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梁爽
上次推送完文章後,我進後臺把讀者的留言精選出來。
有位叫「笑忘書」的讀者,發表了兩條內容差不多的留言,我有點眼花地點了一條,系統提示我「該留言已刪除」,我沒多想,又點了另外一條,留言成功入選。
我對這件小事過眼就忘,直到幾分鐘後看到這位讀者給後臺發來一條消息,TA解釋說「剛剛留言裡有個錯別字,所以刪除了又發的,給你添麻煩了」。
這條留言被我第一時間截圖保存下來,我想把這種細膩體貼、將心比心的涵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重複留言的情況我也遇到不少,要麼是對方沒意識到重複發了兩條,要麼是對方的撤銷時間晚於我瀏覽後臺的時間。
我覺得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看到兩條相似度高的留言,我一般以後面發的那條為準。
但這位讀者竟然專門跟我解釋,並且覺得給我添麻煩了,其實對我來說也就是動動手指的功夫,完全談不上麻煩,我壓根沒意識到這是個事兒。
這件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分的小事,讓我心裡覺得自己被尊重被溫暖,讓我隔著屏幕都在想像對方的美好。
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分的事,和本應該做到卻沒做到的事,是有區別的。
比如像去水房倒水時,把泡完的茶葉直接倒進水槽;去商場的洗手間時,把衛生巾直接扔進馬桶裡;去住酒店時,用盛半杯水的漱口杯來彈菸灰,離開房間前用浴巾擦鞋上的泥灰等。
以上行為在我看來,屬於本應該做到卻沒做到的事,做到是本分,做不到是丟份。
而那些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分的事情,就是在素質基準線以上,不做也很正常,別人也沒要求,沒什麼不妥。
可是一旦做到,體現出自己對自己的高要求和高追求,立馬脫穎而出,引人致敬。
正如梁文道說的,「無時無刻不在要求自己進步,自然就有了教養」。
在我看來,那些「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分的事」,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修為、涵養和教養。
我覺得,與其去講涵養是什麼,有多重要,不如去窮舉涵養的表現形式。
我平時很愛收集這類人見人愛的言行舉止。
我先掩面誇誇自己的配偶,以前拍拖時我從小事上窺見他的涵養,讓我對他很有好感。
一起吃快餐,吃完後把肯德基或麥當勞的餐盤抬到廚餘處理臺,把垃圾倒掉後,把餐盤擺在處理臺上,不會直接放在桌上等服務員來收拾;
一起逛超市,結完帳後,出口處放著橫七豎八的推車,他不會隨手把推車放在那裡,而是找到超市人員整理的推車列隊,親手推進列隊裡;
我那時就覺得他會為別人著想,果然婚後也會為我著想,現在還爭著搶著做家務呢。
記得我和女伴第一次去女同事D家玩,D下樓來接我倆,進單元電子門時,D一邊跟我們聊天,一邊習慣性地扶著門輕輕關上。
這個舉動被女伴盡收眼底,當場大讚她素質高,她說很多人每次推開電子門,進門後就不管了,其實有時關門的聲響還不小呢。
D說這個習慣是從她老公那裡學來的,她以前也不扶門,她老公說那樣關門的聲響可能會吵到一樓的人。
當時還單身的女伴立馬問D,"你老公還有單身的哥哥或弟弟嗎?家教這麼好的人趕緊介紹給我。"
涵養好的人,到哪都是自帶人格魅力的搶手貨。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日本姑娘,有次同事聚會喝多了,坐電車回家時特別想吐,但又不能吐在車上麻煩別人,可是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吐在了大衣袖子裡。大冬天,愣是提著袖子,到站下車才倒掉。
本以為這是個段子的作者,跟他的日本朋友交流了一下,日本朋友說:「這個有可能是真的,日本人做出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正常了。在日本普遍存在著一種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或者說執念。」
這讓我想到,去年我和一位涵養極佳的女同事出差去北京培訓,我感覺自己上課時培訓專業知識,下課時培訓禮儀修養。
這一路上,很多不起眼的小事,讓我見識了女同事在日常小事中不願打擾別人,寧願自己多做一點,也要方便別人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執念。
認識這樣的同事,讓我覺得倍兒有面子。
對於公眾人物,我也覺得有涵養的言行舉止很圈粉。
比如我很喜歡的汪涵,曾有位空姐說,「有一次汪涵乘坐我們航空公司的飛機,全程中就像沒有這個人一樣,他默默地坐著,腿上蓋著一條被子在那看書,飛機落地後,我們整理客艙時驚訝地發現,汪涵坐的位子旁邊有一個疊放整齊的被子,還有用過的拖鞋也整齊地擺在腳邊」。
她們工作人員私下交流,發現汪涵坐飛機歷來這樣。汪涵就是用涵養,來詮釋名字裡的這個「涵」字。
比如有次逛知乎,看到作者倪一寧貼了一張穆熙妍的微博截圖:
穆熙妍發每天的穿搭照片,有個網友的評論刻薄又難聽,穆熙妍以玩笑化解,還在轉發微博時,刪掉了對方的ID,以免粉絲去罵那個網友。
其實公眾人物被網友無故人身攻擊,就算是掛人我也能理解,但穆熙妍以德報怨的行為,讓我分分鐘對她好感倍增。
以前看《康熙來了》就知道她家家境很好,沒想到家教也很好。
感謝以上這些正面的言行舉止,把我們的世界打扮成更美好的人間。
我想起一句臺詞,「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朵花,可好看了」。不管男士或女士,能做到這些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好感分的事,他們的內心肯定有朵好看的花。
最後,歡迎把你身邊那些有涵養的言行舉止寫在留言裡,讓我們這些有志女青年,一起手拉手、肩並肩,向這些人見人愛的涵養人士身上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