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州印象最深的一直是拙政園、留園這些著名的蘇州園林,還有虎丘、寒山寺等名勝古蹟,很多次去蘇州,也總是去這些著名的景點。
對於平江路,卻最近才在網友的推薦中得知,這是一片歷史文化街區,據說保留了原生態的蘇州民居和蘇州人的生活狀態,於是決定用一個雙休日,去看一下這個自認為熟悉的城市的陌生之處。
查了一下百度介紹,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
平江路歷史街區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堪稱古城縮影,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並至今保持著活力。
驅車兩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蘇州,在市中心的一片繁華中,我們找到了安靜的平江路,在網上訂了平江客棧,據說這座大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宅院深深,讓我們在第一時間感受了老蘇州的味道。
安排好住宿,我們走去附近的定慧寺巷口的滿江雨吃了晚餐,一家很不錯的餐廳,平價,味道也很好,在這裡安利一下。
吃好晚餐出來,慢慢踱回平江路,街上很熱鬧,很多市民在逛街,也有一些坐在路邊的長凳或者柱墩上納涼。
這兩個美女貌似雙胞胎,還是閨蜜裝?
穿過繁華的幹將路,我們又回到了平江歷史街區。
平江歷史街區以南北走向的平江路為主路,包括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諸多狹小的街巷,懸橋巷獅林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丁香巷、大小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可能有著長長的故事。
據說洪鈞和賽金花當年就住在這裡的懸橋巷29號,一代才子佳人的故事留傳至今。
展眼望去,懷疑那個在窗邊彈唱的就是那個風韻優雅的賽金花呢!
華燈初上,點點燈火將平江路點綴得安靜典雅,與一街之隔喧鬧的觀前街有著天壤之別。
遍布路上很多小店,每一家都有讓你進去小坐的衝動,這是一個適合慢慢品味的地方。
沿河的小店將桌凳搬到河邊,三五好友在室外對酌暢談,人生樂事,也算是其一了!
沿著平江路走了多時,我們便穿進旁邊的一條小巷,在這裡看到了初見書房,位於衛道觀前3號禮耕堂。
初見書房成立2014年,是一個將實體書店美學人文文化創意多元休閒融於一體的微型書店。
據說現在已經開了幾家連鎖店了。
古色古香的氣息,值得一賞。
夜漸漸地深了,我們帶著少許的疲憊回到了客棧,房間的裝修依稀一些舊時的風景,在這裡體會一次深宅大院的味道。
半夜裡稀疏的小雨伴著我們入夢,清晨醒來,雨已漸止,推開窗戶,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經過雨水滋潤的樹葉也分外鮮嫩。
滿血復活的我們,1、2、3,出發!
平江路有1600多米長,整個街區密布各類歷史建築,很多都已闢為經營場所,我們沿路逛去,也只能走馬觀花。
客棧門口的這幢古宅使用了一些現代元素進行了改造了,可惜是餐廳已經歇業,但是外觀的改造還是挺好的。
這裡也是大運河遺址點之一,在平江路的北起點有這個世界遺產碑。
這裡是汪氏義莊舊址,現已改造成餐廳,名為「上下若」。
「上下若」,緣起甲骨文中的祈禱語「下上若,授我佑」。
下指的是土地,上指的是天空,所以連起來,字面意思就是「天地會保佑我」,寓意天時地利人和,四方順意。
由於「下上若」讀起來沒有「上下若」順口,所以餐廳命名為「上下若」。
蘇州評彈博物館,吳苑深處,珠落玉盤,喝一壺茶,聽一曲評彈,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古街、古巷、小橋、流水、人家,青磚黛瓦,江南水鄉的韻味猶存。
路上一家家的店鋪,各具特色,走得乏了,可以進去坐坐歇歇。
不進去,坐在沿河的條石上看看,也是一種享受。
街區的房子很多都保留著原始的本色,白牆上透出的黛青顯示著歲月的痕跡。
沿著平江路兩側的小巷隨意走走,也能收穫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胡廂使巷節孝坊,建於同治年,於2014年修繕
唐納故居,位於胡廂使巷25號西弄,正在修繕
很多新人選擇這裡做婚紗照的拍攝地,祝願這古老的街區也能見證他們長久的愛情。
整個街區都還住著市民,說平江路還「活著」,正是這些居住其中的市民就是「活著」的樣板,他們給這個街區帶來了生機,而不是一個死板的商業區。
街巷老宅還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在一個小巷裡問了居民,說是房子的內部都進行了改造,可以享用現代的設施。
這樣一來,既保留了傳統的風味,又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否則對原住民來說也是不合適的。
早起的人們在河邊梳洗打扮,一天的生活就從這裡開始了,河邊還豎立著很多晾衣架,也是街區整治單位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而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美觀。
人們坐在河邊聊聊家常,唱兩首小曲,喝一盅清茶,在河邊或垂釣或勞作,採買的大叔大媽和匆匆而過的行人,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
居民們在這裡休養生息、頤養天年,安靜地度過人生,就象這平凡古樸的平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