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APP
《以父之名》劇照
2020年的大陸電視劇市場,一定離不開現實主義女性劇的話題。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不完美的她》《誰說我結不了婚》……女性成長劇看似在今年突然引起了爆發式的熱議,但其實背後有著長時間的鋪陳和發酵。
作為看電視的主力軍,女性題材一直是電視劇行業深挖的重點。據云合數據《2020H1連續劇網播表現及用戶分析報告》中的用戶畫像顯示,愛奇藝、優酷獨播劇的女性佔比60%左右,騰訊視頻、芒果TV女性佔比均超70%。
從宮鬥劇、瑪麗蘇劇到如今的女性職場劇,大女主劇在我國已有多年的歷史。只是隨著社會思潮的變遷,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劇的題材類型在今年剛好到了變革式的結點。
日前,又一部探索女性成長的警匪職場劇《以父之名》在騰訊視頻播出,再次引發了觀眾的熱議。鈦媒體與擔綱製片人、編劇與主演三重身份的葉璇,聊了聊這部電視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以父之名》背後
出道二十餘年,在《天下第一》《意外》等武俠、犯罪片中均以高手形象示人的女演員葉璇,在觀眾心目中充滿了英氣。
事實上,從小痴迷於金庸小說、入行後受到被稱為「黑幫教父」的導演杜琪峯的薰陶,葉璇本人也一直非常喜歡武俠片、警匪片,並拍過大量的犯罪題材影視劇。後來回到大陸,她發現這個題材類型劇比較少,就非常希望填補這塊的空白。
葉璇表示,那種充滿俠義精神的警匪片,就像是現代的武俠片,可以滿足她的武俠情結,也是她寫《以父之名》的緣起。
《以父之名》講述的是警校一個宿舍中四位女孩從校園歷練、到畢業後偵破包括緝毒在內的案件,逐步完成了事業、感情上心智成長的故事。
《以父之名》海報
葉璇告訴鈦媒體,此次她撰寫這部劇的編劇指導老師,是TVB有著30年劇作經驗的金牌編劇黃育德。「我們的團隊寫作方式也是按照TVB來做的,黃育德老師帶著我們幾個編劇討論整個故事的所有情節,主要由我下筆來寫,我寫前幾集,後邊會有其他的幾個編劇分別再寫幾集。」
在為人所熟知的、二十年的演員身份外,葉璇在編劇這個領域也早已不是新手。在《以父之名》之前,她還寫過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第九個寡婦》、《雅典娜女神》等4部電視劇。
據葉璇介紹,從第一部劇作《第九個寡婦》開始,她擔綱編劇的作品,一直用的是筆名。「早期,我主要是不希望出品方對內容產生偏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如今,也不希望大家在關注一部作品時只關注我本人,希望大家更多關注作品的本身。」
大陸的職場劇時常給人「感情線與職場線兩層皮」的感覺,兩邊故事的跳躍性,會使得角色顯得扁平而失真。為了突破劇本中情節的不連貫與不合理性,葉璇一方面結合著此前TVB的一些學習經驗,另一方面深入公安大學體驗了兩三周警校的生活,就是為了挖掘一手的素材。
「警校的經歷真的很難忘,比如,有的女生酷愛音樂,進了好聲音決賽,所以就有了『遊春風』這個角色;警校中也真實存在樹林裡偷偷摸摸談戀愛的情節,所以也寫進了劇本中。」談及那段公安大學的體驗時,葉璇對鈦媒體表示。
並且,在此之後的劇本撰寫過程中,葉璇也始終和警校師生溝通著故事中的細節,來盡力還原他們真實的生活。
電視劇中,除了源自校園一手資料撰寫的劇本給人的逼真感外,葉璇還在以往大陸板正的職場劇中加入了貫穿始終的幽默線索。在警匪片裡加入喜劇元素,早已是港劇、美劇、韓劇裡的經典模式。葉璇表示,她希望做的,就是把海外學習所得經驗用到大陸來,豐富我們自己本土劇集的內容。
靈魂獨立的女性成長劇
