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左上方典藏君可快速關注我們
古玩元素網旗下高端藝術品拍賣信息平臺,古玩藝術品市場深度分析!可關注微信號:guwan1998
日本正倉院向來以收藏唐時期文物而著稱於世,每年的正倉院展,雖然僅僅展出幾十件文物,卻往往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排隊參觀。其實正倉院例行展展出的文物,其質量及等級參差不齊,而中國出土的高等級唐代文物,比正倉院精美且保存完好的比比皆是,唯獨正倉院每年都能形成這樣的轟動效應,簡直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應該說,在宣傳上,日本確實下了很大功夫。
不過與以往的展覽動向不同,今年的正倉院展陣容真的是直接脫非入歐,可能一生只能遇到一次,以經常被濫用的「一期一會」這樣的詞來形容絕對不誇張。畢竟,咱們一輩子能見到幾次天皇登基?
今年5月17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在平成大講堂召開發布會,公開了2019秋的展覽計劃:10月14日至11月24日,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將舉行「正倉院的世界——皇室守護傳承之美」特展,由日本皇室守護傳承的日本文化遺產「正倉院寶物」和「法隆寺獻納寶物」代表作約110件將同時公開,呈現以正倉院珍寶為中心的飛鳥、奈良時代的文化遺產。奈良國立博物館也公開了「第71回 正倉院展」的具體日期:10月26日~11月14日,一共二十天。文章開頭,正是奈良國立博物館新公布的展覽海報。這兩個展覽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展覽是例行展,自明治五年(1872)正倉院首次正式打開封門,並且於明治十六年(1883)以後每年開封點檢;昭和二十一年(1946)以後,奈良國立博物館每年秋季都會根據正倉院藏品的分類進行晾曬的同時,向公眾展示。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是特別展,據種類,藏品狀況等進行不定期展覽,如正倉院1959 年至1981年時隔22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展,題為「正倉院特別展」。兩個展覽的共同之處就在於,都是為了紀念今年新即位的令和天皇而辦,因此展品規格極高,與以往的例行展覽不同,這次拿出的基本都是在工藝美術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名品。東京特別展上的正倉院第一名品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自不必說(詳情參考:正倉院傳世唐代第一名品即將亮相,東京又將掀起觀展熱潮)。與即將在東博展出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相對,第七十一回正倉院展的封面展品是金銀平文琴。
金銀平文琴
北倉26 金銀平文琴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全長114.5 首寬16.0 尾寬13.0
上次展出年份,1999年
金銀平文琴不僅在日本被視為國寶一般的存在,即便在中國學術界,它長期以來也一直被當做唐琴中的典型器。而且,此琴作為唐琴中「寶琴」的遺存,其璀璨奪目的工藝,也是獨一無二的。
中唐以後,裝飾華麗的「寶琴」慢慢被「素琴」所取代,以至於完全消亡。
有關此琴的工藝,因為普通人難以識別的緣故,此處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平文」及「平脫」的名詞,日本人廣瀨都巽在《平文平脫の解——正倉院の研究——東洋美術特輯》中這樣解釋:
「凡所嵌之金銀片文漆後成為平面者為平脫,花紋浮出者為平文。」正倉院所藏的金銀平文琴,琴身表面的十三個徽點皆鑲以黃金,面板與底板的圖繪(包括底板的銘文)則以白銀鑲嵌而成,以金銀平脫的工藝斲制而出。其表面有金銀平文之人物鳥獸草木花紋。
背面龍池兩側作銀文雙龍,上下點綴花採,風池文樣相同,但易龍為鳳。
龍口下有銘,即用後漢李尤琴銘:「琴之在音,蕩滌邪心。雖有正性,其感亦深。存雅卻鄭,浮侈是禁。條暢和正,樂而不淫」。
琴的兩端兩側,是金文鸞鳳麒麟,間以銀文雲鳥花蝶,金銀交輝,甚形璀燦。
光是上面幾個細節,就已經讓人驚嘆。關於金銀平文琴的產地,主流意見比較一致,因為它太奢華了,日本人都不敢自認他們有那樣高超的技術足以制出。
日本著名音樂學家林謙三在其名作《東亞樂器考》一書中,他這樣寫到:(金銀平文琴)是證明今日遺存古琴多缺乏裝飾而古代確是施裝飾的有力資料。金銀平文琴,方形區畫內,畫有坐在樹下的三個道士,其中一人彈著琴;散布在方區之外的人物,也有一人彈著琴。這都是置琴滕上而彈的。又殘缺的密陀繪盆(盤)上也畫有彈琴的童子。
