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去年公布2019年全球城市安全指數,香港排第20位,排名比北京和上海都高不少。但你又是否知道,安全穩定的背後,其實香港處處暗藏危機?今天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香港出行時,那些危機四伏的地方吧~
在香港出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地鐵、的士、九巴、小巴等等。很多人為了方便,也會選擇乘坐香港公共小型巴士。但是,小巴雖方便,風險卻不小。
香港小巴一般被稱為VAN仔。這裡提到的香港公共小型巴士指的是綠色專線小巴(行走固定路線)和紅色小巴(行走非固定路線)。
紅色小巴一般為小巴司機以固定租金承租一輛小巴,當日的車資收入全屬司機,但燃料費用亦由司機承擔。因此,乘坐紅色小巴一般直接付現金給司機,少部分接受八達通。
綠色小巴每條路線均有固定小巴營辦商,由小巴營辦商以固定薪金或底薪加分帳聘請司機。綠色小巴均可使用八達通付款。
香港小巴不設置站位,因此每次的載客量十分有限。據運輸署統計,截至2020年 3 月,全港有3342輛綠色小巴,1008輛紅色小巴。於2019年,綠色專線小巴每日的載客量約為148.2 萬人次,紅色小巴每日的載客量約為 28.3 萬人次。
面對如此大的載客市場,VAN仔想要謀得一席生存之地,不超速的話確實難以達到。於是乎「花小巴價錢,享受F1方程式賽車體驗」便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的傳說。
雖然2012年起,小巴規定限速80公裡,但許多小巴司機為依舊無視規定,每日上演極速飛車。由於小巴乘客座是沒有設置安全帶的,許多第一次乘坐的人都表示「心慌慌」。
小巴不僅行車速度快,上下客也一樣快。
司機很少會按車內站標停穩車輛,往往要乘客自己助跑幾步,車輛開門駛近的時候就要順勢跳上車,當司機大哥感覺到你有一隻腳踏上車時,他們馬上就是一腳地板油。因此,許多乘客稍不注意,意外就此發生。
因為各種原因,每年公共小巴發生的交通事故近千例。根據運輸署報告顯示,公共小巴交通意外2018年為958例,2019年為922例,2020年1-6月為352例。平均每天就有1-2例小巴交通意外發生。
近年事故數字雖有所下降,但「奪命小巴」的稱號在短時間內還是縈繞不去。有人調侃稱「香港小巴:阿公飆起車來,就沒秋名山車神的事了」。
由此可見,坐香港小巴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勇氣,不僅僅是指面對速度與激情的勇氣,還需要一點坐過站的勇氣。
(圖源:明報)
這是因為香港大街上雖然都有巴士站牌,但是許多站點和路線已經名存實亡。和普通的巴士按鈴不一樣,坐香港小巴一定要自己喊下車,否則怎麼坐到終點站的你都不知道。
如此個性十足的香港小巴,你想體驗一下嗎?
出行除了坐小巴可能會遇到危險,選擇港鐵其實也不例外。經常坐港鐵的小夥伴都知道,香港地鐵和內地地鐵的不同,除了沒有安檢以外,還有一點則是香港地鐵站某些站點沒有自動月臺幕門,並且月臺和列車之間的空隙!特!別!寬!
空隙黑點(Gap Black Spot)一般是在月臺邊緣設置的警告標識,提示乘客上落車時小心空隙。而港鐵中月臺空隙問題尤以東鐵線最為嚴重。
這個「寬」具體指多寬呢?黑點的月臺與車廂之間空隙一般超過6吋(約15釐米),最闊的空隙超過1呎(30釐米),大學站更有闊達34釐米的空隙。
港鐵雖然從2006年就開始在部分月臺安裝月臺自動開關閘門或月臺邊緣安裝膠條,以降低有空隙黑點的月臺的風險,但安全事故依舊頻頻爆出。
政府統計了2007年至2009年因為月臺與列車間的空隙造成事故的人數。據悉,月臺與車廂之間的空隙的意外個案2007年為199宗,2008年為204宗,2009年為155宗。
(圖源:東網)
月臺空隙過寬導致的事故常有發生,著實讓人有些擔心。所以近年來港鐵也出手多項措施以降低空隙危險。
比如在繁忙時間的部分港鐵轉車站,月臺助理在當列車車門即將關上時,會舉起「停」字牌及按動電哨子,勸喻乘客切勿試圖在列車車門正在關上時走進列車等等。
雖然港鐵方面通過增加人手等方式提醒顧客注意空隙,但小夥伴們自己也需要在乘車時留心這些「空隙黑點」,以防掉下去啊!
隨手附上港鐵中被引有「空隙黑點」的月臺:包括有東鐵線羅湖站全部月臺、東鐵線大學站全部月臺、東鐵線九龍塘站月臺以南半部、東鐵線旺角東站全部月臺、港島線和荃灣線金鐘站全部月臺、觀塘線觀塘站往黃埔方向,均設有大型「請小心月臺空隙」信息。大家乘車記得留意這些站的月臺空隙哦~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在香港生活既要學會仰望星空,更要小心腳下。記住出行注意安全,才能發現更多生活美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