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量劫前,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十分美好的,在寶藏佛時代,人的壽命都在萬歲以上,當時是由一位無諍(zhèng)念轉輪聖王統理四天下。無諍念王有一千個王子,第一個王子叫不眴(xuàn),就是觀世音菩薩;第二位王子是尼摩,就是大勢至菩薩;第三位王子叫王眾,是文殊菩薩;第八位王子叫泯圖,是普賢菩薩;而無諍念轉輪王就是阿彌陀佛。那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就有父子關係;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曾經就是兄弟。
法華經上十六位王子,釋迦世尊同阿彌陀佛當時又都是兄弟,他們父子兄弟荷擔如來家業,累生累劫都在一起行菩薩道,最後都成佛了。然後,他們又以菩薩身份乘願再來倒駕慈航,度化苦惱眾生,又有無以數計的佛子信眾,發菩提心,同修菩薩道,直到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眾生,畢竟離苦究竟得樂時,佛陀才能休息、安住常寂光。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怎樣成就?無諍念轉輪法王經好幾劫之後,又有一世為國王,因聽聞世自在王佛說法,歡喜開解,就發了無上菩提心,捨棄王位而出家修道,號為法藏比丘。他請問世自在王佛要如何成就佛國土,佛慈悲現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給他看,法藏比丘即攝取其精華,思維五劫,才完成極樂佛國的藍圖。並於佛前發四十八大願,然後經無量劫依大願修大行,最後功行圓滿,國土成就。
阿彌陀佛成就極樂國土後,做了西方三聖大教主,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成為了阿彌陀佛的左右脅士。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念大勢至菩薩,都一樣可以成就極樂。普門品中佛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人執持觀世音菩薩聖號,消罪障、增福慧,現前一切吉祥,將來必能往生西方。
在阿彌陀佛退位後,觀世音菩薩繼位,那時的國土比現在的極樂世界還要好,再過無量劫後,觀世音菩薩退位,由大勢至菩薩補位。而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則是未來佛彌勒菩薩。彌勒修行的歷史早於釋迦牟尼,只是他精進不如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成道後,他便前去聽釋迦牟尼說法,十分恭敬,深受釋迦牟尼的器重,被指定為接班人後,便先佛入滅,離開了人間,上生於兜率天內院。
彌勒菩薩也在極樂世界,也駐在天上,所謂極樂世界在天外天,也在天地之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充滿法界無量無邊。彌勒菩薩法喜充滿笑口常開,是最歡喜吉祥的菩薩。彌勒菩薩經常在法會壇城護法施法,和觀音菩薩一樣注照悲苦眾生。
釋迦牟尼佛是華嚴三聖的最大主尊,以智慧聞名的文殊菩薩為左上首、以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為右脅士。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行願,表示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解行並進,定慧雙修。
在佛教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正中是法身佛毗(pí)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即是釋迦牟尼佛),南方歡喜淨土寶生佛、東方妙喜淨土阿閦(chù)佛(另說藥師佛)、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北方勝業淨土不空成就佛。大日如來、不動如來、阿彌陀如來、寶生如來和不空成就如來,轉化和淨化人們貪戀、我慢、嫉妒等五煩惱,轉成佛性五智。
佛教天台宗又有三身佛之說: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即應身佛。不管有多少種表法,都是為了方便對治不同的眾生修悟,他們的善根因緣甚深,無量劫來慧光普照十方三世,與我們也一樣有著不盡的因緣。
(李松陽20200817fccf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