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公眾號發了個文配圖《瞬間時光》。作者瓊瑛卓瑪。第一張圖是只狗,配句:人的盡頭是狗,狗的盡頭是人,這並沒什麼不同。
圖中狗狗躺在不規則(六稜磚、方塊轉)的水泥磚地上,狗狗黑頭黑身黑尾,但腿與腹部白色。身上到處是骯髒的白色塑膠袋衛生紙。
立馬想起3月10日,朋友在微圈發的狗狗圖配文。朋友是永安寺寺長,寺裡養了條大黑狗,我們去遊覽永安寺時,大黑狗就警覺地從狗籠裡站起,豎起尖耳朵諦聽異響。狗狗能識別好壞人?那天,寺長貼了兩張狗狗竄上木板的圖片,還有兩張青磚地面上只有大黑狗的白影痕圖片。我以為他玩什麼花樣。他配文如下:昨天3月9 日,狗狗大黑子,留下一個影子,去了!去了哪裡我似乎不清楚,又很清楚。但是我堅信它去了它想去的地方。發大黑子影子照片後,有人問及情況,簡述如下:3月8日下午養了5個月的貓咪不見了。當日下午一位遊客說,養狗不能給鋪墊棉被類東西,在地上鋪塊木板就可以啦,我當時就把棉被清理掉換上木板。第二天凌晨,按慣例,值班人員要把狗圈到籠子去,發現它不在了。我過去細看,發現青磚地上有大黑子留下的白影子,遂拍影留念。天天去拍,影子漸淡,終至消失。
細端詳寺長此圖:傳統土窯燒制的青磚上顯示著一隻狗的白影痕。狗狗頭顱微昂,脖長伸長,耳斂眼閉,嘴微張,前傾兩腿前後錯開,弓背收腹,翹尾,彎曲蹄子顯示出奔跑姿勢,動態十足。
不忍與暢快交織,骯髒與乾淨糾結於心。
隨手點擊圖片放大瓊瑛卓瑪那幅圖片,細端詳那些骯髒雜亂白點,感到臉紅。原來那些白點是人戴的白色棒球帽,人的禿頂。黑白相間的是T恤、人臉與黑髮。花格襯衫。白上衣。啊!晦暗不明的各種圖案竟是各種神態的人!笑臉。沮喪。沉思。耳語。鄙夷。低首。後腦勺。迷茫。斜睨。水泥地磚上也有黑白相間格T恤。尾巴疊加在一輛SUV轎車側,轎車透明清晰,可見車下水泥方磚縫隙與稜角。再外面是鋪面趟開的玻璃門與推著購物車與提東西進出的人。玻璃門左邊底部有「」XX印象」四個字。狗狗嘴巴前有個捲起的東西。食物?捲起的道具照片?隱晦不明。
瓊瑛卓瑪想像世界太豐富多彩!她運用高科技把人與狗狗的照片兩次曝光表達什麼?人與狗疊影、交錯、對峙、分離、融合、糾纏、相互裝飾,是混沌狀態。混沌卻和諧!混沌和諧即世界的初元!瓊瑛卓瑪以狗與人的交融表達形而上的思考:人的盡頭是狗,狗的盡頭是人,這並沒什麼不同。
此圖片奇妙絕響。人狗混搭、互化,互為因果,哲學思辨,諷刺世態。人具有狗性:奴性人格。見了闊佬便搖尾乞憐,見了衣著襤褸者就狂吠。當然有忠貞看家狗,有中華牧羊犬,就沒有反噬者?!
早上詢攝影家雁巍兄(恆山之雪)這圖片是再創新還是將人照插在狗狗毛裡作的秀?儘管我明白這是創新,因為水泥地磚上有人的疊影,SUV轎車與狗狗的尾部疊影,鋪面門與人疊影,但我還是想知道專業答覆。今年清明那幾天,恆山區域大雪。雪霽天晴,雁巍兄放無人機拍照恆山,竟然得到一張奇特的照片。恆山南面巖石樹枝覆蓋白雪,但最高建築會仙府上邊凹進去部分與會仙府東面部分巖石並沒覆蓋積雪,雁巍兄整理航拍照片時,發現沒積雪部分就是一條騰飛的金龍,龍頭正對著恆山很難18景之一金龍峽。龍尾那部分沒積雪處就是一個草書繁體龍字。雁巍兄無疑具備一位攝影家素養。果然,雁巍兄告我瓊瑛卓瑪這圖片是二次曝光的新創作。
比對寺長手機隨便拍下的狗狗圖,散發著仙氣,黑狗臥地磚久,竟留白影。此圖簡單,是世俗生活狀態在傳統青磚上的顯影。狗以走,印痕在。詮釋著留戀與逝去、堅守與放棄、生與死、肉體與靈魂、實與虛的人生思辨。
狗的走是回歸?
具有生活經驗的寺長該明白「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吧。塞外極寒天氣多,養狗該給狗鋪棉被禦寒。或者從狗幼時鍛鍊他不鋪棉被,或許他會習慣不鋪棉被。而南方潮溼,鋪木板隔潮,狗狗自然不需要棉被禦寒。盲目聽從別人不切實際的建議,放棄自己養狗經驗,沒能堅守自己的主張,要了狗命!
可見許多天災究竟是人災!
瓊瑛卓瑪運用了高科技,以實物造出虛幻,帶有緣者進入審美世界,並啟發有緣人深思人性。寺長隨手用手機拍的照片,引領有緣人思考堅守與放棄、生與死、肉體與靈魂、流連於逝去等命題。
機緣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