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五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這一理念。十四年後,在首屆國家公園論壇開幕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賀信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建設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2020年,是"兩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一周年。按照規劃,今年我國將全面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並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在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有哪些"中國答案"?在生態文明體制創新、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自然生態保護系統與社區發展互促共贏方面,能否打造全新樣本?
2020年10月,封面新聞記者奔赴體制試點中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實地探訪,一線對話,深度探尋。
第一章:問山
試問山中亦何好
見山便自喜居山
——宋·熊禾
2016年6月,武夷山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裡。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雙遺產的保護地。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我住的地方,突然成了國家公園,你說我該多自豪!"說這句話的,是世代生活在武夷山的國家一級茶葉加工技師餘盛良。2020年10月,封面新聞記者在福建省南平市採訪期間,發現這位"三代茶家"的心境,代表著當地許多人的心聲。"我現在出差去外地,人家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從國家公園來,感覺說話都底氣很足,連自己都覺得自己立馬'高大上'了!"
2016年6月,武夷山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相比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並不大,其規劃總面積只有1001.41平方公裡,但承載著全新歷史使命的這片土地,有一個截然不同於其他試點的唯一——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雙遺產的保護地。在這樣一個區域進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沒有先例可循。
不管是依據生態系統功能、保護目標和利用價值,將試點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兩個管控分區,實行差別化管理,還是"堅持保護第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自然、服務人民、永續發展""共建國家公園,共享生態紅利"……這些,都是記者在武夷山採訪期間不時聽到的闡釋。
那麼,在"共建"的同時究竟如何"共享"?圍繞這個全新的時代命題,武夷山的"國家公園人"四年來經歷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收穫了哪些經驗?
"地役權管理"的新嘗試
被譽為"華東屋脊"的黃崗山,是武夷山脈最高峰,也是閩贛兩省交界地。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今年10月,記者前往福建採訪前後,在北京進行了兩次隨機採訪。關於武夷山,大多數被訪者最熟知的是"這裡是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而被訪者們最關心的問題則是:如果成立了國家公園,還能去旅遊嗎?武夷巖茶的價格會不會變貴?國家公園裡的居民,生活會變得多好?
其實,被訪者們提到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正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體制試點探索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分別與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建陽區北部、邵武市北部、光澤縣東南部和江西省鉛山縣南部接壤。包括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曲溪上遊保護地帶、光澤武夷天池國家森林公園及周邊公益林和邵武龍湖國有林場部分區域。
"試點區域環境複雜,涉及4個縣、市、區,9個鄉、鎮、街道,29個行政村,共4.58萬人,其中區內居住3352人。要切實考慮原住民的利益,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林貴民說。
作為典型南方集體林區,一項"地役權管理"的新嘗試,在武夷山深處的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率先開啟。
10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坳頭村時,這個武夷山國家公園聯合保護共建村的村委會大門上,液晶屏醒目的亮著12個大字——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好家園。屏幕旁,一盞略顯褪色的紅燈籠上,印著"發財"、"財源廣進"的金字或黑字。山風吹來,燈籠隨風搖蕩,仿佛在替村民訴說著期許。
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毛竹是坳頭村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被譽為"昆蟲世界""蛇的王國"的大竹嵐便位於此地。砍竹、挖筍,在這個村曾被視作靠山吃山的必須。
砍,必然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和完整。不砍,林農的切身利益難以保障。難題如何破?2019年年底,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在福建率先啟動自然保護地地役權管理試點,坳頭村成為首吃螃蟹者。
地役權,是指按合同約定,利用或限制他人不動產的權利。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執法支隊調研員傅凱峰介紹說,以坳頭村為例,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但經營管理權歸國家公園管理局。
今年春天,坳頭村村委會與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籤署《武夷山國家公園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合同》。按照約定,坳頭村112戶竹農將不再採伐村集體的10200畝毛竹。作為"補償",在原有每畝每年22元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基礎上,竹農將獲得每畝每年118元的生態補償金。坳頭村村委會主任張垂仁算了一筆帳,村裡一萬多畝竹林,每年可獲得140餘萬的固定收入。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集體林權佔比高,自然資源依賴性強。數據顯示,在1001.41平方公裡的規劃總面積中,集體土地面積佔了66.6%。與坳頭村一樣,毛竹、茶葉基本都是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基礎產業。設立地役權,對集體林地、林木統一管理,不僅保證了林農權益,也減少了人為活動,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原真性。
據透露,在坳頭村試點基礎上,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還將探索體制試點區域內一萬餘畝人工商品林的地役權管理。而為了緩解生態補償資金的壓力,將開拓社會捐贈、林業碳匯開發等多元渠道。
關於這次地役權管理的新嘗試,曾有媒體評價——社會得綠,林農得利。作為坳頭村所在的黃坑鎮鎮長,林瑞妃是此次地役權試點的見證者。作為"一個國家公園人",身兼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坑管理站站長、執法大隊大隊長的她,其實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共建國家公園,如何共建生態紅利?
