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語學習的問題目前引發很大的爭論。其實,這要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是不會有這種爭論的,因為那時候國家迫切需要,意見很統一。今天,中國已今非昔比,甚至中國的發展都引來曾經優越感爆棚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嫉妒,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英語這門學科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它的副作用正在顯現。
一、壓制民族精神
這一點李老師絲毫沒有誇張的意思。試想,把一門外國語言看得比自己的母語還重要,各種場合幾乎都以英語好不好為準繩,那麼毋庸置疑,語文肯定會受到「不公正對待」。其實,這一點我們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後我們對待外國人的態度來理解。
可以說,自開放以來直到最近這些年,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一直存在,當年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怒砸出口給外國人不合格,然後國人自己想購買使用的「二等」洗衣機,就是告訴我們:憑什麼給國外的東西就得好,咱自己使用的就得差?
如果說那時候是咱落後,沒辦法,為了招商引資不得已為之的辦法,那麼今天呢?今天咱還需要這樣嗎?隨著中國實力的提高,我們國家也慢慢取消了原來給予外國人或者企業的優待,這讓他們「很不爽」,因為他們習慣了以前的好日子。把原來的不公平當成一種正常 。反觀我們,似乎適應了原來的「低質」,突然來個公平待遇也有點不自然。
這些表面做法無形之中都在壓制著我們的民族精神,看看各種廣告要是請了外國人就似乎高大上,會說兩句英語的在之前就被認為了不起,房地產要是取名比較「洋氣」蓋的房子就好賣。久而久之,我們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共識:外國人比咱厲害,理應比咱優越,為何今天媚外的人不少,不言自明,英語這門語言「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二、降低文化自信
日本這個國家和中國相反,日本的轎車工業在世界上都十分厲害,其它電子行業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我們會發現,日本國民無論是開的轎車還是使用的電子設備都是最好的,至少和出口給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是相同的。其次,「二等」產品或者「三等」產品出口到東南亞、非洲甚至中國地區。
這是為何?因為自信。儘管二戰成為戰敗國,但是他們對自身的科技實力,文化實力很自信,甚至為了保護他們的這種自信,不惜對那段歷史進行「掩蓋」。
為什麼今天咱們會把文化自信喊出來,不就是因為長期不自信嗎?對我們的產品不自信,對咱們的文化不自信,對咱們的科技不自信等等。各種外國大片,好萊塢文化我們多少年輕人趨之若鶩,為之叫好。
別人有長處,咱要學,這沒問題,但是不能把別人的弊端也當長處,把咱們自己的優點給忘了吧?英語學習,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投入,很多父母一直到高中都在給孩子報英語輔導班,語文從來沒有。這樣大家怎麼不會重視英語而輕視母語呢?
不是說語文天生就幹不過英語, 語言都是一樣的,關鍵是引導,關鍵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試想要是語文和英語咱們的做法反過來是不是就會是另一番風景?
三、增強科技實力
今天,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但是不強,因為好多核心的東西都在別人手裡攥著,而且還不賣給你。這種卡脖子的痛苦估計還會經歷較長時間。為什麼我們的科技核心競爭力總上不去?
近期,外國一些反動政客說了一些我們不願意聽的「大實話」,他們說:不要讓中國人關注科技,讓他們關注文化,娛樂。一家華為企業就讓他們窮追猛打為何?因為華為在搞基礎框架,在搞和他們一樣的東西。為何不打壓阿里巴巴,不打壓騰訊?因為那是上層應用市場,核心都在他們手裡攥著,無傷大雅。
這才是他們打壓華為的真正目的,因為一旦華為掌握5g,6g,晶片設計等核心的內容,那麼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利潤最大的一塊就砸這裡。什麼影響國家戰略安全,危害美國國家利益,咱真要聽進去才行,那不是藉口,人家說了實話而已。
這根英語有關嗎?當然有,大家想想,英語學習從小到大,佔用每一個孩子多少時間?課上、課下、學校、校外輔導,一天當中相當一部分時間給了英語,為何,高考150分,這就是指揮棒。如果要是50分呢?答案不用我說了吧。
學習時間總是有限的,此消彼長,英語時間少了,語文、物理、化學自然就多了,不要小瞧這一天天地量的積累,時間久了就會是今天這種科技落後的質變。
綜上來看,把英語變成選修,有利於增強民族精神,有利於提升文化自信,也更能夠促進我們科技騰飛,利大於弊。我不反對學英語,我反對過度學英語,我們感謝那個重視英語的時代,但是我們更重視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