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時候特別愛畫卡通畫,而且是無師自通,畫得惟妙惟肖,深受同學的喜歡。上中學後,由於她喜歡繪畫,就讓她專門去學習素描和色彩。後來,通過自已的刻苦努力,順利地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的國畫人物專業,從本科一直到研究生,先後師王大鵬、陳朋等名師,2019年又順利入選了國家畫院與廣州畫院共同主辦的青苗畫家培訓班(第三期),得到方土等一大批名家的悉心指導,作品漸漸有了一些自已的初步面貌。
在繪畫藝術這條道路上要走下去是很艱難的,其中存在著很多因素,一是自身的能力,二是才情。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而得到提升,而才情似乎有點與天俱來。謝涵學習的是國畫人物專業,畫人物畫很難,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畫中的人物畫是個相對薄弱的環節,遠沒有像山水畫那樣發展到「畫法大備」的成熟程度。甚至從長遠來看,國畫人物還是處在發展的前期,前面還有著廣闊的未開耕地,雖然建國後國畫人物創作取得了一些豐碩的成果,湧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但是也存在著「蔣兆和是素描加毛筆」、「黃胄是毛筆速寫」、「林風眠不是國畫」的批評,如今這些都成為新的傳統的一部分,更成為了開啟年青一代的啟迪的範本,而留下的很多空間正需要年輕的一代人物畫家去不斷拓展和探索。
中國畫中的人物、花鳥、山水三個畫種,對形的要求的嚴格度是有差異的,它的排列程序大致是:人物為最,花鳥次之,山水更次之。既然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審美主體的,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傳遞藝術家對生活對世界的評介,以寄託作者的情思、愛憎,那麼他的作品的人物形象就必然會帶上時代的烙印,因為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和他身處的年代息息相關。藝術是什麼?課本上是這樣說的: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藝術形象,以人為中心對社會生活做出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個別性與概括性相統一的反映,把創造性的生活與表現情感結合起來,並用語言、音調、色彩、線條等物質手段將形象物質和外觀,成為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形象性與審美性是藝術作品最突出的特徵。所以,優秀畫家,他們作品都擺脫不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烙印,他們都不會只關心一己的利益,而會對他所處的世界、時代以及人生予以更多的關注。通過關注,去獲得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去豐厚作品深層次的內涵和的底蘊。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時間,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包容和多元化的選擇,生活也如此,藝術如此,也為從事國畫人物創作的畫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怎麼畫、畫什麼、用什麼手法畫任由自已發揮,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讓很多畫家在這種多元化的時代找不到自已的方向和定位,很多畫家流於探索各種光怪陸離的藝術形式,而沒有了作品的靈魂。在人物畫中創作的表現手法中,如何能「似」又能「不似」中找到平衡,是一個非常難問題。太似易俗,不似就是騙子,只有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的才是大師。(謝玉清,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