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師五十頌略解
巴布拉尊者 造頌
宗喀巴大師 註疏
索達吉堪布 譯講
他原本是一名外道,在佛涅槃後600年出世,生於婆羅門家,對婆羅門教和外道論典了如指掌,智慧超群,在外道中無人能及,每次辯論均可勝伏對方,於是自認為「天下第一」。當時那爛陀寺的佛法非常興盛,經常受到外道攻擊,於是最厲害的班智達守護東南西北四門,以接受外道的挑戰。馬鳴前去辯論時,諸班智達與他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勝,他生起極大的傲慢心,宣稱失敗者要跳入恆河(不同歷史中,說法也略有出入)。後來聖天論師奉師命去與他辯論,徹底取得了勝利。馬鳴決定履行承諾跳河自盡,當時很多班智達勸阻他,並把他留在那爛陀寺裡。他在寺中空閒之餘翻閱了《大藏經》,被佛陀的智慧深深折服,明白自己智慧十分淺陋,實無法與釋迦牟尼佛相較。他還在一本佛經中看到,佛陀早已作過預言,說未來有一個叫馬鳴的人與佛教辯論,最終會失敗。見此預言後,他對佛陀佩服得五體投地,終於醒悟並皈入佛教。
聖天論師告訴他,若想懺淨曾經對佛法的毀謗,就要造一部積聚諸續部教義的論典,還要造一部讚頌釋迦牟尼佛的論典。馬鳴論師遵照囑咐,後來撰著了《事師五十頌》與《三十四本生傳》。他的詩學造詣非常高,唱頌時連馬都聽得懂,故稱之為「馬鳴」論師。尤其是他讚嘆佛陀的《三十四本生傳》(又名《百傳》),收錄了佛陀因地時108則公案,用一棵樹的108個枝葉來作比喻,這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你們有些人未學佛之前,也學過外道、誹謗過佛教,但學佛以後,通過造論、傳法來懺悔也未嘗不可,馬鳴論師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次學習《事師五十頌》,我們依照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滿弟子心願》來講解,其中不乏密續教證的大量引用,對法義的深入了解極有幫助,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即能體會。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每一個佛教徒都耳熟能詳,故在此不作贅述。
此處是讚嘆文殊菩薩。傳記中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均曾在文殊菩薩面前發過菩提心。文殊菩薩雖是一切諸佛之父,但在眾生面前仍顯現菩薩相;雖以愛語安慰所有有情,但在魔眾面前也會現忿怒相;雖住於至高無上的境界,甚至佛經中說他早已成佛,卻甘心做眾生的奴僕。祈願文殊菩薩以稀有的事業、奇妙的功德力恆常護佑我,加持我!
對於如理依止賜予一切圓滿功德的唯一門——《事師五十頌》,我在此盡心盡力而宣說。
「盡心盡力」有甚深的意義:其一,間接表明本論的含義非常深廣,涵攝顯密所有經續;其二,這是一種謙虛語,意即自己也未通達本論的真正教義,但會盡一切力量注釋和宣說。我們作為後學者,不要認為《事師五十頌》只有五十個頌詞就特別簡單,務必要重視其深奧內涵。
有關依止上師的教言,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和《如意寶藏論》、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中均有詳細宣說。諸續之王《大幻化網》中亦云:「最初希求成就者,依止上師而獲得,倘若無有上師尊,無法獲得諸悉地,故當宣說師法相。」
一切共同和不共悉地的根本,即是由如理如法依止殊勝的善知識,沒有上師就不會獲得殊勝悉地,因此,最初要宣說上師的法相。我們無論學習顯宗還是密宗,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師,這是一切入門的津梁,因此,弄清楚依止上師的方法勢在必行。很多人不懂得依止上師的道理,在上師面前言行舉止不如法,與經論的要求背道而馳,這對自他都無利益。所以,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未與弟子結上法緣之前,首先要講依師之理,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本論分三:一、初義;二、論義;三、末義。
