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截至目前,在非洲53個主權國家當中,僅有摩洛哥、史瓦帝尼、賴索托3國仍保留王國體制,而摩洛哥是其中唯一的白種人王國。摩洛哥,全稱摩洛哥王國,位於非洲西北端,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跟西班牙、葡萄牙相望,東部、南部接阿爾及利亞,西南毗鄰西撒哈拉,西瀕大西洋,國土面積約4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3624萬,首都是拉巴特,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摩洛哥行政區劃圖
摩洛哥是個多民族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阿拉伯人佔總人口的75%,主要少數民族柏柏爾人約佔20%,其他膚色的民族則僅佔5%。由於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都屬於白種人,因此在目前非洲僅有的3個王國中,摩洛哥便成為唯一的白人王國。由於非洲經常被視為黑種人的家園,因此白種人佔絕對優勢的摩洛哥,便經常被稱呼為「假的非洲國家」。
摩洛哥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原本是柏柏爾人的聚居地,約公元前3世紀起被茅利塔尼亞王國徵服。公元40年,茅利塔尼亞王國滅亡,此後600多年間,摩洛哥始終被羅馬帝國及其繼承者之一-拜佔庭帝國統治,直到7世紀中後期被阿拉伯人奪取。788年,摩洛哥境內建立起第一個阿拉伯人王朝-伊德裡斯王朝,而今天統治該國的,則是1666年創建的阿拉維王朝,也是摩洛哥史上第7個王朝。
摩洛哥阿拉伯人
從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摩洛哥先後遭法國、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等到1912年時已淪為法國的「保護國」,而北部狹長地帶和南部的伊夫尼等地則被割讓給西班牙。二戰結束後,摩洛哥掀起反帝反殖、爭取獨立的鬥爭,最終在1956年3月2日贏得獨立。摩洛哥獨立後,西班牙雖然放棄了大部分侵佔的領土,但卻拒絕交還地中海沿岸兩座重要城市-休達、梅利利亞,至今仍是如此。
為彌補領土方面的「缺憾」,摩洛哥在西班牙於1976年2月撤出西撒哈拉地區後,拒絕承認新生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並悍然出兵入侵該地,最終奪得將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約佔西撒哈拉總面積的75%。不過,國際社會普遍不認可摩洛哥在西撒哈拉的主權聲索,而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也獲得全球53個國家的承認,對摩洛哥來講,不可謂不尷尬。
磷酸鹽開採場
平心而論,摩洛哥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截至目前,摩洛哥的石油儲量為60億桶,磷酸鹽為1100億噸(佔世界儲量的3/4),煤礦為1.5億噸,鐵礦約3.6億噸,錳礦約2000萬噸,鈾礦約600萬噸,銅礦約125萬噸。與此同時,金、銀、鉛、鋅、鈷、鋇、鹽、油頁巖等礦產資源的儲量也相當可觀。
除了礦產資源外,摩洛哥還富含森林資源,森林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主要樹木資源有西洋杉、樅樹、杜松、野橄欖和矮棕櫚等。不僅如此,摩洛哥位於赤道暖流和加納利寒流交匯處,因而漁業資源極其豐富,尤其盛產沙丁魚,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摩洛哥是非洲第一漁業大國,從業人員達50萬人,年捕撈量將近90萬噸,產值約佔GDP總值的2%。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摩洛哥能夠有效地開發、利用好上述資源,完全有可能躋身中等收入乃至富裕國家行列。然而,由於摩洛哥在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經濟基礎薄弱、科技和教育水平落後,加之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西亞北非地區形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該國經濟發展相當吃力,民眾生活水平提升緩慢。
時至今日,摩洛哥依舊是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嚴重依賴磷酸鹽出口、旅遊業和僑匯收入,雖然近年來工礦、紡織、信息、清潔能源等行業的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國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距離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標準還比較遠。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摩洛哥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3238美元(約合22666元人民幣),人均日收入僅有62元。
摩洛哥貧民窟
雖然摩洛哥政府近年來致力於民生建設,但社會保障水平還是過低,從而嚴重影響民眾的幸福感。截至目前,摩洛哥貧困率超過30%,失業率為9.5%,文盲率高達43%,新生兒死亡率高達13.8‰,國民營養不良率達4.3%,數據令人憂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8年度人文發展指數,摩洛哥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21位,屬於「中等人類發展水平」。
參考書目:《列國志:摩洛哥》、《摩洛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