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哪一種音樂」,在當年音樂BBS和聊天室剛興起的時代,這可是樂迷之間交流的一個標準問題,當時的回答可能是:民謠、電子、英倫、實驗、哥特、死亡金屬……最多10幾種。可今天當你再煞有介事地提起同樣的問題,弄不好會被人覺得老土。樂評人振振有詞地認為,音樂分類主要是為了商業銷售,不利於培養良好的音樂品味;而自尊心強的音樂人大都討厭被歸為某一個類別,他們常說類型毫無意義,不想被打上標籤。
在這個音樂變得混血的時代,分類已經沒有意義了嗎?很多熱衷於發掘新鮮事物的音樂發燒友肯定不會同意的。實際上,當前的音樂類型新名詞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複雜,甚至有些黑色幽默的水平了。如果你熟悉當下最領先的音樂流媒體服務Spotify,你可能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用黑科技來發掘和創造更多新音樂類型:
黑科技下的1387種音樂
你會把Justin Bieber歸類為流行歌手還是「波普聖誕」?「綠洲」玩的是搖滾還是「電燙」(Permanant Wave)?把Ed Sheeran稱為「新式柔和」(Neo Mellow),Alabama Shakes樂隊稱為「頓足和叫喊」(Stomp and Holler),把才女Grimes叫作「墳墓浪潮」(Grave Wave)、「大都市波普」(Metropopolis)、「新盯鞋派」(Nu Gaze)……你覺得怎麼樣?
▲Alabama Shakes
Spotify的「數據鍊金師」Glenn McDonald可以驕傲地宣稱自己就是這些奇奇怪怪新詞的發明者。他的公司採用了一種複雜的算法分析超過6000萬首歌曲,並為它們分類,精確到分子水平。現在總計有1387種分支類型的音樂了。
最終,這一「黑科技」讓我們能從新的高度來明確地回答一個古老的,讓人為難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你喜歡哪一種音樂?」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音樂,有意思極了。」McDonala說,「我想在某一個地方找到5或10支樂隊,但最終卻發現了200支,這種情況實在多得驚人!」
▲the Echo Nest
Spotify的音樂情報部門叫「回聲巢」(the Echo Nest),他們用一種叫「傾聽機器」的工具對歌曲進行分析。分析的根據是若干音樂元素的數字特徵,這些元素包括節奏、音響性、能量、舞蹈性、節拍強度、情感基調等。
把這些數據放到一塊,就能識別出不同類別、地區的音樂所具有的聽覺特徵。McDonald將這種細微的聲音區別進行了視覺呈現:在everynoise.com網站上,以光譜的形式為音樂劃分地圖。一般來說,地圖上端的聽起來偏機械化,底端的更富感情,大氣沉穩的在左邊,活潑跳躍的在右邊。
▲everynoise.com
工具仍然在進行改良,它能顯示出魁北克嘻哈音樂和芬蘭嘻哈音樂的細微不同之處,或者是對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音樂,比如泰國小清新和西班牙新浪潮進行跨界比較。「屍體碾」、「墮落天使」、「電狐」……你如果感到好奇,只要點擊相應文字就可以試聽了。Spotify的用戶也能享用相同的功能,只要在Spotify的搜索欄輸入「genre:」字樣。
有時候,電腦會把班卓琴和人聲搞混,僅僅是因為庫裡沒有足夠的班卓琴採樣資料。還有,印尼Dangdut音樂被歸類為美國鄉村音樂的親屬,McDonald說這是因為電腦沒有可以解釋方言發音的協議。
「人們或許會想像,這個工作就像是金屬人形機器人坐在椅子上,戴著銀色耳機,聽著歌,呆呆地點著頭,然後做出他們的機器人判斷,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這裡面沒有感情摻入。機器不會假裝自己是人。」
「機器只是試著找出一種數學方法,去接近人類從音樂中獲得的效應,以使得結果是智能的,值得信賴的。」
一旦機器定義出一些音樂的近似之處,這時候就需要人工介入,對音樂分支進行研究,或是造出新的名詞。這個任務常常就是落在McDonald身上。這可能會讓人很惱火,一種音樂分支可以逐漸被劃分成更小的部分;比如說「獨立流行」,就已經被分為「顫抖流行」、「獨立網紗流行」、「以太流行」、「獨立模糊流行」、「盯鞋流行」,等等。
分析了這麼多音樂的細枝末節,McDonald得出一個結論:雖然說這個世紀裡音樂的混血達到了猖獗的地步,但在音樂種類之間仍然存在著特別的不同之處。
「我不覺得音樂類型這個概念已經消失了,就像烹飪技術還沒消失一樣。融合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就好像你能找到韓式玉米粉卷餅的地方,但並不表示就沒有韓國菜館和墨西哥菜館了。」
由Spotify創意的新音樂類型
#貓步#(Catstep)
▼
溫哥華的電子舞曲廠牌Monstercat足夠獨特,以至於那標誌性的聲音產生了他們獨有的以貓為主題的音樂分支。代表藝人:Draper、Mr Fijiwiji、Tristam
#深度落日沙發音樂#(Deep Sunset Lounge)
▼
通常,McDonald用「深度」這個詞來限定某一類型中最小眾的異類精英。在這裡,這個詞是指只有「特別懂行的人」才了解並欣賞的聚會放鬆音樂。代表藝人:Ben Miller Band、the Kingston Springs、Milkdrive
#史詩核#(Epicore)
▼
「巨大的,咆哮一般的」,似乎在每一部電影預告片裡都會遇到的那種音樂,McDonalad有這麼一種簡略說法。
代表藝人:Steve Jablonsky、Thomas Bergersen、Jo Blankenburg
#實驗室#(Laboratorio)
▼
「讓人感覺好像是用燒杯製作的音樂」,McDonald有一次看了冰島樂隊Amiina為Sigur Ros暖場,就造了這樣一個新詞。
代表藝人:Moondog、John Zorn、Laurie Anderson
#頓足與削減#Stomp and whittle
▼
和「頓足與叫喊」的藝人比如Lumineers和Alabama Shakes風格接近,但又稍微有區別,給人感覺不是那麼強勢。代表藝人:Royal Teeth、the 1900s,Creeping Weeds
@TheGoodMusic 音樂頻道來了!
由《The Good Life優仕生活》雜誌呈現,將音樂與商業、科技、當代地理串聯
請在新浪微博關注@TheGoodMusic
原作者 | Nick Patch
編譯 | 楊昊
推薦閱讀歡迎關注
《The Good Life優仕生活》微信號
▲▲▲
盤點2015-2016最不容錯過的歐美電影
這是2016年的第一波Instagram圖片
來一趟乘著火車環遊地球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