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 gjrwls
作者 | 嘯吟
有什麼東西是非常重要但我們卻知之甚少的,國曆君這裡提名一個——身份證。在這一張小小的卡片裡,隱藏著許多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身份證的哪一面是正面
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有個人信息的一面是正面。
但事實上,有國徽的一面才是身份證的正面!
身份證正面
身份證的正面印有國徽、證件名稱、寫意長城圖案、證件籤發機關以及有效期期限,代表國家的形象和證件的屬性。
除此之外,正面還印有彩色花紋,圖案底紋為彩虹扭索花紋,顏色從左至右為淺藍色至淺粉色再至淺藍色。
身份證「示例」反面
而印有持證人照片、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證號碼等私人信息的一面,實際上是身份證的反面。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會感到驚訝。其實,關於身份證,還有更多的秘密等待發掘。
古代人有身份證嗎?
中國古代的身份證,主要還是起等級證明的作用,在官員之中應用比較普遍。比如隋唐時期流行的魚符。它形狀像魚,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而魚符的材質與品級也有關聯。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用黃金;五品以上官員用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則是銅料。
魚符
後來武則天將唐朝改為大周,用龜符替代魚符,但材質沒有什麼變化。雖然不久後,龜符隨武則天的逝去而消失,但有一個詞彙卻留了下來——金龜婿。
用「金龜」符的男子,最低也得是朝廷的三品大員。有這樣的丈夫,那可是光耀門楣的大喜事。唐朝詩人李商隱還因此留下一首詩「為有」:「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魚袋
宋代的魚袋、明清時用牙牌和腰牌,大致的作用和魚符、龜符差不多,都主要用於官員證明身份。明清的牙牌還有警示語,比如「不許借失違者治罪」,就是為了防止盜用「身份證」。
錦衣衛牙牌
其它能夠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比如僧人的戒牒和度牒,有了它可到處化緣、籌善款,它更像現代的工作證、名片;而路引、門券這種臨時的證件,則更像現代的介紹信。
可以說,古代雖然有「大索貌閱」這樣為了清查隱匿戶口、增加賦稅收入的人口普查,也有戶籍記錄普通百姓的年齡、長相、身體特徵等,但並沒有現代通行使用的、能夠證明個人身份的證件。
從白布片到智慧卡
1936年,西北軍閥馬鴻逵製作了一種居民證。這種居民證為白布製作,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以及手紋箕鬥形狀等項。最令人叫絕的就是填寫手指頭箕鬥紋了,填證時,要將持證人的十個手指一一看過。「鬥」紋劃O,「箕」紋劃x。
填寫箕鬥紋
這種簡易的居民證都縫在上衣裡,以便查驗。但也正因為是縫在衣服裡,洗曬和磨損使居民證很快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項制度僅實行了一年多,就名存實亡了。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參考此前各省的國民身份證,決心在全國實行國民身份證制度。1946年國民政府規定製發國民身份證,發證對象為年滿18歲以上的中華民國國民,不分男女。1947年5月,民國政府開始製作雙頁摺疊式白色第一代身份證。
民國一代身份證的第二、第三折頁
與現行身份證不同的是,當時的國民身份證不是一張卡,而是分兩面四折頁。正面首頁印有「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下面是持證人的所在地、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本籍、寄籍、號碼、頒發日期。而證件中的內容,既涉及教育程度、職業,又有標準指紋、指紋符號,還有公民資格、家屬等信息,內容十分繁複,可以說兼具戶口簿的功能。因為當時推行保甲制度,所以還有一個折頁專門填寫保甲番號。
按要求,身份證內是應該附有相片的。但當時許多人並沒有拍照的條件。所以如果不能貼相片,還要在特徵欄內註明「左撇子」、「麻子臉」等體貌特徵。
身份證第四折頁填寫保甲番號
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居民身份證,通常用戶口簿和單位介紹信證明身份。
直到1984年4月6日,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從此,身份證制度開始實施,第一代居民身份證也在這一年頒發。
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為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最初發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證是用手工填寫的。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18位身份證號,則是在1999年10月1日誕生的。
當日,經國務院批准,全國範圍內建立和實行了公民身份號碼制度——國家為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編定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
2004年1月1日,現在我們人手一張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正式換發。它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製作,具備視讀和機讀兩種功能,還運用了最先進的數字防偽技術,是名副其實的智慧卡。
到2013年1月1日,全國公民都換上了二代證,一代證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18位數字的秘密
身份證大家都不陌生,但身份證號的構成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人口這麼多,怎麼保證每個人的身份證號不會重複呢?