唐琴的規格池內有墨書:「清琴作兮口口」,鳳池內有:「乙亥元年」「季春造作」字樣。乙亥當開元二十三年,或當貞元十一年。附屬有殘弦五條。又獻物帳裡所見平脫梳箱中,存有琴弦(白、斑、附有中弦、小弦的木箋),是考察唐代琴弦的遣制的寶貴資料。
在書中,林謙三默認金銀平文琴是產自中土。由於《獻物帳》中記載此琴於「弘仁五年(814)十月十九日出陳」,因此林謙三將琴上的「乙亥」紀年從最靠近公元814年之前的兩個年份中選取,一個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或當貞元十一年(795)。其實,這個邏輯未必成立,簡單來說,為什麼他就不能是高宗上元二年(675)。或者,憑什麼只能在唐代的乙亥中選取。基於此,漢學家高羅佩根據琴身圖像及銘文,推斷「天幹地支中的乙亥代表的是北魏時期裡的一年,也就是公元435年或495年」。他認為金銀平文琴確實是在中土製造,但它只作為一種禮器的象徵,並沒有實際演奏功能。
有意思的是,此琴的裝飾頗有些西域趣味,在界外樹下,有兩胡裝人士。傅芸子先生在《正倉院考古記》中寫道:「琴本非胡樂,而帶西域趣味,苟非唐人,恐無此大膽。」
總的來說,金銀平文琴應為中土所制,無論是其工藝還是裝飾趣味都反映出這一點。只是其具體製作年代還有待考證。不過,不管怎樣,這也是少有的中古時期裝飾奢華的寶琴的珍貴遺存。此次展出,是時隔二十年後的再度亮相,能一睹原物,機會實在難得。
鳥毛立女屏風
北倉44 鳥毛立女屏風 全6扇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上次展出時間
第2・4・5・6扇(2014年)
第1・3扇(1999年)
這幾幅唐時期的美人屏風畫,全屏共六扇,未連接,已不知原初序列。每一扇都繪有一名貴族仕女,或立或坐於樹下。其中三扇為站立的姿態,三扇為倚坐在石頭之上的姿態。它們是正倉院所藏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人物畫。不僅在於其畫技精熟,線條流暢簡勁,率意飄逸,意態飛動,顯示出「神品」的氣質。而且畫中的這些女像是 「仕女譜系」中不可或缺的圖像資料,幾乎成為日本國內及國際每一位研究唐代及同期文化,以及與屏風,仕女,服飾,化妝等等相關內容的範本。
比如,這些女子臉上的妝容正是唐五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
翠鈿」。這是一種傳統化妝方式,主要是女子施於額頭、眉心、兩鬢,也即花鈿妝。以材料和顏色不同而又有別稱,如金箔製作的為金鈿,翠綠色羽毛製作的為翠鈿,黃色材料製成的則為花黃。
早期,對於此屏風畫的命名還比較混亂,因為人們不知道它們表面曾經粘有羽毛。直到江戶時代的寬正四年(1792 年)十二月,與柴野慄山,住吉廣行同行去往東大寺拜訪的屋代弘賢,看到了在元祿時期修理之後,從正倉院拿出被特別放置的鳥毛屏風。寫下了下面的感想並歸結成集《至幸之道》。
「今天在龍松院,大佛殿西面的處所,見了寶物。(中略)兩面鴨毛屏風,兩扇都是紙本墨線勾勒,上貼鴨毛,經年剝落,看著殘破的墨線,依稀可以認出其中的漢字為:『種好田良 易以得谷』(種好良田的話,就會有好的收成。)這些字是元祿六年(1693 年)御開封那年修復時就有的,文字的字形浮現其上。(中略)通過外面的鴨毛的掉落的空隙,字形會慢慢地被辨認出來。那麼,這面屏風是大唐還是大和的物件呢?如果是人,看見了會想起,如果是畫,想著有文字記載就最好了的時候,我看見了文字。試著讀一讀是『天平勝寶三年十月』看來這是可以考證的物件了。」
由於時間久遠,當時又缺乏檢測手段,屋代弘賢錯把鳥毛當做鴨毛。直至明治時期(1868年—1912年)的寶物調查時才發現屏風表面殘留的其實是羽毛。在當年記錄捐獻物品的《國家珍寶帳》中,明確有「屏風一百疊」的記錄。這一百帖屏風包括「畫屏風二十一疊 鳥毛屏風三疊 鳥畫屏風一疊 」等,鳥毛屏風又包括「鳥毛篆書屏風六扇、鳥毛立女屏風六(扇)、鳥毛貼成文書屏風六扇」。這六扇屏風被認定為當屬這三帖鳥毛屏風中的第二項。
毛裙
以羽毛來裝飾衣裙,恰巧源自唐代安樂公主。《唐書 | 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喜歡穿著鳥毛織就的裙子,號稱「毛裙」,這種裙子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顏色,因此大受官宦人家的追捧。當時「毛裙」風行一時,導致山中的奇禽異獸被搜捕殆盡。鳥毛立女屏風可能正是追逐這種趣味。
關於此屏風產地,在昭和時代的調查中,正倉院曾對鳥毛屏風的羽毛進行了螢光反射測定。在與中國和朝鮮產錦雞的對比實驗中,發現只有日本產山雞與屏風使用羽毛的反射光譜相同。