甲一(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
乙一、頂禮:
在成就金剛薩埵因的上師之蓮足下,畢恭畢敬頂禮膜拜。
作者對何者頂禮呢?在上師的蓮足下虔誠頂禮。這裡的「蓮足」是指下身,不一定就是上師的腳,如此頂禮來表達極為恭敬之意。
我們如何進行頂禮呢?依照經典中所說,以三門恭敬如理的方式頂禮上師。
為什麼要禮拜上師呢?《喜金剛》云:「西日無二之智慧。」上師是成就具無二智慧的金剛薩埵果位的根本因,我們要想獲得金剛薩埵的果位,必須要恭敬上師。
什麼叫做金剛薩埵呢?金剛薩埵就是殊勝的智慧,它從菩提正覺中產生,永無遷變、不可摧毀。《宣說金剛頂十六勇士續》云:「何為金剛薩埵尊,殊勝菩提之智慧,彼者必定稱金剛,智慧金剛所產生,彼稱金剛薩埵也。」與三菩提真如無別的法身智慧,即是「金剛」;由法身中出現的色身,即是「薩埵」,金剛薩埵也表示三身之義。
或者說,金剛薩埵是一尊佛,他因地時為遣除眾生的惡業而發願,現在願力成熟而獲得了佛果,他有時也顯現菩薩的形象來度化眾生。麥彭仁波切說,金剛薩埵與時輪金剛、密集金剛、穢跡金剛等主尊無二無別,我們修一位本尊,實際上就是修一切本尊,這也是密宗的不共特點。
對上師要這樣恭敬,對三寶所依也要恭敬。有些剛來的居士不懂佛法的基本規矩,參加一些灌頂時,為了搶奪加持物,就在出家人的衣服上、經書上跨來跨去,這樣有很嚴重的過失!出家人的披單、裙子屬於三寶當中,對此只能用頭來頂禮,而不能用腳來踩。在世間上,奴僕用腳踩國王的頭合不合理,大家也應該心裡有數。既然對三寶要有恭敬心,就不可隨便在僧眾身上「飛來飛去」,這是最起碼的一種禮儀。按照《大圓滿前行》的觀點,我們不僅要對僧眾頂禮,甚至對僧衣的紅黃補丁以上,也應生起真實僧寶之想,恭敬供養、頂戴,不能隨便踐踏。雖然有些人情有可原,他們在什麼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大家也心知肚明,但若沒有一點佛法的概念,實際行動中不可能如理如法,所以,希望大家對這些基本常識應該了解。
無垢續部中已經宣說了依止上師的方法,此處僅以簡單的語言說明,希望諸位恭敬聽受。
這裡斷除認為此論是分別臆造的疑慮。
有人認為:「本論中依止上師的方法,是作者以分別念所造,沒有任何可信度,憑什麼說要這樣依止上師、依止上師勝過依止諸佛呢?」若有這類懷疑,我們可以略作解釋:《事師五十頌》有一定的可信度,為什麼呢?因為它攝集了諸多經典和續部的教證,並非作者個人臆造,所以對此理應誠信不疑。至於這些教證是哪些續部中所說,下文自然會說明,在此暫時不提。
有人又想:「既然如此,那我們直接從經續中學習如何依止上師就可以了,有什麼必要造這部論典呢?」經續中雖有這方面的內容,但其分布得上下不一、零散存在,沒什麼條理性。如果作者沒有造論,我們一一查找經續的內容,以了解如何依止上師,這是相當繁瑣的工程。現在的人特別忙,出家人不愛聞思,在寺院裡賣門票、搞旅遊,在家人整天為金錢而奔波,看過一部經典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很多經續的頌詞非常難懂,查講義的話,頁數又特別多,誰有那麼多時間去翻閱?因此,將經續的關鍵要義攝於一處而造此《事師五十頌》,並非毫無意義。造論不可能超出經典的範疇,故根據所化眾生的意樂,將教典中的如海內容以竅訣方式歸納起來,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概而言之,頌詞中「諸多無垢續中所宣說」,是講作者造論的依據;「略而言之」講如何造此論;「此當敬諦聽」是提醒大家聽受時的心態。
甲二(論義)分三:一、依師之方式;二、依止之時間;三、如何堪為法器。
乙一(依師之方式)分三:一、總說依止之方式;二、特殊依止之方式;三、依止方式之攝義。
丙一(總說依止之方式)分二:一、略說依師之方式;二、廣說依師之方式。
丁一(略說依師之方式)分三:一、恭敬上師之合理性;二、做到恭敬之方式;三、觀察恭敬對境與所依。
戊一、恭敬上師之合理性:
有些老闆和領導雖沒有世出世間的功德,但因為福報現前,屬下不得不對他恭恭敬敬。而依止上師並不是這樣,諸佛菩薩對上師都十分恭敬,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恭敬呢?
在得過灌頂的金剛上師面前,十方如來尚且於三時前來頂禮膜拜,何況是我們具有煩惱業力的凡夫了?
