的勢力已經「不出臺北」的尷尬。
但事實上,臺北對於新黨而言,並非最佳選擇,因為經歷柯文哲的當選,臺北的民意基礎已經有了一定的轉變,所謂的白色力量(中間光譜)已經成為臺北最主流的力量,而剩下的藍色力量,又被國民黨牢牢把控,所以,不客氣地說,新黨在臺北,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而且,從臺北的產業結構看,新黨資源有限,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
所以,對於新黨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主動下沉到一些非主流縣市,深耕當地或招募當地優秀人員,代表新黨出徵,最重要的是,在選舉過程中宣傳自身的理念,引發大家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這些非主流縣市,從事農漁勞動的人數較多,如果新黨青年節利用自己在大陸的超高人氣,為臺灣漁民、菜農推銷農漁產品,相信肯定會有不少大陸朋友支持的。
三、新黨對自己搞一次「顏色革命」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觀察一下臺灣政壇各派力量的政治光譜。我們知道,彩虹有七種顏色,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其中,紅代表臺灣共產黨、統促黨這一類的政黨,橙代表親民黨,黃則有兩個政黨,分別是新黨和時代力量,綠是民進黨,青實際上是介於藍綠之間的中間選民(包括柯文哲的白色力量),藍代表國民黨,紫色暫時空缺。
那麼,各種勢力的力量對比如何呢?一般以為,綠色位於七種顏色中間的C位,民進黨又是「執政黨」,應該擁有最多的支持者,如今看來,其實未必,真正屬於純綠的鐵票,應該不到25%;那麼,是否這次大勝的國民黨基本盤,也就是深藍的支持者人數最多呢?其實也不見得,這部分的鐵票,也不過25%左右;真正佔比較大的,反倒是位於藍綠之間的「青」派,而巧合的是這個「青」派,不僅顏色青,年紀也「青」,估計可以達到40%的選民左右,這三股力量佔據了臺灣90%以上的選票,剩下不到10%的支持者,由其餘四派瓜分。而新黨在全臺的支持率,也不過1%-2%左右。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新黨處境的尷尬了,首先是支持者人數偏少,這就很難進入臺「立法院」門檻,在經費等各方面就沒有保證,運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其次是在政黨顏色方面,居然還跟自己的死對頭--時代力量「撞衫」。
所以,新黨的政治光譜,不應該選擇「黃」,而是應該選擇介入藍色和紅色之間的「紫色」,一則不會和時代力量的顏色重疊;二是能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政治光譜;至於第三,索性迷信一下,按照中國人的說法,「黃」並不是很吉利,意味著要「GAME OVER」,而紫卻不同,紫氣東來,那可是吉祥得很呀。
所以,大觀君認為,相對於「黃色」,還是「紫色」更適合新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