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獵毒人》將鏡頭對準平民緝毒英雄,同時不放棄真正的緝毒警察這一條主線,在公平和正義、光明和黑暗糾纏的過程中,將思考拋向觀眾。
回顧近一年電視螢屏狀況,從去年年底的《風箏》,到今年年初的《和平飯店》《獵毒人》,再到即將播出的《破冰行動》《旋轉門》,國安劇似乎大有回暖之勢。
8月18日下午,電視劇《獵毒人》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業界、學界等領域的專家就該劇的創作手法、故事立意等維度把脈,或可為同類題材劇的創作提供一定的借鑑經驗。
研討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文藝評論家李準稱,《獵毒人》之所以得以在同類型劇中突圍的原因,在於其從頭到尾創新不斷,有智慧、有人性深度。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孫泱則表示,劇中人物和創作團隊「奔跑的人不知疲倦」的精神內核是相通的,是一種傳承,一種致敬,一種弘揚。
提起緝毒劇,很多觀眾第一時間聯想到警匪之間的鬥智鬥勇、殊死較量,但《獵毒人》更多地將鏡頭對準平民緝毒英雄。
劇中,身為化學工程師的弟弟呂雲鵬(于和偉 飾),原是瀟灑不羈、博學多才的鑽石王老五,為了查明哥哥呂雲飛(吳秀波 飾)的死亡真相,隻身打入毒梟內部,接近核心組織、成為製毒師,並與大毒梟的女兒楚瑩周旋。最終,呂雲鵬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他從純粹的報仇者逐漸轉化為勇於奉獻的警方臥底。
公安部宣傳局文化處副處長林樹龍認為,《獵毒人》最大的創新恰恰在於主角並非公安幹警,而是一名化學工程師,從全民禁毒的角度來看,這樣設定的社會意義非常大。「由於毒品形勢非常嚴峻,僅僅依靠公安機關是打擊不盡的。因而,必須發動社會上的所有力量和組織,尤其是啟發和教育普通老百姓,使之認清毒品的危害,這樣才能營造一種全民禁毒的氛圍。」
平民英雄的加入,使得《獵毒人》的劇情並不單一,而是多線並進:一方面圍繞呂雲鵬和趙毅組成的「復仇者聯盟」展開,另一方面真正的緝毒警也從未放鬆警惕。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在有擔當的緝毒警察和加入到禁毒隊伍裡的人民,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說教式的,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和發人深省的臺詞來實現的。「它的客觀效果是做多少場禁毒報告都達不到的,觀眾看了之後,都會對毒品產生一種深刻的厭惡,提高他們遠離毒品的高度自覺性,這就是這部作品主要的社會效應。」
據悉,該劇早在接受公安部審查時,相關專家就對其給予肯定,稱《獵毒人》是「以一個新穎的角度,切入緝毒這樣一個尋常的題材,相信會在公安影視作品創作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這是來自《獵毒人》宣傳海報上的一句話,出自哲學家尼採的經典著作《善惡的彼岸》,而這句之前還有一句,「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身處漩渦中心,近身接觸毒品,面對各種誘惑,呂雲鵬在獵毒的同時,也時刻面臨著被獵的危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國表示,在與黑暗共處的過程中,呂雲鵬的內心實則是掙扎的,而如何使自己不被罪惡吞噬,《獵毒人》讓犧牲的呂雲飛和呂雲鵬進行了一次靈魂對話,這其中就用到了意識流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呂雲飛告訴弟弟,如果只是為了復仇,難免會被吞噬,但如果除了仇恨還有責任,就能讓原本的黑暗被照亮、被溫暖。」
在本劇主演、藝術總監于和偉看來,呂雲鵬身上有波折,有成長,是自己非常渴望的角色。「我從小就有一個想當警察的夢想,因為我覺得警察是正義的化身。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覺得除了塑造人物,還應該有一些引領性的作用。在詮釋角色的過程中,我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演繹人物勇敢、正直的價值觀,從而讓觀眾感動,這就達到了我們的創作初衷。」
陰謀和仇恨、公平和正義、光明和黑暗,纏繞在一起,永遠在拷問人性的選擇。「當人不擇手段,去達到正義的目的時,究竟是正義還是邪惡?」創作團隊試圖通過呂雲鵬一角,將思考拋給熒幕前的觀眾。
《獵毒人》導演天毅對該劇進行創作總結,即堅持不迎合、不套路、不逾矩、不滿足的創作「四不」原則,嘗試也希望能避開對於緝毒警察記錄片式的弘揚讚頌,更多地展示他們所處行業的危險性,讓人們於「潤物細無聲」中看到毒品對於全社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拍攝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審美選擇,給觀眾以正能量的影響,通過《獵毒人》能讓年輕人對毒品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對緝毒工作者有一份敬意,這是我的創作初心。」天毅強調。
作者:鄭長華
編輯:海策 李頎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