諸多經論皆言,上師的本體就是佛菩薩。喬美仁波切在《山法》中說:「即便上師是凡夫人,他講經和灌頂的時候,十方諸佛也會融入他的心,其間一直與他無二無別,此時對他恭敬的功德相當大。待傳法灌頂完畢後,諸佛菩薩才返回各自剎土。」所以,對於灌頂的上師,十方諸佛菩薩也很恭敬。
灌頂,有能成熟之因灌頂、能解脫之道灌頂與解脫之果灌頂三種。開法會時我們灌的金剛薩埵頂,就是能成熟之「因灌頂」;修上師瑜伽時,觀上師三處發光融入自己身體,此不觀待他緣而得受的灌頂,叫做「道灌頂」;十地末尾之際,十方諸佛心間發光融入你心間,斷除最細微的所知障,稱為「果灌頂」。此處是指授予「因灌頂」的上師,理當成為弟子的應敬處。
頌中「殊勝」有清淨之義,即依照續部所說而如理進行灌頂。現在大城市裡不如理灌頂的人,就應該不是灌頂上師,雖然他灌頂時有寶瓶和水晶,然由於沒有清淨傳承,目的也不純,在國內為了人民幣而灌頂,在國外為了美金而灌頂,因而不是如理的灌頂。不如理灌頂的上師,諸佛菩薩不要說對他頂禮,肯定非常不滿。所以,續部中的灌頂必須要符合要求,所有的念咒、觀想全部要圓滿。
關於授予灌頂的金剛阿闍黎,《竅訣穗》云:「金剛即菩提心,宣說菩提心之自性世間出世間之行為者,乃為金剛阿闍黎,即上師也。」「金剛」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可從兩方面來解釋:密宗中,本來覺性叫菩提心;顯宗中,為利益眾生所發之心也叫菩提心。宣說顯宗和密宗菩提心的上師,就叫做金剛上師。在顯宗中,「金剛上師」的稱呼比較少,但一個能讓你生起菩提心的上師,或讓你證悟密宗無二智慧的上師,就是你的金剛上師。無論你是否見過他,只要依靠他的法本或意傳加持,你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或者大圓滿境界,他就是你的金剛阿闍黎,也可以叫根本上師。
對於金剛上師,十方如來都會在上午、中午、下午三時之座間前來頂禮,弟子應禮上師就更不用說了。(在印度,上師每當傳授佛法時,弟子必須先進行頂禮。)此處主要說明務必要恭敬上師的理由。關於這一點,《吉祥密集續》中云:「善男子,簡而言之,十方世間界中住世之所有佛菩薩於三時中蒞臨,如來於彼阿闍黎前以供品供養後返回各自佛剎,並以金剛語贊道:吾等諸佛之父親,吾等諸佛之母親……吾等諸佛之導師。」歸納這其中所說之義,在《大幻化網》中也有如是宣說。
那麼,十方諸佛為何頂禮金剛上師呢?因為在末法時代,諸佛菩薩不可能親自利益眾生,但可化現為善知識的形象說法利眾。《無垢虛空經》中云:「阿難,諸如來非於一切眾生前顯現,而盡現為善知識宣說佛法,令播下解脫種子,故善知識勝於一切如來,當銘記此理。」因此,哪裡有利益眾生的善知識,哪裡就有諸佛菩薩去頂禮。
關於佛陀頂禮金剛上師這一說法,月稱論師、則樂瓦、夏德巴、無垢藏、宗喀巴等許多成就者,並沒有了義或不了義、密意或意趣的區分,而是與作者觀點一致,不折不扣地承認上師值得諸佛菩薩頂禮。既然宗喀巴大師、月稱論師都這樣承認,你沒必要以邪分別念認為:「這是不了義的!十方諸佛怎麼會給上師頂禮?我覺得完全不可能。」之所以說「如來恭敬承侍上師,弟子就更不用說了」,也是為了強調特別要恭敬上師的理由。
不過,《時輪金剛大疏》曾引用「得受殊勝之灌頂」這一偈,對此以了義、不了義兩種方式分別闡述,對如來的意義也以其他方式解釋。雖然此教證出自《事師五十頌》同一論典,但由於場合不同,所以兩種說法不盡一致。
然而,這裡不用分了義、不了義,可直接理解為:十方諸佛菩薩尚且在上師面前頂禮,何況是其他人了。以此闡明初學者對灌頂上師需要特別恭敬的理由。否則,若按照《時輪金剛大疏》的解釋,此理由就無法成立了。當然,《時輪金剛大疏》有其他解釋方式也不矛盾,因為續部的每一句金剛語都有多種解釋方法,所以它們之間並不相違。
其實,在具法相的上師前諸佛作禮的觀點,並非是不合理的。《修勝義續》云:「具功德之菩薩摧輪迴,自身顯示梵天世間界,彼即具德上師非他者。無量佛陀亦恆供養之,十方佛陀菩薩恆禮之。」意即具有摧毀輪迴能力的菩薩,雖顯現為梵天等世間相,但其實就是具德上師,在他面前,十方諸佛菩薩皆應恭敬頂禮、供養。《經集論》引用《寶蘊經》亦云:「阿難,若有菩薩入於馬車內歡喜享受五種欲妙,彼無有餘者拉車,阿難,如來亦以頭引彼菩薩之馬車也。」此處「菩薩」指善知識,假如善知識坐在馬車裡享受五欲,卻沒有人駕車,佛陀以最尊貴的頭為他「開車」也值得。這裡所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一、總說應敬之方式;二、特殊應敬之方式。
己一、總說應敬之方式:
弟子當以大信心,於三時中手捧具有花束的曼茶供養上師,併合掌恭敬頂禮其足。
作為弟子,應該於一日三時中,在為自己開示金剛乘道的上師前,以頂禮膜拜其足的方式恭敬承侍。
若有人想:「是不是單單頂禮就可以了呢?」並非如此。事先要供養中間放有花束的曼茶,然後再雙手合十虔誠作禮。
恰羅匝瓦將此頌翻譯為:「供置花曼茶,合掌禮其足,如此敬上師。」這個譯文更好理解。總而言之,要以無比清淨的大信心而敬重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