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民宿頭條」,馬上關注
真愛,請置頂
看慣了清宮戲
魂兒早已被亦古亦今的院落勾去
翻遍了《紅樓夢》
心早已在賈母的四合小院中沉淪
儘管四合院遍布大江南北
依然義無反顧的北上
來到了皇城根
終於見到了夢中的四合小院
清晨沐浴著陽光醒來
看著院中的樹影
再逗一逗籠中的鳥
日子便輕盈地從指尖溜走
北京的四合院
少不了的,是那一分帝王氣
包羅萬千
卻又安然、祥和
院中的長廊
是獨惹人鍾愛的一處角落
不是因為它的古樸
而是因為走在長廊中
能清晰的感受到一絲莊重
一絲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莊重
朋友納悶為何對四合院情有獨鍾?
她不知道
庭院的那一種氣質最是迷人
一種不顯山不露水
走進去卻自成天地的高貴
與南方庭院形制高窄的天井院落不同
北京四合院內院方闊,光照充足
是一個備受陽光寵愛的幸運兒
幸運的享受著時代的洗禮
幸運的隨著奮進的時代前行
漫步在庭院中
腦海中不時會閃現過這樣的場景
三五好友
圍坐在小桌前
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那該是何等恣意的時光呀
又或者
小桌對面的兩人是至交
桌上擺著膠著的棋局
桌兩邊的二人
卻並不著急結束這場廝殺
他們歡喜的
只是和知己靜坐一刻鐘的閒適
之前對四合院只是淺淺的愛
看到院落格局的那一瞬間
終於知道自己為何如此迷戀北京的院落
是那般分明的格局的吸引
也是心底對秩序的一種敬意
牽引著自己前行
雖然沒有親歷過庭院中的生活
但看著院中的角落
上一代人飼鳥養魚的日常
像電影一般出現在腦海
是那般淡然,儒雅
清代有句俗語: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小姐胖丫頭」
可謂寫盡了老北京人在四合院中的閒適
難怪遇見的大多數北京人
身上總有一股無所謂的大男子氣概
在我們的印象中
四合院的建築形式大多是呈「口」字形的
然而並非如此
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形制規整
設計十分講究
有門屋,有影壁,有廳堂
有遊廊,有廂房,有深閨.
關上大門,自成一統
一般來說
整個建築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
「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
「目」字形的則稱為三進院落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窺其堂奧
其中最完整、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是三進院落
身邊的長者曾經說過
四合院是極其講究風水和尊卑等級的
長幼有序,各居其室
白天是其樂融融的場景
夜晚是歲月靜好的安寧
人間的清靜與熱鬧
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溫情的小院裡
歲月變遷
四合院也在時代的洪流中
艱難的生存
高樓大廈的間隙
四合院的落寞
是再也掩飾不了的一種無奈
有時候四合院也會熱鬧一會兒
那是在秋日的午後
總有一些老者
帶著自己心愛的茶壺
來院中呆上片刻
老人的眼角
有飽經風霜雨雪之後的釋然、從容
夜幕降臨
昏黃的燈光中
四合院像遲暮的老人那般
迷一樣的
靜靜立在那一處角落
「庭院深深深幾許」
徜徉其中
仍然能感受到
一種濃濃的東方古韻
洋溢在四合院的每一處角落
傳媒大亨默多克贈送給前妻鄧文迪的一套價值上億的四合院
像良師益友那般
上等的四合院
也是需要一番尋覓的
尋到那一刻的欣喜
宛如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的歡喜
真實,而又自然
物慾橫流的年代
就算是莊重的四合小院
也忍痛更新了一下自己的血液
居住亦可,觀賞也無妨
有時候也會捫心自問
到底是觀賞型的四合院好一點呢
還是居住型的四合院略勝一籌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
心裡是沒有答案的
那是一個很平淡的日子
只是因為在北京二環內的某處四合小院裡
呆了一個晝夜
便知道
心底鍾愛的四合院到底是何等模樣
那是來北京之後
很難得的一天
難得是因為沒有人打擾
可以喝著茶,翻著喜歡的書
悠然地渡過一整個下午
回到寫字樓之後
時常會回想起在四合小院中的那個午後
一個人
享受著陽光的愛意
安然而又恬靜
進入民宿行業以後
採訪過不少的民宿業主
他們不約而同的把四合院
選為自己心目中的「中式豪宅」
也是!
四合院是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凝聚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也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
「撫琴聽流水,閒坐觀春秋」
整個北京城的景色
都敵不過這四合院裡的點滴細膩
有機會,一定要再去四合院裡走走
重新再認識一下這座有故事的城市
圖片:部分源於網絡
註:本文由MST內容支持計劃贊助
想認識全國各地美宿主人?
掃二維碼加群主,邀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