共建、共治、共享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鎮長林瑞妃表示,國家公園建設以來,最深的感受就是共建、共治、共享。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1.3萬黃坑人民能夠幸福生活,這是我對這片土地最基本的一個願望。"在武夷山深處的大竹嵐,女鎮長林瑞妃談及自己的心願,目光堅定。
"生態好不好,蝴蝶都知道",林瑞妃指著身後一片灌木叢說,上世紀90年代,正是在這個地方發現了金斑喙鳳蝶,"就在近兩年,還有視頻拍到過"。林瑞妃提到的這種蝴蝶,是我國唯一的蝶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她看來,這也是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的一個實例。
"國家公園建設以來,我們和國家公園之間的互動,最深的感受就是共建、共治、共享。"談及共建,林瑞妃認為,從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地方和國家公園之間的協調問題。"以黃坑為例,鎮長兼任國家公園的管理站站長。一旦國家公園有需要協調的工作,鎮黨委、鎮政府迅速融入到國家公園的工作中。從體制上就開始共建,這在全國層面可能還是首創。"
談及共享,林瑞妃講到一個"走村入戶"的感受,"竹農不用再上山砍伐,還能獲得一定的經濟保障。基層調研中,得到最多的反饋就是'我們都是國家公園的人'。"
在共建背景下,是否存在責權難以釐清或受到幹擾的問題?林瑞妃直言能協調,"目前看主要是時間不太夠用,有時要犧牲中午休息的時間,有時地方上一些相對不太緊急的工作,得排到晚上處理。"工作量肯定增加了,比如我剛從會場跑到山裡,鞋子都沒來得及換。"說完,她看了一眼腳下的皮鞋,"但國家公園是一份榮譽、一份責任,付出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特許經營管理有了暫行辦法
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內的土壤樣本。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後,科研建設成為"重頭戲"。攝影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保護第一、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如何讓百姓共享生態紅利,成為了林瑞妃施政的重大方向。"能否在首先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特許經營,讓那些真正想來國家公園的人、仰慕國家公園的人,能有一個'入口',實地體會大自然的力量。"林瑞妃說,"這種力量相當震撼,很多人很想來但不一定進得來,這可能值得進一步探索"。
記者了解到,為積極探索建立具有武夷山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生態保護制度和綠色發展模式,6月22日,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國家公園內特許經營總體要求、特許經營範圍、特許經營者選擇、特許經營者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等內容。
《辦法》明確,特許經營目錄清單由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會同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研究提出,經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聯席會議審定後,向社會公布。特許經營期限一般為5年,最長不超過10年。《辦法》施行前在國家公園內已實施且協議期限未滿的九曲溪竹筏遊覽、環保觀光車、漂流等特許經營項目,繼續履行原特許經營協議,實行目錄管理。
而關於原住民的"共享性"政策,記者也注意到這樣的表述——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國家公園範圍內和毗鄰社區的原住居民、生態移民參與特許經營權競標。(未完待續)
來源丨封面新聞、今日頭條
更多武夷山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網"(ID:wyssrmz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