想要解答這些問題,就要了解每位數字背後的含義。
我們的身份證號,排列順序從左至右依次是六位數字地址碼,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三位數字順序碼和一位數字校驗碼。
六位數字地址碼,表示我們常住戶口所在縣(市、旗、區)的行政區劃代碼。
其中前1、2位數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碼。
這兩位數可不簡單,它與建國初期的大行政區制度有著深遠的關係。
大行政區制度,即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行政區域,代表中央領導數省的制度。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家領導人就提出應當建立大行政區制度。1949年12月,大行政區制度正式建立。經過前期的實驗,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統一設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西南、華東 6 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員會。由此,傳統的全國六個大區形成了。
六大行政區
隨著歷史的發展,雖然大行政區制度已於1954年撤銷,但到了1978年,全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又提出要「基本建成西南、西北、中南、華東、華北和東北六個大區的經濟體系」,六個大區又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
到1984年我國實行身份證制度時,六大區內各省區市已經基本固定。所以在編定身份證號第1位時,是直接採用了各省傳統上所在的大行政區。各大行政區以首都北京所在的華北開始,按順時針順序排列。再加上臺灣和港澳,排列如下:
「1 - 代表華北」
「2 - 代表東北」
「3 - 代表華東」
「4 - 代表中南」
「5 - 代表西南」
「6 - 代表西北」
「7 - 代表臺灣」
「8 - 代表港澳」
第1位數劃定了大的分區,各省代碼則在第2位進行區分。
第2位的數字是排序得來的,具體方法很是複雜。各大區內按照直轄市、省、自治區的順序先進行內部排列,之後再按省份離首都北京的距離進行先後排序。東北三省在北京的東北方向,所以按照與北京的直接距離排列。相對與其他省份,北京又位於東北方向。所以其他省份則按照先北後南、先東後西的順序排列。
如果省份的年齡比身份證的年齡還要小,那麼就只能排在其他所有省份的後面啦!1988年成立的海南省,就排在自治區廣西之後。
這樣的情況也有例外,比如1997年產生的直轄市重慶。直轄市的地位與眾不同,無論如何都要放在最前。雖然西南區已經排好了順序,第一是51四川。但後來的重慶還是要列在四川之前,編號50,成為唯一一個第二位數是0的省級行政單位,看上去就很有排面!
而華東區的排序更為特殊,還要涉及到原來的經濟協作區劃分。
華東區
1970年編制的「四五」計劃以大軍區為依託,將全國劃分為西南區、西北區、中原區、華南區、華北區、東北區、華東區、閩贛區、山東區、新疆區等十個經濟協作區。其中,華東、閩贛、山東都屬於六大區裡的華東大行政區。
所以,華東大行政區內部的排序,首先是把直轄市上海放在最前,然後內部按照華東經濟協作區、閩贛經濟協作區和山東經濟協作區的順序排列。在經濟協作區內部,再以先北後南、先東後西的順序排列。這麼多原則,想想還是挺麻煩的。
了解了省份排序的原則,我們來看看前1、2位具體代碼是不是按照上述規則排列的:
「11-15『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河北、山西、自治區內蒙古』」
「21-23『遼寧、吉林、黑龍江』」
「31-37『直轄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
「41-46『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自治區廣西、海南1988』」
「50-54『直轄市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自治區西藏』」
「61-65『陝西、甘肅、青海、自治區寧夏、自治區新疆』」
「81-82『香港、澳門』」
前兩位確定省份,而第3、4位數字,就開始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碼。
這兩位數從01開始排。
如果是直轄市,01表示市轄區,02表示轄縣;如果是普通省的城市代碼,當然是從省會城市開始排。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地級城市有獨立的城市代碼,一般縣級市沒有。還有特殊的省直轄縣,第3、4位代碼統一為90 ,但河南省濟源為特例。這是因為濟源有過幾次變動——濟源本來劃歸焦作市領導,但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後來又由河南省直接管理。因為這樣的變動,所以濟源有一部分身份證第3、4位是直屬的90,還有一部分是焦作的08。
身份證號的第5、6位數字,則又進一步細化,表示所在市轄區、郊區、郊縣、縣級市的代碼。
如果兩位數字是00,意思是指這個城市,不特定區縣。對於非直轄市來說,01指代市轄區「任意一個區」,從02開始指代特定的區,但省直轄縣依然不在此列。
在這兩位中,第五位如果是0,代表市轄區。1代表郊區,2代表郊縣,8代表縣級市。直轄市則直接從01開始就依次排區,沒有市區和郊區的代碼區分。
第7~14位數字是八位數字出生日期碼,表示我們出生的年、月、日。
這八位數字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八位了!其中年、月、日分別用 4 位、2 位「不足兩位加 0」、2位「不足兩位加 0」數字表示,之間不用分隔符。
第15~17位數字是三位數字順序碼,是縣、區級政府所轄派出所的分配碼。
這三位數字大家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它表示在同一地址碼所標識的區域範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按一定規律編定的順序號,順序碼的奇數分配給男性,偶數分配給女性。簡單來說,就是將你所在的區域內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公民編號,這三位就是防止序號重合的關鍵!
看不懂也沒有關係,想知道性別只需觀察第17位數字,奇數表示男性,偶數表示女性。
比較有意思的是,順序碼中「999、998、997、996」四個順序號分別為男女性百歲以上老人專用的特定編號,家有百歲老人的朋友,可以拿他們的身份證出來看看呦!
第18位數字是校驗碼,用來檢驗身份證的正確性。
校驗碼一般是0—9的數字,現在也經常會出現X,表示數字10。因為如果用10做尾號,那麼身份證就變成了19位,所以用羅馬數字的10——「X」來代替。
校驗碼其實是由號碼編制單位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具體的計算方式如下,大家可以根據前十七位算一算自己的校驗碼。
將得到的餘數對照圖片最下排對應的數字進行兌換,就能計算出自己的校驗碼。
知道了身份證這麼多的「秘密」,你對這張神奇的卡片有了新的認識嗎?
在日常生活中,你與身份證有什麼奇妙的故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文獻:
張荊紅:「建國初大區制度的成功經驗及啟示」,「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年9月。
劉魁:「國家權力與基層控制——以1940年代國民政府實施的國民身份證制度為觀察點」,「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
黃鑫:「馬鴻逵時期寧夏地方行政與社會管理研究」,寧夏大學,2014-04-01
劉隸楷:「古人也有『身份證』:魚符、牙牌到腰牌」,「智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