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家風家規家訓,傳承影響著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
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家規家訓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不論時事更替,家國情懷永遠佔據著我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淇縣悠久的歷史,鑄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底蘊。2017年以來,我縣積極開展了一次家風家訓家規徵集活動,收到家訓家規及家風故事百餘篇,內容涉及敬祖、孝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精神文化的多個領域,以及治學交友、待人接物、婚姻家庭等社會人生的多個層面。這些家訓家規凝結著朝歌大地古聖今賢的智慧之光和豐富的教子經驗,研究、篩選、汲取、傳播這些家訓,對於提高大眾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地繼承朝歌傳統文化,重築中華兒女精神家園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正逐漸融入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路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淇縣作為首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責無旁貸的重任。
從2018年4月19日開始,《文藝朝歌》公眾號開始陸續推出已經編好的家風家訓家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家族家庭,共同感受不一樣的家風,確是一樣的愛家愛國情懷。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和提升家訓家規的徵集範圍、徵集數量及徵集質量,從即日起,繼續開展家訓家規徵集活動,請大家參照已推送的家訓家規內容、形式積極投稿,聯繫電話18203923158,投稿郵箱:ZXL1975@126.com。
朝歌街道辦張近村陳街陳氏家風傳承文圖/陳志民
一、陳姓簡介:陳姓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大姓之一,當今,全國陳姓發展尤為迅速,陳姓人口有五千餘萬,約佔當今漢族人口的4.53%,為中國第五大姓。在臺灣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國內分布極其廣泛,尤其以河南、湖南、廣東各省為多。陳姓遠祖是黃帝,血緣先祖是舜帝。周武王封胡公媯滿於宛丘(河南淮陽),陳國成立,媯滿成為陳姓得姓始祖,淮陽是陳姓的祖源之地。(資料內容來自網絡)二、張近陳街:陳氏家庭源遠流長,明朝末年,一世祖陳楷模攜三個兒子,從山西洪洞落戶淇縣。掌門以董橋落戶,次門雙河頭,三門在石奶廟。張近之祖是長門後代二世之次門,定居張近立陳街而得名。一世祖,為防後代失去聯繫,將一口鍋砸成三塊當作標記,以便後人認親對接為信物,可謂「打鍋陳」也。四世前為一譜,五世後張近另立譜。(資料內容來自淇縣張近《陳氏家譜圖》)。我父親陳桂德及子孫家譜如下圖:
三、《家》的 傳 承
「崗兒」只有一個,你佔了別人就沒法佔了。這是我媽何煥秀評理時的一句經典語言,也是我一生受益匪淺的一句大實話。我媽沒有文化,但找她評理說事的人卻很多,讓我媽評理的人,他們還真不知道我媽沒上過學,他們只知道,我媽說話好聽,辦事公道,待人和善,所以平時有事沒事也願意和我媽在一塊兒聊聊天,我媽也會和大家談天說地嘮家常。言談舉止中媽媽給我們的影響是:教育子女看長遠,孝順老人知感恩,接人待物懂吃虧。 我媽說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用棍棒打出來的。有一次,鄰家小孩把我家種的向日葵給糟蹋了,小孩家長掂著棒子追著小孩滿街跑,我媽急忙上前阻止。說:事已經出了,打不是辦法,要讓他知道這樣做不對就行了,讓他知道糟蹋東西是不對的,損壞別人的東西也是不對的,更要讓他知道向日葵和其他食物一樣,都來之不易的道理。棍棒下他只知道這次受了疼,有了印象,但他不一定知道壎壞莊稼也是不對的,更不知道為人要講禮貌,想吃要通報大人一聲,把事情做好,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
還有一次,一位鄰家大娘找媽說理,她說:我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二兒子都結婚了,三兒子還小,還不能自食其力,老大老實本分也孝道,老二是娶了媳婦忘了娘,時時處處和我作對,家務事哪有分的清清楚楚的,就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老二就和我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還要分家,氣的我就不想活了。我媽聽了來龍去脈,就耐心的給她做解釋工作,也叫寬心吧。說:你消消氣,不要想不開,一家人哪有勺子不碰鍋沿的?誰家鍋底不冒煙?吵吵鬧鬧才是一家人。再說了,你都是當奶奶的人了,可不要說死來活去的話了,死都不怕還怕這點困難,再說了都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不對,也有我們家長的原因。他不聽話、不孝順和你鬧,肯定是有他的委屈和理由,你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為啥和你鬧?還不是現在窮,生活過的還有點緊巴嗎?他要單門另過,過自己的小日子,如果過好了,不是你的功勞嗎?再說了,婆媳關係不好處,分開過也好啊!不也省你一份心,你可以清欠兒當奶奶了。此話一出,我的這位大娘撲哧一下笑出聲來。她說:你說的有道理,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能計較,我想開了!後來由於工作原因,我們兩家就分開了。再後來相遇,我的這位大娘還說起這件事,她說現在老二最孝順,因為他的時光好過了,也有能力孝敬我了,讓我享受後半生,真的謝謝你呀!
