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從中國網絡視聽行業整體來看,「長」「短」並行、開放共贏是行業發展的主基調。長視頻綜合實力強勁,在內容積累、創意機制、人才儲備等方面經驗豐富,應繼續堅持走精品化道路,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和短視頻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網絡視聽行業的工業化水準
近日,中國網絡視聽行業發布的一組數據引人關注。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後,移動網際網路用戶人數、使用時間已經接近飽和。而短視頻行業繼續高速增長,截至2020年6月,全國短視頻用戶達8.18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即時通信軟體,增至110分鐘,成為人們「停留」時間最長的網絡應用。長視頻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從100分鐘降至96分鐘。
從字面上看,長、短視頻只是時長規格不同,但其實二者分屬不同的媒介生態,用戶使用場景和消費動機也大相逕庭。對短視頻用戶來說,算法機制使其形成更具即時性的心理補償期待,「即刷即得」式的使用與滿足,讓用戶與產品建立了更加穩固的聯繫。與短視頻的「即時滿足」相比,長視頻內容需要用戶根據更新頻次,利用整塊時間觀看。這樣,用戶與作品就產生「約會效應」,用戶在付出更多時間成本的同時,獲得相對完整、考究的視聽體驗和審美樂趣。在盈利方式上,長視頻平臺制播資金投入高、回報周期長、商業模式趨於傳統。短視頻大多輕巧靈活,能夠通過直播打賞、電商賣貨等新型方式迅速完成商業變現。
文化娛樂內容的「長短之爭」由來已久。比如,和長篇小說相比,短故事情節更緊湊、所需閱讀時間更短,讀者更多;相較于欣賞一曲古典音樂需要專注投入30分鐘,三五分鐘的流行歌曲更受歡迎。而今伴隨科技發展,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又進一步被改變:網際網路用戶更傾向於用「短平快」的短視頻填充時間縫隙。面對增勢迅猛的短視頻,長視頻平臺當不斷深入挖掘其獨有優勢,積極應對新的形勢和挑戰。
長短視頻競爭實際上是對有限用戶注意力的爭奪。想要留住用戶,好內容是關鍵。近幾年,長視頻平臺積極探索網絡文藝精品化之路,初步形成自己的「金字招牌」。從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聚焦脫貧主題的《毛驢上樹》等網絡劇、網絡電影,到《忘不了餐廳》等成功「破圈」的網絡綜藝,以及《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網絡紀錄片,眾多精品長視頻不僅藝術水準高、大眾認可度高,而且走出國門,向海外觀眾展現出當代中國文藝創作的勃勃生機,為未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孕育可能。
長視頻還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開發整個行業的全產業鏈,放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比如,太空探索生存挑戰類節目《挑戰吧!太空》,將火星模擬基地設在地形地貌獨特的「鎳都」甘肅金昌。節目拍攝完成後,該基地沒有被荒廢,而是作為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及航天文旅項目,繼續開發使用。再比如已被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會比賽項目的街舞,原創國產綜藝《這!就是街舞》展開線下街舞培訓的授權合作,拓展出新的產業模式,實現了產品和品牌的增值。
從中國網絡視聽行業整體來看,「長」「短」並行、開放共贏是行業發展的主基調。當前長短視頻發揮各自優勢、並駕齊驅,已成為視頻平臺通用的布局策略。長視頻綜合實力強勁,在內容積累、創意機制、人才儲備等方面經驗豐富,能在優質內容積累、制播能力提升等方面,為短視頻提供經驗。短視頻在為長視頻引流的同時,還可以開發「短劇」「短綜」等新的文藝類型,拓寬視頻表現的內容維度。此外,還可以通過評論、彈幕、二次創作等互動機制增強受眾社區感,優化剪輯軟體、優化投稿頁面,幫助用戶從純粹的觀眾變為積極參與的創作者,將長內容變成素材庫,以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創作與表達需求。
行穩致遠,未來三五年是視頻平臺發展關鍵期。無論長視頻還是短視頻,都應繼續堅持走精品化道路,繼續堅持發揮自己的獨特性,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網絡視聽行業的工業化水準。(作者:周逵)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8日 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