當然,從小讀女校、性格中透著獨立和女強人特點的葉璇,不會僅滿足於寫一部警匪題材的電視劇。為女性的精神獨立發聲,也同樣是這部戲她想要傳遞給觀眾的信息。
「很多人覺得我很女權主義,其實我就是一位平權者。」聊起《以父之名》這部劇的大女主設計時,她這樣開篇。
葉璇一直有一個觀點:比起男性與女性在每一個領域表面的爭奪——譬如體力、智力的比拼,來證明男女之間的性別平等,女性能夠與男性有著同等的機會去展示和實現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
「原本男女之間的生理結構就不同,有著不同的肌肉構造;所以在電視劇中,我也沒有把著重的筆墨放在四位女主與警校男生的比較上。」葉璇表示。
在《以父之名》裡,無論是大大咧咧的郝歡喜、粗中有細的葉雯、黑白分明的裘美還是放飛自我的遊春風,觀眾都可以從他們警校畢業前後的經歷中,看到他們歷經警校磨礪而取得的成長、在緝毒行動與親友變故中形成的蛻變。這一切,都是這群女孩子從自省出發,在超越自我中取得的成就。
《以父之名》劇照2
此外,電視劇之所以起名為《以父之名》,是因為女主角郝歡喜想成為警察的動因,最初來自於早年在執行公務時犧牲的、作為警察的父親。
然而,在葉璇撰寫的劇本中,這位父親並沒有從始至終作為郝歡喜前進的動力、精神的基石。
「我所寫的,就是一個女孩能夠打碎對父親的精神依戀,並為父親正名的故事。」葉璇表示。
電視劇中有一個很巧妙的情節設計——當郝歡喜發現自己父親應該是在潛伏過程中「變節」了的時候,當她發現父親「有過小三」(其實「小三」是潛伏設定的線人,是假情人身份)的時候,內心對警察這個身份的崇敬感被瞬間擊潰。
但在家人與朋友的勸服與激勵之下,郝歡喜不再從崇拜和依附於父親的角度去理解警察這個職業,而是拋開父親的影子,重新去尋找了做警察的意義——這一次,她脫胎換骨,找到了這份職業背後的使命感和所蘊含的社會責任,掙脫了父親的精神護翼,真正獲得了想成為警察的動力。
並且,在歷經了種種風雨、內心強大了之後,郝歡喜憑著自身更豐富的理智與經驗,重新調查了父親當年的「變節」案,最終,她反而成功為自己的父親昭雪。
在這個男權社會中,女性的最初信仰難免來自一位對自己影響頗深、具有權威力量的男性;但在這種信仰土崩瓦解之後,女性依然可以通過在這個社會上的成長和錘鍊,真正尋求到屬於自己的目標、理想與信念。
這便是這部劇的可貴之處:它沒有停留在探討女性經濟獨立的層面,也不是在探討將男性作為上升踏板後女性的財富和人格獨立,而是將故事內容完全聚焦在女性的精神獨立本身。並且,當這種獨立上升到一定高度,還可以反之為男性角色帶來庇佑——為父親正名。
女性劇的發展困境:尖端人才在影視行業的缺位
在《以父之名》之外,葉璇還和鈦媒體聊了聊近十幾年大陸女性劇之變。
新世紀之後,女性題材的電視劇歷經了現實主義——宮鬥——瑪麗蘇——重回現實主義的一個變化過程。
早在2003年,一部講述四位職場新女性的電視劇《粉紅女郎》橫空出世,四位女性敢愛敢恨的性格、新潮的打扮和不為情感妥協的結局,為國內女性都市劇開創了一種先河。一年以後,蔣雯麗、梁靜等人主演的《好想好想談戀愛》,再次引發了許多人對職場女性獨立與成長的思考。
然而,短短兩年內的兩部劇,並不足以颳起一股女性主義思潮的旋風。在那之後,旋即而來的影視風暴,更多的是像2011年《後宮·甄嬛傳》這樣的宮鬥劇,亦或者是再後來2015年以《花千骨》《楚喬傳》為代表的瑪麗蘇劇。
而到2016年的《歡樂頌》開始,還有去年的《都挺好》,再到今年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女性主義題材才重新回歸現實主義。
「這些年的電視劇之所以會有著這樣的類型變遷,主要還是踩中了市場的門檻。」葉璇對鈦媒體表示,「在早年國內的下沉市場女性觀眾中,大部分依然帶著女人應該去『爭搶』男人的思維在生活,因此自然會喜歡宮鬥劇;等到女性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這可能就轉變成了希望成為主導的瑪麗蘇劇。」
