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伯奢 《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小人物
出場僅一個章回,臺詞四五句,書中描寫到他的文字僅百餘字,因被曹操和陳宮滅了滿門,使得曹操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一名言而聞名,常被曹黑用來佐證曹操滅絕人性,殘忍好殺。但蹊蹺的是,這麼血腥反人類的事件在陳壽所著的正史《三國志-武帝紀》中卻無記載,只在裴松之的註解之中才有提及,而且對於此事的定性也有多達三個版本。
這三個版本依次為(已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王沈《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腐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劉義慶《世說新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為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因為立場和所處時代的不同,三個史學家對於此事的定性也是迥異的,那麼到底誰說的才是最接近事實的真相呢?讓我們來對這三份材料的可靠性一一進行辨析。
我們先來看王沈所著的《魏書》
這是一本官史,是魏晉時期的史學家王沈與荀顗、阮籍一起奉高貴鄉公曹髦之命編纂的。其中殺呂伯奢「子與賓客」,是因為「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與賓客見財起意,想要圖財害命,曹操殺人完全是正當防衛之舉。此正好彰顯曹老闆威武過人,故大書特書之。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個看似合理的故事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兩大疑點。第一人證問題:《魏書》中未交代當時另有別人在場,因此此事極有可能出自曹操本人的回憶和講述。若果如此,那就是孤證了,曹老闆想怎麼說都可以,反正是死無對證了。另外呂伯奢究竟有沒有死《魏書》也沒有說,頗有些欲蓋彌彰的意思。第二曹操的身手問題。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呂伯奢一家簡直就是黑社會,不但男丁眾多而且居然還有賓客(打手),人數應該不會少於十人吧?而且他們還是主場作戰又是早有圖謀,曹操和他手下熟人當時都是在逃命,肯定是又餓又乏,面對突如其來的伏擊,居然一點事都沒有,反而稀裡譁啦摧枯拉朽一般將呂伯奢一家全宰了,而且曹老闆還親自「手刃擊殺數人」。雖然曹操年輕時候喜習槍棒,做過典軍校尉這樣的武職,但是考慮到曹老闆身高不足一米六,又是疲憊不堪的情況下遭遇最信任的人突然率眾襲擊,除非是趙子龍附體不然想要全身而退實在是很困難的事,否則他也不會在中牟縣被人活捉了。他完全可以跟某割草遊戲裡一樣,直接無雙開大把中牟縣的衙役們艹翻天啊。
除此之外王沈這個人的身份和他的品行也不得不提及。高貴鄉公曹髦好學,稱王沈為文籍先生。260年,曹髦打算消滅司馬家族,召王沈、王經、王業共商此事,王沈與王業竟密告司馬昭。結果曹髦被殺,王沈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戶。入晉後出任尚書加散騎常侍,不久去世。由此可見王沈這傢伙就是一個背主求榮的小人,而他所撰寫的《魏書》在後人的評價裡頭也是不高的。《晉書列傳》裡頭就很不客氣的指出「與荀顗、阮籍共撰《魏》,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所以他寫的這段曹操的「光榮歷史」基本不可信。
相較於王沈的《魏書》中記載的這個「光榮事跡」,《世說新語》和《雜記》的可信度要高多了。而其中我則更傾向於《世說新語》中的記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劉義慶是南朝劉宋皇室成員,他所處的時代東晉都已經玩完了,他自然沒必要為尊者諱,隱去或者扭曲這一段歷史,他可以從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角度去記載和解讀這段歷史。另外他所撰寫的《世說新語》乃佚事小說之集大成者,一方面綴拾魏晉風流之牙惠,另一方面也深刻揭露了司馬氏統治的黑暗恐怖。書中借說歷史影射時局之舉比比皆是
另外他記載的事情經過也較為合理,所以我大膽推測,實施的真相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曹操獨自一人逃命,又餓又乏,慌不擇路到了呂伯奢莊上投宿。呂伯奢出門在外,於是他的五個兒子熱情款待了曹操。正當酒桌上酒酣耳熱之際,曹老闆突然暴起殺人,在場的八個人(五個兒子,其餘三人並未記載,可能是廚師、雜役、丫鬟或者是婦孺之類的)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曹老闆一個個的宰了,而原因就是「太祖自以為背卓命,疑其圖己」。說白了就是曹操疑心病太重,而且當時董卓正在通緝他,他怕走漏消息,於是乾脆殺人滅口。
至於孫盛的《雜記》,不過是私人筆記而已,道聽途說了一些雜七雜八的小道消息,然後書生意氣的亂寫一通,夾帶了太多私貨和個人主觀臆測,只能是姑妄聽之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未嘗不是書生本人憤事嫉俗的心聲。
而至於陳壽的《三國志-武帝紀》為何對此事隻字未提,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陳壽是西晉史官,而西晉是奉曹魏為正統的。曹老闆的這一段「黑歷史」如果公布出來是會影響其「光輝偉大正確」的形象的,所以陳壽故意不寫也就說得通了
未完待續……
三國歷史 源遠流長 勢待考究
後續不斷更新更多人物故事 望莫錯過……
歡迎推薦更多的三國迷共同關注【三國故事】
關注「三國故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