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演員吳彥祖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近日因闌尾炎復發而前往醫院進行手術,以杜絕後患。躺在病床上的他戴著口罩,眼神疲憊,手臂上的輸液管更是清晰可見。見此情形,不少網友則紛紛留言安慰吳彥祖要好好休息,並祝願他早日康復。
這不是阿祖第一次遭遇闌尾炎了,2019年3月,他就已經和闌尾炎「打過交道」。不過當時他以為自己只是食物中毒,所以疼了三天才去醫院就診。那次闌尾炎情況非常兇險,他的內臟已經化膿,醫生甚至表示如果再晚一些,他就有可能喪命,可以說是九死一生。
這次醫生給吳彥祖進行了闌尾切除手術,現在他在家靜養康復。雖然面容憔悴,但他還是保持了不錯的心情,自嘲「患兩次闌尾炎的機會有多大?我覺得我今天應該買張彩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誰誰犯了急性闌尾炎,去醫院把闌尾切掉了,說起來就跟剪指甲一樣輕描淡寫。
另一方面,身體裡放著這麼一個隨時「自我代言」的闌尾,要不要趁它「造反」之前切掉,也是個讓人兩難的選擇。
而且在民間,還有幾種說法你可能也聽說過:
「人家國外小孩一生出來闌尾就切了。」
「反正也沒用,得了闌尾炎還遭罪,不如切了。」
「劇烈運動會導致闌尾炎。」
「只要得了闌尾炎早晚得切。」
這些說法正確嗎?接著往下看,你會發現,闌尾炎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闌尾在人體的位置,可以用偏安一隅、毫不起眼來形容。以至於在做闌尾手術時,你要不仔仔細細找,都可能發現不了它。總之一句話,闌尾的存在感著實有點弱。
它很像一條蚯蚓,「寄生」於盲腸的根部,是根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盲管,這樣的結構就導致闌尾很容易出問題。這條「蚯蚓」的位置多變,一頭被固定,身體卻四處亂動,在360°範圍內的任何位置,闌尾都可能存在。而且隨著盲腸的移動,它也跟著忽上忽下、左右搖擺,完全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當然,大多數時候, 它還是老老實實呆在人體右下腹部的。
可位置多變,就導致了闌尾炎初期,患者臨床的表現各不相同。最典型的症狀是右下腹壓痛,或者伴有噁心嘔吐、腹瀉、胃痛(所以當時吳彥祖以為只是食物中毒),但也有極少數表現為左下腹痛。臨床上,如果是典型的闌尾炎,年輕的實習醫生都能診斷;可要是不典型的,就連教授專家都難以立刻下診斷。所以闌尾炎雖然是個常見病,但也容易出現誤診、漏診。
闌尾炎是外科常見及高發病之一,以青年最為多見,男性多於女性。而且有個「自來熟」的特點,理論上,每個人都有概率會得。細究闌尾炎的病因,又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是急性闌尾炎,由於闌尾很細小,有進沒出,腸中的異物(如糞塊、果核、毛髮團塊、腸道寄生蟲等) 就容易掉入腔內堵住出口,這時候闌尾裡再分泌液體後,管腔壓力就越來越大,最終會壓迫闌尾,導致充血水腫、發炎,甚至因為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穿孔等。同時,管腔內的細菌也會「趁虛而入」,侵入受損黏膜,引起感染。
另外,腹瀉、便秘等胃腸道功能障礙會引起內臟的神經反射,也會引發闌尾的肌肉和血管痙攣,進而導致急性闌尾炎。
慢性闌尾炎則大多是急性闌尾炎消退後遺留的病變,比如病灶未能徹底除去的殘留感染,加上病情遷延不愈而導致的。這次吳彥祖的第二次發病,就屬於上一次急性闌尾炎的後遺症。
有人害怕闌尾早晚會發炎,留著又「沒用」,於是選擇提前切除掉。
但也有很多人會有疑問:闌尾好歹也是人體的一個器官,「存在即是合理」,切掉它對身體有沒有影響?
闌尾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這就揭曉答案!
實際上,闌尾是一個淋巴器官,它能分泌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促進免疫球蛋白A類抗體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防病毒感染等免疫功能!另外,闌尾還能分泌細胞核多種物質及各處消化酶,剿滅腸道有害菌,產生和保護有益菌!
所以,儘管「人微言輕」、其貌不揚,但是闌尾也是有存在的意義的,可不要小看它。有的人隨隨便便就切掉它,人家闌尾不要面子的嗎?
不過,闌尾的免疫功能和整體免疫系統一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弱。
闌尾的淋巴組織在人出生後就開始出現,12~20歲時達到高峰期,有200多個淋巴濾泡。以後就逐漸減少,30歲後濾泡明顯減少,60歲後完全消失……
嗯?消失?還真是沒什麼存在感啊!但是對於中青年人來說,還是不要隨意切除的好。即使患了闌尾炎,也不一定非要切除,通過保守治療同樣可以痊癒。總之,聽醫生的建議就可以了。
我們的免疫系統十分精密複雜,由多種組織和職能不同的免疫細胞共同組建起了這套「人體防衛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力會逐漸下降,中老年時,疾病也隨之高發。
提前存儲健康的免疫細胞,當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或發生嚴重疾病時,便能重新復甦凍存的免疫細胞,提升免疫力,預防和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