昭和 32 年(1957)發表的《書陵部紀要 第八號》中作了這樣的結論:「這面屏風的鳥毛大都脫落,僅是中央附近樹幹的一處,立女手指下端一處存留有羽毛的殘片,其中樹幹的羽毛殘片差不多都呈現褐色,色調與日本產雉雞與山雞相似。在對相似的亞洲錦雞等羽毛的紅外線照射比較中,東亞大陸產的高麗雉雞、蓑雉及鴨的羽毛都呈褐色和黃褐色螢光反射,只有日本產的山雞腰部的金褐色羽和立女屏風的羽毛殘片呈灰色螢光,所以,立女屏風中央樹幹的一部羽毛殘片是日本山雞羽毛的一部分。」
鳥毛立女屏風的樹石細節
傅芸子先生注意到在天平勝寶四年(752)的古記錄中,有「正六位下行……秦伊美…次」的字樣,由於當時有大量從中國或朝鮮東渡日本的「歸化工匠」,這能從他們的名字中看出端倪,進而,傅先生懷疑所謂秦某某的人,正是當時在日本居住的歸化唐人。他們有參與屏風的指導或製作。
這六扇屏風全部展出,也極為難得。昭和五十六年(1981)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寶物特別展》展過一次,再就是1999年,同樣是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全品。此次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全品展出,是二十年來的首次。
紫檀金鈿柄香爐
南倉52 紫檀金鈿柄香爐 1柄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長39.5 高7.6 爐徑11.0
上次展出年份,2007年
「香爐」,焚香之器,也稱為「香爐」、「香壚」或「薰爐 」。在法華經第五「分別功德品」、金光明最勝王經第六、淨飯王般湼盤經、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傅弟六等典籍裡,都曾提到「香爐」的事。「香爐」是「三具足」之一;所謂「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須經常安置的「香爐、花瓶、燭臺」等三種供具。「香爐」也是大乘比丘們,必須經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
南北朝以來,香爐的制式一般為鵲尾爐和獅子鎮柄手爐。
鵲尾爐各部位名稱
圖自《林梅村 郝春陽|鵲尾爐源流考》
這種佛教行香法器始見於公元前 1 世紀前後中亞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南部),中國鵲尾爐則從犍陀羅佛寺流行的長柄香爐演變而來。不同的是,犍陀羅長柄香爐採用環首或動物形手柄。
正倉院藏的這一款正是唐代以來長江、黃河流域還流行一種獅子鎮柄手爐。此香爐珍藏於沉香製成的收納箱中,可見其被珍視之程度。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一柄各部分均為鑄銅製的獅子鎮柄香爐,傳為聖德太子用過的法器。正倉院此柄獨一無二的地方在於其手柄為紫檀所作,同時也有很多華麗的裝飾,比如,在火爐和支撐結構的臺座,圖案表面鑲嵌著金鑲嵌的花卉、蝴蝶、飛鳥等,鑲嵌有伏色的水晶等。
局部細節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北倉1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 1領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縱145 幅262
上次展出年份,1987年
天平勝寶八年(756年),這一年唐玄宗被迫退位,而日本的聖武天皇駕崩。6月21日,光明皇后向東大寺奉納了聖武天皇生前珍愛的寶物數百件以上。這就是正倉院《東大寺獻物帳》及大部分寶物的由來。此袈裟正是獻物帳所載,應該是聖武天皇的遺物。它以不規則的方式裁斷紅、藍、黃、綠、茶等的平絹,然後用針線縫合而成。以匹配天皇的規格。
局部細節
螺鈿箱
螺鈿箱
中倉88 螺鈿箱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徑25.8 高8.4
上次展出年份,1999年,2009年
這又是一件奢侈的螺鈿器,唐代是螺鈿工藝實踐的高峰。這件螺鈿箱以木為胎,表面布塗黑漆,施以螺鈿,貝殼上又鑲嵌彩色水晶,組成唐花、雲鳥等紋樣,極其華麗。
局部細節
紺玉帶
紺玉帯
中倉88 紺玉帯殘欠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現存長156 幅3.3
上次展出年份,1999年,2009年
上條螺鈿箱裡放置的正是這條看似平平無奇的腰帶,實則是當時的腰帶所能達到的最高等級。皮帶上所謂的「紺玉」,即青金石,這不是普通的石頭。章鴻釗先生在《石雅》一書中還寫到「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燦,若眾星之麗於天也」。故古人尊青金石為天石,用於禮天之寶。
腰帶在唐代也是很能體現身份的存在,《安祿山事跡》卷上記載,安祿山天寶年間密謀反叛時,「潛與諸道胡商興販,每歲輸異方珍貨計百萬數」。「遂令群胡與諸道潛市羅帛,及造緋紫袍、金銀魚袋、腰帶等百萬計,將為叛逆之資,已八九年矣」。將「腰帶」作為「叛逆之資」來儲備,足可見其地位之重。
