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況
鄒城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1994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轄13個鎮、3個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616平方公裡,總人口120萬。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鄒城作為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價值的名城,有著自身獨具的歷史文化特色:一是歷史悠久,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鄒魯先民創造了輝煌厚重的史前文明,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物。自秦置鄒縣以來,一直是歷代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二是文教興盛。這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孟子故裡,自古被譽為「鄒魯聖地」,兩千多年來,「鄒魯」作為文教興盛之地的代稱有口皆碑。同時,該市兼具昌盛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始祖文化、紅色文化,多種文化兼容並蓄,源遠流長。在這裡,不僅孕育誕生了中國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而且帶動鄒城相沿兩千多年的辦學之風,民以品學為榮,故而英賢輩出。開明國君邾文公,「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韋賢、韋玄成,「鑿壁偷光」刻苦好學的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魏晉名醫、醫學名著《脈經》的作者王叔和等,都是這塊土地培養出來的大賢巨擘。宋元明清時期全縣有知名書院10多所,其中創辦於宋慶曆三年(1043)的尼山書院和創辦於元元貞元年(1295)的子思書院聞名全國。三是文化資源豐碩。現有各類文物史跡51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20處,各類館藏文物達12萬餘件。國家級優秀傳統村落2處,省級優秀傳統村落6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平派鼓吹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項列入濟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9項;還有38項列入鄒城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歷史沿革
關於鄒城的記載,最早可見《書經禹貢》書中「嶧陽孤桐,泗濱浮磬」、《詩經魯頌》書中「保有鳧嶧,遂荒徐宅」的詩句。「嶧」、「鳧嶧」就是現今鄒城市的嶧山和鳧山。
鄒城市夏代屬徐州,至殷商,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秦統一中國後始設騶縣,隸屬薛郡。西漢高后元年(前187年)改屬豫州魯國。唐初改騶為鄒(一說晉時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宋神宗熙寧五年(10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曾將鄒縣設置為鎮,元豐七年(1084年)復設鄒縣,明清沿襲。1912年2月,廢府後鄒縣屬岱南道,1914年6月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
1939年3月,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6月成立鄒縣人民政府,1949年8月尚河區劃歸白彥縣,鳧山縣落陵區劃歸鄒縣。1953年8月撤銷白彥縣,將城前區、尚河區併入鄒縣。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將太平區、郭裡區、石牆區併入鄒縣,自此行政區域相沿至今。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鄒縣改為鄒城市,由濟寧市代管。
三、古城格局演變
(一)古邾城沿革
古邾城即故鄒縣城。邾國國都最初在訾婁,即今鄒城市息陬一帶。昌平山稍東南,有村名長荃,即古陬邑,為古邾國始封之地。此地歸魯後,封孔子父叔梁紇為食邑。訾婁即陬邑,實為邾國最早的都城。因當時邾國,東、西、北三面界魯,經常遭受魯國侵擾,遂遷都於邾瑕。但邾瑕地勢低洼,常年遭受水災侵害,邾國君主邾文公遂又三遷於嶧山之陽,奠定了鄒城市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現訾婁、邾瑕已不復存在,但嶧山前之邾國故城現仍依稀可見。其疆域北括鄒邑,南包滕州,東至費縣,西有濟寧、魚臺東部,可謂一個幅員不小的諸侯國。及至西漢,沿襲秦制,置騶縣,屬魯國,騶縣治所仍在原邾國故址。
(二)縣治遷徙
南北朝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鄒縣治所從嶧山之陽遷至崗山之陽的魯平陽縣城,即現址。鄒城縣治所的城市選址,體現中國古代重水而又尚陽避陰的傳統文化,即其不僅北有崗山,南面還有一條發源於鄒東匡莊鄉灰埠嶺及洪山一帶、河道寬闊且長年流水淙淙的大沙河,處於山之南、河之北,獨佔雙陽,是非常理想的治所之地。當時騶縣境域大致東北起尼山、昌平山;西瀕泗河,西南至鳧山西麓,南陽湖畔;南抵界河;東括鳳凰山。
(三)明代鄒城格局
明初鄒城位於原鄒縣治所的中南部。鄒城古城城址呈凸字形,三重城牆。城牆始以土築,明萬曆年間改為砌磚。城牆四面均設城門,東「瞻嶽」、西「襟濟」、南「崇教」、北「近魯」。實因出東門即可眺望鄒東連綿群山,西連濟寧,南門外系孟母三遷處、有孟母斷機堂、子思書院等古蹟,北鄰鄒城而名之。城外無子城外郭,城內有四條主要道路連通城門,即東西關大街和南北門裡大街,形成「一城四街四城門」的傳統城市格局。古城南門外,沿現今亞聖路,有孟府及孟廟。城內原有舊縣署(居城中)、重興寺、文廟、城隍廟、察院、常平倉、預備倉、關帝廟等歷史建築。
四、歷史文化價值和古城價值
(一)歷史價值。鄒城是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誕生地。先人的儒家思想傳播至今,遍及世界,對中國及亞洲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鄒城作為孟子講學和活動的主要地點,也是著名的「母教之都」,成為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
(二)科學價值。鄒城「山繞城、水環都,城外有山水」的古城選址,充分考慮水源、背風、向陽、交通、防守等因素,設於崗山之陽,因利河、唐王河之北,獨佔雙陽,形成重水而尚陽避陰的選址特色,是中國傳統山水建城選址思想的代表,也是魯南地區明代縣城營建思想的體現。古城建設尊制守章,建城延續三千餘年,古城四面均設城門,由四條主要道路連通,建城之初,借因利河環四周挖築護城河,形成護城河環繞、拱衛古城的建城格局。古城內部鄒城較好地保持了由崗山、鐵山、古城、兩孟地區,以及孟廟南壇形成的歷史城區中軸線,構建「一河接兩區、一街聯兩廂」的城市布局,形成線性商貿空間與棋盤式坊巷空間形態,體現了家族文脈營建坊巷空間的「禮制」思想,是研究我國傳統縣城營建與發展的典型實例。
(三)藝術價值。鄒城是祭祀孟子、後裔聚居和家族墓葬的聖地。鄒城的寺廟、佛塔、府邸、民居,以及孟子講學、活動的相關建築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價值。孟廟是中國古代官方祭祀建築的代表,孟府、孟林是古代帝王對聖賢后裔襲封優免制度的產物,是中國此類衙署建築和墓葬的代表;重興塔以及韓家大院等傳統民居,建築形製成熟、布局規整、序列有致,裝飾雅致,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作品代表。
(四)社會文化價值。鄒城集人文思想和營城制度千年傳承,內涵豐富,對當代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承有重要價值。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深厚的社會文化氛圍。
(五)社會經濟價值。孔孟文化遺產及其相關衍生產品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孔孟文化作為國內外普遍認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文化宣教及旅遊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