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袁敏(後排右二)和他的團隊成員每月定期為60歲以上老人義剪
鄧莉萍 文
「喀嚓喀嚓……」4月13日,筆者走進袁敏所在的理髮店,只見他嫻熟地拿著剪刀正為一名老人理髮,邊剪還邊和老人聊天, 兩人有說有笑。看著鏡子中自己整齊時尚的髮型,老人不禁露出滿意的笑容。
袁敏是個80後小夥兒, 今年28歲,儀隴縣周河鎮神溪村人,現在是該縣一家連鎖理髮店的總經理。從2014年開始,袁敏和他的團隊不僅在店中為老人義務理髮,還走到街頭巷尾、農家院壩、福利院、居民家中,為老人義務理髮。小小剪刀「剪」出了大愛,「剪」出了正能量。
義剪成店規
農村走出的總經理想為老人「做點實事」
袁敏初中沒畢業就踏入社會,在工地上做過小工、餐館裡端過盤子、工廠裡當過工人。2004年,17歲的袁敏從農村老家到儀隴學理髮手藝, 開啟了他不一樣的「剪愛人生」。從學徒到髮型師,從髮型師到店長,從店長到儀隴新政區域的總經理, 再到如今5家連鎖理髮店的股東,十多年來,他不斷磨鍊自己的技藝,並迅速成長起來。
當被問及為何堅持義務為老人理髮時,袁敏坦言, 自己從小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對老人有很深的感情,也能深切體會老人的辛酸。「雖然,我的爺爺奶奶早已離開人世, 但周圍的老人就像我的爺爺奶奶一樣,我很想儘自己的力量給身邊的老人一些幫助,為他們做點實事。」
袁敏發現,市面上大多數理髮店的服務對象以年輕人為主,適合老年人理髮且收費相對較低的理髮店並不多。 當上總經理後,他覺得自己應該為身邊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當他在店裡提出每月定期為老人免費理髮時, 其他幾名負責人都非常贊成,大家都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關愛身邊的老人。於是,從2014年開始,他們在每個月10日這天, 堅持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理髮。兩年來,這個連鎖理髮店都遵循著這樣的「店規」。
不收一分錢
每月定期開展義剪老人紛紛豎拇指點讚
如今,花二三十元理髮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一向節儉的老年人卻大多捨不得, 往往因此止步於裝修華麗的理髮店。2015年,儀隴馨晚秋老年服務中心找到該連鎖理髮店,希望能和他們合作開展義剪活動。袁敏告訴筆者,每月他會從各店輪流安排6名理髮師去做義剪。一年多來,他們到過福利院,到過鄉鎮,也到過社區,最常去的地方是小東山下的小廣場和濱江大道,有時還主動上門給生病的老人服務。「袁總幾乎每次義剪都要去,如果有老人來到店裡,只要他手上沒事兒,大都由他自己接待。他一邊理髮一邊還和老人聊天,把老人逗得很開心。」該店員工趙惠宇對筆者說。
筆者注意到, 到該連鎖理髮店剪髮的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我就喜歡這個小夥子給我剪頭髮。」正在理髮的顧客劉阿姨向筆者連連誇讚袁敏,「現在理髮不僅價格高,好多理髮店還不太願意接待我們這些老年人,態度也不好。這個小夥子不但手藝好,對我們這些老年人也很熱心,理髮還不收錢,我們都有些過意不去喲。」
筆者走訪了袁敏帶人常去義剪的小東山下廣場。「我們周邊的老人都喜歡到這個小廣場上散步聊天,我有好多次都遇到他們免費給老人剪頭髮, 只要我們這裡的老年人願意理髮, 就給我們剪……小夥子耐心挺好的,真正給大家辦了件好事。」家在附近一個安置區的老人姚大文對筆者說。「這些年輕人好呀! 從不嫌我們老年人髒,也不嫌麻煩。我自己剪了兩次了,他們真的沒有收過我的錢,而且剪的髮型我也喜歡。」說起義剪,老人李華春豎起了大拇指。
愛心不止步
堅持義剪之路同時收穫的還有感動
當筆者問及義剪對其生意造成的影響時,袁敏說,他從來沒有計算過得失。現在理髮店規模擴大了, 有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更應該回報當地居民。他告訴記者,理髮店的員工大多是農村出來的孩子,能用這門手藝為傳遞愛心盡一份綿薄之力,是他們對社會的回饋。
堅持義剪不易, 但袁敏也收穫了不少感動。他說,每次義剪都吸引了不少老人,最忙的時候,他們從上午8點半一直忙到中午12點過。 雖然很累,但是每當聽到享受到義務服務的老人不住道謝,看到他們滿意的笑臉,自己就會覺得,不管義剪有多辛苦,做的這些也值得了。
讓袁敏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義剪,在濱江大道遇到一位坐輪椅的老人。那天,老人獨自搖著輪椅來到義剪現場,頭髮十分凌亂。袁敏本想給他剪頭髮,老人卻擺手拒絕,說自己頭髮髒。在袁敏等人的堅持下,他才剪了頭髮,並連連道謝。理髮後,老人久久不願離開,一直陪著他們聊天,讓他感覺很溫暖。「有些老人來理髮時還會給我們帶來茶和水果,和我們拉拉家常,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這讓我非常感動,也是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袁敏說。
只要工作不忙,袁敏都會帶著他的義剪團隊為老人理髮。「只要這些老人有需求,我們就會盡力幫助他們。」袁敏表示,他會將義剪之路堅持下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更多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