那時我媽媽工作在遷民總機,是個話務員,在電話裡會接觸許多人,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說話好聽的素質高的,還有說話難聽罵人的,社會百態,人間冷暖,在這有線電裡都能反映出來,我媽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會做到熱情大方,耐心細緻,吃虧忍讓,她始終就是站在對方考慮問題,敢於吃虧。有人對我媽說了錯話、急話,或者更難聽的侮辱性言語,我媽都會耐心解釋,特別是有人著急的時候,說話、說事兒都說不清楚,我媽就會耐心的提醒:慢慢說,要哪裡?找誰呀?我幫助你。就是遇到蠻不講理或帶有罵聲的人,我媽也會把對方電話接通,把事情說完,再心平氣和的做開導工作,感動的對方自己說出謝謝的話來。我媽沒有文化,記錄一些電話通知,現在她還記憶猶新,說起來還感慨激昂的,比如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開什麼會?有多少人、需要多少凳子?我媽的記錄用她的特種方式,比如需要的長凳子畫長點方塊、方凳子畫個方塊,等等這些說給我們聽,讓我們子女真正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媽媽的委屈、吃虧和不容易。還有那時工作條件不好,縣、鄉工作員在那裡住,我媽就成了業餘的招待員,給他們燒水,打掃衛生,有時候還要做飯,特別是有什麼好吃的,首先讓他們吃,我們姊妹幾個有時還嫉妒呢。媽媽說,有好吃的不能自己吃了,要學會分享,雖說那時物質貧乏,燒水要用煤,買煤光有錢還是不行,還要有煤票,我爸媽再作難,也不給他們找麻煩。就是現在他們包括遷民街知道我爸媽的人,都還會豎起大拇指誇他們好呢。媽媽給我們的傳承是育人知孝道,感恩懂吃虧。爸爸給我們的傳承是簡樸加實幹,助人和奉獻。
我爸爸陳桂德是抗美援朝老戰士,老黨員。他早年喪母,為了替母親盡孝道照顧他的姥姥,從朝鮮戰場下來,沒有留戀大城市生活,毅然決然回到了淇縣。他在部隊是通信兵,復員後安排到了郵政局工作,在遷民總機片區做話務員兼機線員,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工作上是標兵、業務上是能手,他風裡來雨離去爬杆架線,保證線路暢通,也因此受到重用,提拔為西崗郵電所所長,後又調至城邊的橋盟所任所長,這就是對他工作能力和敬業精神的肯定和證明。他無論到哪個崗位都和同志們打成一片,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我小時候記得有一次,爸爸冒著傾盆大雨去排除線路故障,回到家裡都變成了泥猴,保證了線路暢通。還有一次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架設電線桿,由於爬杆的腳蹬老舊,從線杆上滑了下來重重
的摔在山坡上,腳也崴骨折了,也由於這次小小變故,爸就早早的退了休,我爸他很是遺憾。我爸爸常說,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記得我小時候,那還是六十年代,他一邊工作一邊還種著地。由於他和媽媽養育了我們兄妹五個人,那二十幾元的工資遠遠不夠維持生活,為了讓我們兄妹過得好一些,就主動放棄城鎮戶口分得幾畝責任田,工作之餘他就在責任田裡沒日沒夜地操勞。那時候還沒有水泵,白天工作,晚上還要披星戴月地用轆轤、倒罐一罐水一罐水地從井裡拔水澆地,憑的全是力氣,澆過一遍地他總是累的腰酸背痛。為了我們兄妹能吃上飽飯、穿上新衣,爸他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甘於吃苦的品格深深地感染著我、感染著家人,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他退休後,工資也不低,可他還堅持回老家把房前屋後的空地整理出來,種上蔬菜,他嘴上說是為了鍛鍊身體也讓我們能夠吃上新鮮放心的蔬菜,可我知道,他是過慣了節儉的日子,想為我們省下幾個菜錢。孩子們給他買的新衣服總捨不得穿,他總是說你們穿過的衣服又沒有破,扔了多可惜,給我穿就行了,我知道爸爸是看不得一點的浪費。偶爾下一次館子,他總是說還沒在家吃的飽、吃的好,我知道那也是因為他怕我們亂花錢。他常說,現在吃的穿的比過去好上一百倍、一千倍了,他是一個知足的人,更是一個節儉的人。爸爸他樂於助人,曾說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生活中,不論大事小情,不論家人外人,只要有人有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每次為災區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他都走在前,他說因為自己是黨員、是所長。
我母親姊妹八人,母親是老大,兄弟姐妹們誰家有了困難,他哪怕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幫他們一把,他說因為他是兄長,我的舅、姨們誰家不念叨他的好處。我們兄妹五人在爸媽無微不至的關愛和人格魅力的影響下,如今我們已經各自成家,也有了孫男嫡女,雖我爸因病已故五年多了,但《家風》的傳承,我們仍是一個大家庭,兄妹五人緊密團結在媽媽的周圍,大家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使我們27口大家庭更溫暖、更和諧、更幸福。
寫於2018年8月25日(農曆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