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鄒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

2021-01-07 小學生學習課堂

一、城市概況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1994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轄13個鎮、3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616平方公裡,總人口120萬。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鄒城作為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價值的名城,有著自身獨具的歷史文化特色:一是歷史悠久,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鄒魯先民創造了輝煌厚重的史前文明,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物。自秦置鄒縣以來,一直是歷代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二是文教興盛。這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孟子故裡,自古被譽為「鄒魯聖地」,兩千多年來,「鄒魯」作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有口皆碑。同時,該市兼具昌盛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多種文化兼容並蓄,源遠流長。在這裡,不僅孕育誕生了中國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而且帶動鄒城相沿兩千多年的辦學之風,民以品學為榮,故而英賢輩出。開明國君邾文公,「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韋賢、韋玄成,「鑿壁偷光」刻苦好學的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魏晉名醫、醫學名著《脈經》的作者王叔和等,都是這塊土地培養出來的大賢巨擘。宋元明清時期全縣有知名書院10多所,其中創辦於宋慶曆三年(1043)的尼山書院和創辦於元元貞元年(1295)的子思書院聞名全國。三是文化資源豐碩。現有各類文物史跡51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20處,各類館藏文物達12萬餘件。國家級優秀傳統村落2處,省級優秀傳統村落6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平派鼓吹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列入濟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9項;還有38項列入鄒城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歷史沿革

關於鄒城的記載,最早可見《書經禹貢》書中「嶧陽孤桐,泗濱浮磬」、《詩經魯頌》書中「保有鳧嶧,遂荒徐宅」的詩句。「嶧」、「鳧嶧」就是現今鄒城市的嶧山和鳧山。

鄒城市夏代屬徐州,至殷商,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秦統一中國後始設騶縣,隸屬薛郡。西漢高后元年(前187年)改屬豫州魯國。唐初改騶為鄒(一說晉時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10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元豐七年(1084年)復設鄒縣,明清沿襲。1912年2月,廢府後鄒縣屬岱南道,1914年6月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

1939年3月,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6月成立鄒縣人民政府,1949年8月尚河區劃歸白彥縣,鳧山縣落陵區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城前區、尚河區併入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將太平區、郭裡區、石牆區併入鄒縣,自此行政區域相沿至今。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鄒縣改為鄒城市,由濟寧市代管。

三、古城格局演變

(一)古邾城沿革

古邾城即故鄒縣城。邾國國都最初在訾婁,即今鄒城市息陬一帶。昌平山稍東南,有村名長荃,即古陬邑,為古邾國始封之地。此地歸魯後,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食邑。訾婁即陬邑,實為邾國最早的都城。因當時邾國,東、西、北三面界魯,經常遭受魯國侵擾,遂遷都於邾瑕。但邾瑕地勢低洼,常年遭受水災侵害,邾國君主邾文公遂又三遷於嶧山之陽,奠定了鄒城市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現訾婁、邾瑕已不復存在,但嶧山前之邾國故城現仍依稀可見。其疆域北括鄒邑,南包滕州,東至費縣,西有濟寧、魚臺東部,可謂一個幅員不小的諸侯國。及至西漢,沿襲秦制,置騶縣,屬魯國,騶縣治所仍在原邾國故址。

(二)縣治遷徙

南北朝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鄒縣治所從嶧山之陽遷至崗山之陽的魯平陽縣城,即現址。鄒城縣治所的城市選址,體現中國古代重水而又尚陽避陰的傳統文化,即其不僅北有崗山,南面還有一條發源於鄒東匡莊鄉灰埠嶺及洪山一帶、河道寬闊且長年流水淙淙的大沙河,處於山之南、河之北,獨佔雙陽,是非常理想的治所之地。當時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

(三)明代鄒城格局

明初鄒城位於原鄒縣治所的中南部。鄒城古城城址呈凸字形,三重城牆。城牆始以土築,明萬曆年間改為砌磚。城牆四面均設城門,東「瞻嶽」、西「襟濟」、南「崇教」、北「近魯」。實因出東門即可眺望鄒東連綿群山,西連濟寧,南門外系孟母三遷處、有孟母斷機堂、子思書院等古蹟,北鄰鄒城而名之。城外無子城外郭,城內有四條主要道路連通城門,即東西關大街和南北門裡大街,形成「一城四街四城門」的傳統城市格局。古城南門外,沿現今亞聖路,有孟府及孟廟。城內原有舊縣署(居城中)、重興寺、文廟、城隍廟、察院、常平倉、預備倉、關帝廟等歷史建築。