而如今,當中國的女性的自我認知進一步提升,女性才能夠從瑪麗蘇電視劇中那種不切實際的被愛、和通過男人升級打怪的所謂「勵志」中走出,去面對都市劇中殘酷的現實。
正如《三十而已》的結尾最後,小三林有有全身而退,可能就是一種電視劇不再追求絕對的「道德正確」,而是站在現實的立場上,讓女人去面對更多的偏灰底色,並且做出自己真正更能夠接受的選擇,學會放過別人和自己。
這個爭議性結局,雖然沒有為正房「出一口惡氣」,但或許能夠讓女人在現實的壓迫之外看到真正可能的解決之道,而不是通過電視劇輕易打敗小三的爽感來彌補現實中的經歷落差。
當被問及為何內地的女性劇還與歐美的《欲望都市》《我的天才女友》或者日韓劇《風的新生活》《問題餐廳》有著明顯的差距時,葉璇提出了在受眾端和創作端兩方面的觀點。
在葉璇看來,如今,隨著內地的物質水品的顯著提升,文化娛樂領域近十多年也開始蓬勃發展;然而,和歐美相比,我國一二線城市以外基數龐大的女性,還無法像北上廣深的女性那麼前衛,那麼,像歐美的一些影視劇裡的理念,他們原本還無法接受。
這或許就是為何前兩年表達傳統女性守舊觀點的電視劇《娘道》,儘管在年輕人眼中口碑撲街,在中老年群體和下沉市場收視率卻居高不下。
「很多人都覺得電視劇創作因審查而受限,但在女性主義題材方面,我覺得更主要是受眾能否接受。」葉璇表示,影視劇能引領思潮一點點,但做不到引領太多,否則在市場上就不會有良好的表現,在輿論場也容易把一部戲擊垮。
好劇難以湧現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創作端尖端人才的稀缺。
「女性劇能不能出現優秀的作品,與其它類型劇是類似的。」 葉璇對鈦媒體感慨,「當一個國家的一流人才在做公務員、金融、物聯網的時候,那一定還沒到影視行業發展最好的時候。」
在香港,最火的編劇王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而在內地,北大清華中文專業畢業的學生,鮮少會有人選擇走編劇這條道路——因為內地影視行業還沒有進入良性的工業運轉,導致編劇行業的清苦。
而在此情形之下,大量湧入編劇行業的從業者就成了素質相對不高的業餘愛好者,在專業度和高等教育接受度均不足的情況下,優秀的劇本自然就難以誕生。於是,行業就陷入了低迷的循環。
「正因為如此,面對中年女性難拍戲的情況,也怪不了編劇和導演,因為很少有人能夠越過青春戲,去寫有深度和厚重感的劇本。」葉璇表示。
然而如今,據去年12月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期間舉行的「文化經濟發展論壇」相關數據,2012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3.7%。專家預計,到2022年,文化產業佔GDP比重將達到5%,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在文化產業佔比日益提升的情形之下,文娛領域也不斷出現了一些向好的變化:畢業於海南大學法學專業本科、後來又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研究生的郭帆,拍出了《流浪地球》;四川大學畢業的餃子打磨出了《哪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開始更願意加入到這個行業之中,並且成為了行業裡的翹楚。
在葉璇看來,隨著精英人才大規模被吸納到編導行業,女性劇也不會只有膚淺的劇本了;只要內容有了足夠的厚度,每個時期的女性都能有可表現的題材,中年女演員也不會再無戲可拍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