禮服御冠殘欠
北倉157 禮服御冠殘欠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上次展出年份,2002年
正倉院寶庫所收藏的聖武天皇、光明皇后、孝謙天皇的「御冠」以及諸臣的禮冠全品今已不存,只剩下各種零件遺存。天皇即位時,「御冠」雖作為禮冠的範本被數度使用,但據傳在鎌倉時代「出藏」時,遭遇事故而受損。參照附屬木牌的記載,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御冠於天平勝寶4年(752)、在「大佛開眼會」上被使用的可能性很高。從遺留的殘件裝飾來看,它們採用了國內外的多種珍材,從中可以了解當時國際間交流的大背景。
局部細節
赤漆文欟木御櫥子
北倉2 赤漆文欟木御廚子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總高100.0 幅83.7 深度40.6
上次展出年份,1998年(東京・2009年)
這件柜子主要收納天皇夫婦的私人用品,比如刀具、腰帶、笏板等衣裝用品。當然,還有一些遊戲具,比如雙陸棋子骰子、念珠等。作為自天武天皇、持統、文武、元正、聖武、孝謙以及歷代天武系天皇相傳至今的珍貴文物,《國家珍寶帳》將其作為當時的樣式之作來著錄,可以認為其展示了7世紀晚期的風格。
局部細節
金銀花盤
南倉18 金銀花盤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徑61.5 高13.2 重4496
上次展出年份,2009年
這件銀盤無論是體量還是工藝都算是正倉院藏品中的佼佼者。此銀盤的造型、 紋飾和鏨文 , 不僅在日本正倉院所珍藏的銀器中為一件孤品 , 而且在中國迄今為止也尚未發現一例與此盤相同的銀盤。不過考古發現中倒是有一些紋飾及工藝與之類似的出土。
此盤鏨文「
宇字號二尺盤一面重一百五兩四錢半」,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本土製作,直至1958年春 , 在陝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了 1件銀碗 , 上面鏨有 「
宣徽酒坊宇字號」 字樣。由此可見 , 正倉院銀盤和耀縣銀碗這兩件器物 , 都應該是中國唐代官營手工業作坊 「
宣徽院」 生產的產品。
而且,正倉院金銀花盤的整體風格與中亞地區發現的銀盤資料也很相似,可見中國唐代金銀器製作工藝技術也受到了中亞地區金銀器工藝技術的極大影響。這也是文明交流的成果體現。
局部細節
獻物帳
北倉161 天平寶字二年十月一日獻物帳
藤原公真跡屏風帳
第71回正倉院展展品
本紙縱28.8 全長85.5 軸長31.3
上次展出年份,1997年
第一批便是記錄650件品目的《國家珍寶帳》,同時還有向盧舍那大佛捐獻60種藥物的《種種藥帳》。
再一批捐獻的是王羲之、歐陽詢書法屏風等82件珍寶,製成《屏風花氈等帳》,可惜右軍及歐陽公書法如今不存。
接著光明皇后分兩次捐獻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帖,以及其父藤原不比等寫的屏風。製成《大小王真跡帳》和《藤原公真跡屏風帳》。
本次奈良展出的正是《藤原公真跡屏風帳》。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特展中展出的則是《國家珍寶帳》的墨跡。
讀到這裡,我們大概能了解,
正倉院的文物產地其實有很多可能。也就是說,它們未必都是來自唐代的中國,這其中的明確結果,需要結合文獻及現代科學的檢測。不過,有一點也可以確認,那就是當時的日本學習唐朝的決心,很多東西都是亦步亦趨,以至於難以分辨。至於這其中有哪些差異,相信今後的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面世。
再一個就是,正倉院的管理雖然嚴格,一千年來也有很多改變。比如前面講到,
六扇鳥毛立女屏風就曾多次轉移位置,已不知道原來的序列。近代以來,官方也在進行保存·修理·仿造的努力。很多文物也面臨原始信息丟失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
正倉院文物修理現場
©東京國立博物館
更多相關閱讀:
河北博物館——名窯名瓷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於Mrs Haoo 如涉及侵權即刪!
獲取古玩拍賣信息請關注典藏君公眾號
guwan1998
廣告和其他拍賣業務合作請聯繫微信
添加撥打:15201921803(或添加微信號:guwanyuansu)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立即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