四、歷史文化價值和古城價值

(一)歷史價值。鄒城是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誕生地。先人的儒家思想傳播至今,遍及世界,對中國及亞洲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鄒城作為孟子講學和活動的主要地點,也是著名的「母教之都」,成為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

(二)科學價值。鄒城「山繞城、水環都,城外有山水」的古城選址,充分考慮水源、背風、向陽、交通、防守等因素,設於崗山之陽,因利河、唐王河之北,獨佔雙陽,形成重水而尚陽避陰的選址特色,是中國傳統山水建城選址思想的代表,也是魯南地區明代縣城營建思想的體現。古城建設尊制守章,建城延續三千餘年,古城四面均設城門,由四條主要道路連通,建城之初,借因利河環四周挖築護城河,形成護城河環繞、拱衛古城的建城格局。古城內部鄒城較好地保持了由崗山、鐵山、古城、兩孟地區,以及孟廟南壇形成的歷史城區中軸線,構建「一河接兩區、一街聯兩廂」的城市布局,形成線性商貿空間與棋盤式坊巷空間形態,體現了家族文脈營建坊巷空間的「禮制」思想,是研究我國傳統縣城營建與發展的典型實例。

(三)藝術價值。鄒城是祭祀孟子、後裔聚居和家族墓葬的聖地。鄒城的寺廟、佛塔、府邸、民居,以及孟子講學、活動的相關建築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價值。孟廟是中國古代官方祭祀建築的代表,孟府、孟林是古代帝王對聖賢后裔襲封優免制度的產物,是中國此類衙署建築和墓葬的代表;重興塔以及韓家大院等傳統民居,建築形製成熟、布局規整、序列有致,裝飾雅致,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作品代表。

(四)社會文化價值。鄒城集人文思想和營城制度千年傳承,內涵豐富,對當代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承有重要價值。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深厚的社會文化氛圍。

(五)社會經濟價值。孔孟文化遺產及其相關衍生產品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孔孟文化作為國內外普遍認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化宣教及旅遊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相關焦點

  • 福建一個小縣城,擁有輝煌的歷史,如今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些古老的州、道、府演變成今天的地級市。但由於綜合因素的影響,一些州府變成了縣或鎮,而不是地級市。福建龍巖市有一個縣,古代是州府,有很多光環,它就是長汀縣。福建省有福州、泉州、漳州、長汀四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前三個城市都是城市,但長汀是縣,特別獨特。長汀縣歷史悠久,它位於漢代和唐代的汀州,是當時福建五大名州之一,宋代,汀州等省內七州組成了著名的「福州八閩」。從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裡,汀州一直是州、郡、路、府所在地,是閩西的經濟文化中心。
  • 接孟氏之芳鄰——古代文化世家遷鄒考
    鄒城自古被稱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孔子、孟子相繼降誕於此,廣大士族學子心中的文化高地巍然屹立,文化世家效仿孟母「三遷擇鄰」而遷徙至鄒,成為鄒城歷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自漢初至清末,不遠千裡遷鄒者可謂縷縷於途,現擇其若干予以考證。
  • 鄒城:「孟言孟語潤鄒魯見行動」系列講座開講
    近日,鄒城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舉辦「孟言孟語潤鄒魯見行動」系列講座,邀請濟寧市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濟寧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賈慶超授課第一講《鄒魯文明發祥》。【濟寧市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 賈慶超】今天主要向大家匯報了幾個問題,第一部分就是講我們鄒魯文明的發祥,也就是我多少年來考察,最後凝結而形成的一個核心的觀點,那就是多元一體,鄒魯為宗。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
    一、基本概況淮安是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 ,多次作為郡淮安市現有歷史文化街區2處,為河下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上坂街-駙馬巷-龍窩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8處,為老西門大街歷史地段、雙刀劉巷歷史地段、太清觀街歷史地段、縣東街歷史地段、都天廟歷史地段、河北街-光明街歷史地段、大閘口歷史地段和東嶽廟歷史地段;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為碼頭鎮。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
    二、 歷史沿革績溪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中國徽墨之鄉,2007年績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歷史悠久,徽嶺南北分布的十餘處遺址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存在人類活動的足跡。
  • 【三創四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到定州市考察
    【三創四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到定州市考察 2020-05-26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起來看「瀾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圖片展」吧
    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瀾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圖片展」28日在雲端開展。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為此展撰寫前言。圖為「瀾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圖片展」主視覺圖。本展分為自然風光、城市風貌、人文風情、友好往來四個單元,展示瀾湄六國悠久的交往歷史、互鑑共榮的文化傳統,表達瀾湄地區人民願加強互聯互通,打造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該展在「藝維雲展數字美術館」舉辦,共展出瀾湄六國10個歷史文化名城的200餘幅圖片。
  • 文旅深度融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煥發新活力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比肩廣州、肇慶、潮州等城市。 這是惠州西湖近年深挖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形象的一個縮影。惠州西湖,惠州城市的眼睛。蘇東坡謂其「山水秀邃」,有著「薴蘿西子」之美譽,以素雅天成和幽深曲折的山水為特徵,以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為底蘊,是一個以山水資源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景區,被視為惠州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旅遊品牌。
  • 「馬踏飛燕」的武威,揭開一代歷史名城的文化年
    文化耀武照新年,煥然一新的除了人,更有城市的變化。在迎新春的時刻,每一座城裡都有著它獨有的文化年。初食探索一城一味,發現美麗的故事和你,來到甘肅武威,一座你走進不願走出的名城。武威市,古稱涼州,古稱涼州,它是古代唐詩裡寂寞雄渾的邊城,是徵人思鄉的異鄉。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
  • 安徽亳州:充滿人情味的歷史文化名城
    亳州是著名的魏武故裡,是華佗之鄉,是中華藥都,是古井酒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這份厚重的歷史文化的加持下,亳州彰顯的氣質讓我在窺探歷史之餘,也感受到了其民風的淳樸,人心的善良。亳州這座城市雖小,但也有其忙碌,就算是再晚的夜,再冷的天,你依然能感受到滾燙的溫暖。
  • 文山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如何保護?看這裡
    文山州嚴格遵循「科學規劃、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原則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鎮、村)保護管理,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優勢,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功能。
  • 歷史文化名城,久負盛名的雷州古城!
    我們總是偶爾有時間就在外面玩,比如,去海邊散步,在海裡踏浪,在海裡玩耍,累了就靜靜地躺在柔軟的沙灘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感覺非常好,另外,對於我們廣東省來說,最不缺的就是我們的海灣,不過,也有一部分人喜歡到那片山林裡散步,爬山運動出一身汗,心情也會變得很輕鬆,而且也有人喜歡有文化的東西
  • 青海省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市,青海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同仁市
    這裡是青海省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每到傍晚在古城老街上都會聽到圓通寺的鐘聲,發源於此的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入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民族風情濃鬱,有流傳1400多年的六月節在高原上每年最好的季節農曆六月舉行,獨特節奏的龍鼓、粗獷優美的舞姿、多彩華定貴的服飾、神秘虔誠的祈禱,給熱貢藏鄉帶來了歡樂和浪漫。
  • 鄒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夏八俊之一!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東部,是鄒魯文化的發祥地。這裡的嶧山雖然山不高,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素有"岱南奇觀"、"鄒魯秀靈"、「天下第一奇山」、齊魯名山歸岱嶧美譽。是中國古代的九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
  • 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大理遊玩知識小問答!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這樣的一座文明之城,遊玩之時的完全性,就不用擔心了。有人問:大理什麼季節去比較好?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蘇州:古代吳國的都城,至今有西施的足跡
    還有九世紀杜荀鶴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這些詩句歷來是描繪蘇州城市風光的傳神之筆。我們要想領會這詩中的意境,最好先看一看在1229年鐫刻的蘇州「平江圖」,這是目前中國現存歷史最久,又最為完整的石刻城市平面圖。「平江圖」上面刻繪的河道總長約八十二公裡,橋梁三百多座。
  • 決勝中原|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增強文化...
    □郭海方王麗麗王愛紅新時代漯河之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站位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添濃彩,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使之成為漯河的符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漯河,擁有諸多珍貴的漢字文化資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賈湖遺址發現的契刻符號距今8000年之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漢字雛形,被稱為「漢字之源」;曹魏代漢的實物見證「三絕碑」是漢隸代表;宋代彼岸寺經幢為篆書典範。
  • 「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鎮江文化旅遊投資合作推介會在京...
    【環球網文旅報導】12月15日,「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鎮江文化旅遊(北京)投資合作推介會在京舉行。一是山水之福。鎮江235座山體星羅棋布,63條河流穿城而過,沿江三山鼎立,內外群丘環繞,造就了城在山水間、山水在城中的獨特風貌,也讓鎮江擁有了「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二是口舌之福。
  • 四川旅遊好去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就是樂山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位於四川省的樂山市,峨眉山就是在樂山市裡面,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優秀的旅遊城市,裡面的景點有很多,下面就和小編一起走進樂山吧。除了樂山大佛這個觀光景點之外,郭沫若舊居是四川省的文化財產保護部門,郭沫若出生在這裡,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代,舊居佔地面積恆光充足1108平方米,裡面有軟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